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政协委员陈生:
推动螺蛳粉产业向千亿元目标迈进
柳州螺蛳粉近年来火爆互联网,成为工业柳州的又一张亮丽名片。螺蛳粉成为“网红”之后,河南、广东、四川等地也进军螺蛳粉市场,对柳州螺蛳粉的品牌打造与生产销售造成一定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广西螺蛳粉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锻造竞争新优势?
为此建议:进一步增强全产业链的工业化理念,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规范标准、挖掘内涵、打造品牌,持续发展。譬如2022年,柳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柳州市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条例》,在解决螺蛳粉产业无序竞争、品牌侵权等问题上实现了有法可依。此外,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产品升级,不断加强螺蛳粉配套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冲泡型螺蛳粉的开发与扶持力度,推动螺蛳粉产业早日实现千亿元目标。
自治区政协委员彭艺艺:
统筹推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
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关系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下发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于2020年正式实施,但两年多来,各相关方尚未建立起相应的工作体系。
为此建议: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统筹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等设施建设,促使各方增强环保意识和履行责任义务。可探索建立与农村生活垃圾并列分设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由村级保洁员、管理员等兼任回收员的基层回收体系;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加强本行政区域内农药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义务的监督管理;行业协会应指导农药包装物逐步采用绿色易降解的环保材料。同时,加大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
自治区政协委员蔡幸:
发挥涉农供应链金融助推乡村振兴
广西目前已建成柳州螺蛳粉、横州茉莉花茶、永福罗汉果、百色芒果、梧州六堡茶等全产业链150余条,初步实现农业产业链健康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陆续新建自治区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300个以上,建成农产品加工集聚区300个以上,推动农业龙头企业达3000家以上。这些产业链群体必不可少的将产生大量金融服务需求。
涉农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相对于其他领域供应链金融更复杂的、有多重主体参与的商业模式。当前广西涉农供应链金融模式以银行主导型为主,也开展了一些探索并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涉农供应链金融的深度和广度仍不够,仍存在农户无担保、缺抵押的融资难题。
为此建议:要把握好金融科技发展新浪潮机遇,发挥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作用,加强涉农供应链金融各主体的契约信任,做好两“端”一“环”建设;加强培育涉农供应链金融需求端,通过财政、税收、用地、招商引资、人才激励等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涉农供应链金融供给端各类形态,聚焦广西糖、林、果、蔬、畜等特色农业产业链,引进优质涉农供应链电商平台、物流品牌服务商,改变目前比较单一的银行主导型涉农供应链资金方,营造“融合共生”涉农金融生态圈;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地区民间交易活动征信系统建设,借助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搭建统一的网络平台,形成网络信用档案,公布在网上供查询。
自治区政协委员杨菲:
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区域、校际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存在,人们对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诉求不断高涨。集团化办学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广西各地积极进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实践。但如果成员校在超过一个毕业周期的时间还不能成为新的名校,便会影响龙头校,集团化办学推进将会比较困难。
为此建议:优化集团化办学模式,营造有利于集团化办学的政策环境,以集团校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探究集团化办学的科学评估体系,不断优化教育基础条件,建立促进教师流动的激励机制,以实际行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陈远明:
加强撂荒地治理 保障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的比例逐年增加,农村部分农户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从而造成部分耕地撂荒,耕种面积下降。
进一步做好撂荒地的整治工作,建议应推动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实到位,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党政负责人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田长制工作中心,配备相应的人员和编制,制定制度,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管理模式,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田长和网格,网格化开展巡田巡查;通过技术比对、现场勘查、入户核实等方式,开展耕地现状普查,摸清“非粮化”和撂荒底数;采用“自主整治、土地流转、代耕代种”三种整治模式,实行“一地一策”精准整治,遏制增量逐步消化存量;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常态化落实各级田长和网格员日常巡田工作制度,动态更新巡田数据信息,对新增的“非粮化”和撂荒行为发现一起、整治一起。
自治区政协委员黄琛:
强化中药传承创新 推动医药产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动“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培育现代康养体系。
