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
助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 莫云山 谭 景
近年来,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大岭村围绕乡村振兴主题,顺应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利用自然和人文条件,推动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后盾单位、专业人员、民间文艺团队等参与共建,形成“政府为引导、群众为主导、文旅融合”的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基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
大岭村依托自然和人文条件,打造以“瑶天下”为核心的民宿旅游圈,同时组建以村民为主体的民俗文化表演队,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促进基层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品质,大岭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研学、康养胜地。
乡村旅游奠定文化发展基础。完善基础设施,为文化旅游发展筑基。2016年,大岭村被列为全区55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之一,也是金秀打造“2+4+9”市、县、乡三级生态民宿旅游中的市级示范点之一。同年,邀请广西旅规院帮助完成《大岭村旅游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的编制。近年来,争取到各级各部门资金5000多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企业发展乡村旅游,为文化发展固本。利用自然生态优势、人文历史和民族文化,大岭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整合全村民居,重点打造民宿和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助推产业发展。2016年,由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引进的广西上宾旅游文化发展公司“瑶天下”生态民宿项目落户大岭村。“瑶天下”民宿的建成也为发展民宿旅游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在公司的带动下,大岭村村民主动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善了大岭村物质生活,为乡村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承奠定坚实基础。
深入调研,构筑乡村文化脉络。为有效挖掘、保护与传承大岭村瑶族文化,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来宾市群众艺术馆、金秀政协和大岭村驻村工作队深入大岭村,在充分调研当地民情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乡土神韵与现代潮流融合的乡村文化发展脉络,推动大岭村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升级。大岭村组织瑶族村民组成约30人的表演队伍,打造了一台民族风情展示节目,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集中展示金秀最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填补大岭村夜间旅游、文化体验的空白。
五级合力保障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提升大岭村文化旅游环境,构筑市、县、乡、村、企业五级保障体系,打造“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农民主体、多方参与”的乡村文化开发模式。来宾市政协、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群众艺术馆提供人才保障、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金秀瑶族自治县政协、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供技术培训与资金支持,乡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企业提供场地、食宿等硬件支持,村委干部、驻村工作队挖掘瑶族文化、组织基层文艺队伍,五级合力保障民族风情展示顺利完成,推动大岭村乡村文化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助推乡村文化传承。大岭村党总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大岭村民族风情展示表演队党员比例达38%,党员在节目排练中主动作为,确保民族风情展示排练高效、有序。
规范管理护航乡村文化发展。探索“政企村”联建共管新模式,按照“政府监管、村集体企业协同主管、村民参管”的原则,建立乡村旅游管理合作社,助推大岭村发展逐渐走上正轨,规范旅游秩序,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岭村文旅融合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彻底改变“边、远、穷”面貌。
因地制宜是发展的关键。把握当地绿水青山、风景秀丽、瑶族文化深厚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在发展民宿旅游的过程中,致力于保护传统民居,坚持“以保护为主,辅助性开发”的原则将山子瑶、盘瑶民居改造成民宿。
龙头企业是发展的动力。提供好配套,进一步做好产业引入的前期规划和调研,完善基础保障,为产业招商做好基础保障。找对好企业,依靠当地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企业引入的方向,探索村企联动协同发展模式。
多产融合是发展的内核。基于大岭村优良的资源,先是发展以民宿旅游为龙头的产业,然后根据总体规划布局,积极探索拓展林下经济、村集体经济、文化表演、瑶药科普、丛林穿越体验等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美丽乡村开放式景区、多产业发展的创新,以乡村振兴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区开发,以乡村旅游区建设带动乡村人文、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 1 版: 要闻 做有家国情怀的奋斗者 ——自治区政协引导港澳委员和特邀贵宾双向发力服务高质量发展
- 第 2 版: 要闻 “三部曲”奏响团结进步新乐章 ——资源县政协助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侧记
- 第 3 版: 要闻 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解读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 第 4 版: 要闻 人烟寒橘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