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管理 树立标杆 激励先进
充分发挥基层政协委员主体作用
□ 林基灿
梧州市龙圩区政协始终把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着力把加强委员工作与履行政协职能贴近靠实,以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搭建履职平台,主动优化服务举措,切实增强联络实效,促使委员愿进政协门、乐做政协人、爱干政协事。同时,着力强化委员履职管理,树立标杆,激励先进,让政协委员“动”起来、政协工作“活”起来、政协履职“实”起来。
围绕强化委员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委员责任意识和履职热情,促进政协工作提质增效,笔者就如何开展好政协委员履职服务管理工作,激励基层政协委员发挥主体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多措并举,提高委员履职能力
一是夯实履职基础。把新委员培训、委员业务培训和专题培训统筹规划,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确保委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不断提升个人能力素质。在内容安排上,注重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让委员开阔视野,增强培训吸引力。二是强化履职意识。充分发挥委员基础作用,坚持以委员为中心,树立“委员强则政协强”的观念,在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三项职能的实践中,让委员唱主角,使委员成为最活跃的政协工作因素,彰显委员主体地位。三是丰富履职载体。不断丰富和完善各类会议和活动平台,为委员知情明政创造条件。采取定期活动与不定期活动相结合、一般活动与特色活动相结合、内部交流与外出联谊相结合、履行委员职责与文娱生活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政协履职特点,大胆探索网络议政新形式,开通委员建议直通车,聚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结合提案办理、专题调研、行风监督等发表意见建议、展开讨论,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反映民愿,成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二、健全机制,强化委员队伍建设
一是严把选用入口关。从提名推荐开始,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条件要求,加强对提名人选的考察。规范委员产生程序,在委员产生过程中引入社会和群众监督机制。政协党组在委员产生过程中,与党委有关部门协商、沟通协调,防止选管分离、选用脱节。二是加强委员队伍管理。探索建立党委有关部门、政协党组和委员所在单位共同管理委员新机制,形成共同推荐委员、培养委员、管理委员新格局。三是强化学习培训。结合建设学习型政协组织和“书香政协”,拓展委员学习教育形式,健全学习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坚持履职活动和学习培训紧密结合,开展“体验式”“感悟式”学习。持续深入学习领袖思想,强化委员责任担当,不断提升委员整体素质能力。四是坚持委员走访制度。开展走访委员活动,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倾听意见建议,形成政协组织与委员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
三、拓宽渠道,着力强化工作保障
一是拓宽委员履职渠道。邀请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参加地方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会议,通报相关情况,开展面对面协商。邀请有关党政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和基层政协委员列席政协专委会会议、活动。建立联络平台,开展委员“微建言”活动。在网上开设“政协委员之窗”“政协委员之声”,为委员搭建多元履职平台。二是搭建委员履职服务平台。组织委员广泛参与党委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有关方面重大问题的协商,推动党委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推动部门单位改进工作。推荐、选派政协委员担任党政部门和司法机关行风评议员、民主监督员,拓宽民主监督渠道。支持鼓励委员围绕党政工作重点、民生和社会热点,深入一线视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开展协商议政活动时,有计划地安排委员以界别身份发言。三是拓宽委员履职空间。发挥“专家型”“学者型”“技术型”政协委员的智力优势,组织开展参政议政活动,支持其发挥专业特长建言献策。
四、强化服务管理,激发委员履职热情
一是健全委员履职管理工作的组织体系。加强政协党的建设,推进“两个全覆盖”。在政协全体会议期间成立临时党组织,在界别联组讨论、委员培训、调研视察等活动时设立临时党支部;以专委会为基础,按区域、界别组建委员活动联络小组,以“专委会+党小组+委员”模式,组织开展学习和履职活动。二是健全沟通联系机制。完善政协主席会议成员联系和约谈委员、政协常委联系委员、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等制度。主动联系、走访委员所在单位,了解委员的本职工作情况,反馈委员的履职表现,协调其为委员参加政协履职活动提供支持。三是健全委员履职考评及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委员履职档案,开展委员年度述职考评。表彰优秀委员和优秀提案,开展讲述政协委员故事活动,宣传先进典型。四是健全基层政协组织网络。建好乡镇政协委员工作联络站,配备专兼职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在社区(村)设立委员工作室等政协组织,搭建履职平台,组织委员开展“协商在一线”等活动,调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热情。
(作者系梧州市龙圩区政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