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跨越”感党恩 “土瑶”村开幸福花
——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贺州市槽碓村民族团结促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纪实
□ 本报记者 黄 骏
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聚居着瑶族支系之一的“土瑶”。2015年,槽碓村贫困发生率仍高达61.42%,到2020年实现了全村脱贫,先后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和“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千年脱贫梦,今朝终得圆。槽碓村的“土瑶”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实现了从贫穷落后走向小康。这个过去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土瑶”小山村,一下子蜕变成了广西乡村振兴示范点,可谓是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跨越。
近日,记者走进槽碓村,了解这个“土瑶”村如何摘掉了“贫困帽子”实现历史性跨越,又是怎样利用本地资源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走出了一条充满“瑶韵”特色的民族团结促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路子,绘就瑶乡民族团结“同心圆”的奋进故事。
党建引领破难题 瑶乡“一步跨千年”展新颜
槽碓村坐落于大桂山山脉腹地,距离贺州市区大约21公里,四周高山密林环绕,是贺州市6个“土瑶”聚居的小山村之一。
步入村庄,村委楼前“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大幅标语赫然醒目,承载着“土瑶”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一条清澈的小溪穿村而过,一幢幢极具瑶族特色的民宿错落有致,与瑶山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矗立在道路两旁,平坦宽阔的水泥路通向家家户户,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茅草屋、荒山坡、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读书难是槽碓村过去的真实写照,脱贫对当时的我们来说难如登天!”
槽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赵转桂介绍说,槽碓村长久以来因自然环境恶劣、被大山深锁,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战吹响冲锋号以来,槽碓村强化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三星级党支部和“双强”基层党组织,带领党员群众真抓实干。
2018年以来,槽碓村党组织围绕“人均一亩茶、户均两亩姜、村均万亩杉”的产业发展目标,牵住产业致富“牛鼻子”,采取“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方式发展茶叶、生姜产业,把民族团结进步与创建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以产业扶贫解决贫困群众就业需求,确保增产增收。2020年,全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清零,千百年来的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截止目前,槽碓村已形成1500多亩高山茶叶、1200亩“土瑶”大肉姜、20000亩优质杉木为主导的传统特色产业。
“感党恩,让土瑶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沧桑巨变!”这句话被槽碓村的群众们铭记在心里、传唱在歌声里、绘制在屋墙上。
因地制宜谋发展
谱写“土瑶”特色文旅新篇章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槽碓村原生态的乡村环境,传统民俗文化,古朴的瑶寨,都是这个村庄的宝贵资源。
近几年,随着该村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槽碓村也迎来了发展文旅产业的新机遇。
“自从路通了以后,不时有自驾游客途经我们村,他们觉得我们的民房建筑风格和‘土瑶’文化很有特色,风景又好,提议我们搞一些农家乐、民宿之类的项目。”赵转桂说道。2020年,搞旅游这件事在村民大会上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平桂区政府部门通过投入1000万资金,帮助槽碓村走上文旅特色产业的新路子,同时辐射带动周边5个“土瑶”村的特色旅游项目集群发展,重点打造“土瑶”特色文旅品牌。
谈起槽碓村的蜕变,平桂区政协委员、平桂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陈树感慨万千:“我在‘土瑶’聚居区做了近10年的扶贫工作,槽碓村从一个2012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的深度贫困村,到现在的2022年,10年间的村屯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村民年均收入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实在是振奋人心、令人鼓舞。”
陈树告诉记者,作为政协委员单位,2020年以来,平桂区乡村振兴局为槽碓村积极落实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牵线搭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经营,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由旅游公司投资经营管理,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以房间入股并参与分红。此外,旅游开发公司还设立服务员、保洁员、保安、种植管理员等专职公益岗位,为参加就业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土瑶”特色文旅品牌精品线路,开展防返贫调研,高质量地写好提案、社情民意,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政协力量。
2021年,槽碓村建成民宿31间,农家乐3家,特色美食店3间家,农副产品销售店2家,公益助农销售平台1个,累计接待游客4万多人次,实现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8.6万元。
乡村振兴添活力
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现在我们的人和车都过上了幸福生活。”槽碓村村民盘亚旺向记者打趣道,“未通路前,我们去镇上赶集,都要凌晨三四点起床,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摩托车、小车出去一趟,回来还得修一修。现在路修得又宽又平,不仅人和车都舒服了,还能帮我们把‘土瑶’特色产品带出山去咧!”
赵转桂也向记者感慨:“‘土瑶’村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又穷又苦,远离外界,外面的姑娘都不愿意嫁到深山瑶寨里,‘土瑶’乡亲便一直在几个村寨之间兜兜转转。现在随着交通条件、生活环境、群众收入的提升,村里的不少小伙子都迎娶了外来媳妇呢!”
“土瑶”特色文旅项目的成功,吸引了广西区内外各地游客“进瑶山”,促进了当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竹编织品等特色产品相继“出瑶山”,乡亲的腰包鼓了起来;“土瑶”群众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深入,村寨的人丁旺了起来,使这个小山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近年来,槽碓村坚持党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将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通过抓党建促进民族团结与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同步推进,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2021年,槽碓村党支部荣获自治区党委授予的“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村干部与村民既是乡村振兴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们每天坚持清扫自家前庭后院,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干净;设立平桂区第一家行政村党校,使党员干部实现在“家门口”上党校,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挖掘选树“奋进土瑶人”系列典型和事迹,坚定文化自信;组织瑶绣、竹编技艺传承人参与传统手工竞赛,推动民族技艺“广流传”;开展“脱贫感党恩·奋进新起点”宣讲、“永远跟党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广泛凝聚共识;成立村级文艺队,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反映脱贫致富、民族团结的文艺作品,分享着乡村振兴的喜悦……
朴素勤劳的“土瑶”群众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指示精神,走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 第 1 版:要闻 《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 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精神述评》出版
- 第 2 版:要闻 盛赞新成就 同心向未来——南宁市政协港澳委员和特邀嘉宾“回邕”小记
- 第 3 版:要闻 文明新风,激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国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 第 4 版:要闻 各地社保“降缓返补”政策落地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