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结合医药产业发展新形势,建议要创新发展中药种植产业,利用好广西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发布道地药材目录,依托中药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加强道地药材基地建设指导,开展药材种植,提升药材品质,打造精品中药材;打造地方特色医药产业园,发展以传统制药和新兴医疗器械制造为产业重点的市县园区,聚焦新形势新业态下我区中药壮瑶药、药品医疗器械等生物医药特色优势领域,加强政策、资金等要素保障,构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既能强化中药传承创新,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又能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大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邓国富: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
广西是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区,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甘蔗、桑蚕、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有规模但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农业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精深加工链条不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度不高,竞争力不够强,创新能力还不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农业科技创新是关键,建议通过农业科技创新、种业创新来推进我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他建议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机械化、智慧化种植水平;强化科企融合,着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科企协作攻关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发挥科研单位作用,以构建农业科研“一盘棋”新格局为目标,深化自治区、市、县三级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形成科研院所有序参与、协同创新、成果共享的科研“共同体”,提升科研资源利用率;种子是农业 的“芯片”,要强化种业创新,着力解决种子问题,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强化农业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围绕粮食、糖料蔗、水果等地方特色产业,加强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努力培育“从 0 到 1”的原创性成果,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自治区政协委员韦荣华:
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保护
每一座特色民居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从一砖一瓦到一草一木,承载着满满的乡愁。近年来,我区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抢救和保护一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但当前仍有散落各村寨的少数民族特色民居因为没有纳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范围、缺乏修缮资金、人居功能性缺失等原因而濒临废弃、坍塌。
为此建议:自治区层面将濒危少数民族特色民居纳入农村危旧房改造范畴并提高补贴标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改造升级,开展“乡村博物馆”专项建设,助力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有效保护。
自治区政协委员陈博智:
桂港合作助推广西农业现代化
“我此次提交的提案是加强广西与香港的农业合作,在种子研发及农业人才引起引进方面,通过两地合作,推动广西农业现代化。”陈博智委员希望把香港的农业研发机构带到广西,同时把广西“桂字号”优质产品推广出去。
如何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把大湾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与广西的区位、资源、生态、政策等优势结合起来。陈博智建议,推动广西与特区政府农业持续发展基金咨询委员会开展沟通,全方位助力桂港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以及推动农业教育及保育工作;提升种子质量检测的技术水平,鼓励农民以优质种子耕种,开展“香港种子技术及教育中心”合作交流,帮助农民从“靠天吃饭”提升到“靠技生钱”,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逐步稳定复常的利好环境下,组织桂港业界交流活动,传承渔农文化,呈现壮美广西独特魅力,打响品牌,推动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生态康养深度融合,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治区政协委员廖宇:
提高普高师生比 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2021年秋季开始进入新高考改革,不再分文理科,学生进行自主选课,选课采取“3+1+2”的模式,教学采取选课走班制,学校根据学生选择的科目配备老师组织上课。选课组合的增多势必导致班额的增多,也将导致教师配置增多,这对高中师资配备是一个巨大挑战。
为此建议:提高普通高中的师生比,由现行的1:12.5提高到1:12。以梧州高级中学为例,在校学生人数为3425人,按师生比1:12.5算能够配置教师274人,按师生比1:12算能够配置教师285人,提高0.5的比例能够增加配置11名教师;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聘请社会机构和人员参加教学,增资不增编,鼓励为现有教师多上课进行补贴;多渠道解决教师性别结构上女性教师占比偏高的问题,通过教学学科结构调整,增补各类学科教师。
- 第 1 版:要闻 “商”出好口碑 “议”出新气象——钦州市政协创新打造协商品牌搭建为民服务“连心桥”
- 第 2 版:要闻 委员心声
- 第 3 版:要闻 奋力开新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2023年首月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扫描
- 第 4 版:要闻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带来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