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
我曾用“拆字法”跟学生们一起分享过我所理解的“聪”。表述相关意思,这是一个字。两个字,即是聪明。四个字,又拓展为耳聪目明。所有的内涵,一个“聪”字,其实已经包括:首先是“耳”要灵,其次两眼(丷)要管神,第三嘴巴(口)表达要无障碍,第四“心”要会思考。一个“聪明”人,缺少其中任何一样,都不无遗憾。我以此引导学生上课注意听讲,不能分神。
我本人,自小眼睛受过伤害,从入村里的小学读书起,坐在教室座位上,从来没有清晰地看到过黑板,远方连绵的大山,天空飞翔的小鸟。直到后来佩戴上眼镜,才看清一二。跟“目明”的人比,我怀疑,我看到的,还是模糊混沌的。所以,我不是一个“聪明”人,跟人比“聪明”,我首先在视力上吃了亏。
造物主向来是公平的,少给你一样,必然想办法在其他方面多给你一点点,当是安慰。我的眼睛不好,耳朵却贼灵。我曾经这样向人夸耀过:你们不要低估我的听力,在乡村读书,五年小学,三年初中,我都看不见黑板,光凭耳朵听,后来也考上了城里重点高中!听者无不怀疑,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情。直到高二以后,我才戴上劣质的近视眼镜,也只有上课时看黑板才戴,平时不戴,跑步、出操,一半清醒一半醉,跟着感觉走。第一次配眼镜,即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很快,逼近千度。
耳朵好,常常能听到不该听到的。不是我故意想听,是声音自己撞进我的耳朵,它灵敏地捕捉到了。
曾经有一两年,有个部门领导安排我在他办公室的外间坐,那时只有领导的办公桌上有电话座机,后来,他又率先用上了小灵通。这个安排,真的欠妥,因为我听到了许多不想听到的内容,有男女关系方面的,也有权钱交易方面的。我不但能听到他打电话的声音,连对方在话筒里的话也听得一清二楚,所以,尽管他未用免提,有时拿着话筒,说话遮遮掩掩,我还是尽收耳底,对事情来龙去脉猜出个八九不离十。好在,听见,我也只能装作没听见。无意中谈及相关话题,反而觉得有些尴尬。将来有机会,很想从这个角度写一篇小说。
耳朵好使,也有许多乐趣。
有一次,一位以前的部下带着新婚的妻子来看望我,我邀请他们夫妇去饭店小聚,又喊了其他一些共过事的朋友陪同,席间,共有十多个人,大家说说笑笑,并不安静。觥筹交错间,突然,我和坐在我对面的他的新婚妻子,俩人同时笑起来,而且只有我们俩人笑,别人都奇怪我们为什么笑,我问她:“你笑什么?”她问我:“你笑什么?”我告诉她,我听到隔壁包间有人讲了一个段子。她说,她也是。其他人都惊讶,因为他们几乎什么也没听见。我也惊讶,问她职业经历,原来是位退役女兵,在部队是话务兵,先后五年,专门负责接听电话,丝毫不能出差错——她的耳朵,是经过部队大学校专门训练的,耳功、口功、脑功、手功,协同“作战”能力一流。
还有许多次,在饭店吃饭,我告诉同桌的人:某某熟人在隔壁包间!别人问:你撞见的?我说没有,听见的。别人不信。我进一步告诉大家:不出意外的话,他们那边应该是几个人,几男几女。更加有人不相信。我带他一起过去敬酒、验证,果然是。
我的耳“聪”,是上苍对我目不“明”的适当补偿,否则,我可能很难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并立足于社会,混一碗饭吃。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不相信上苍造过十全十美的人,有一长,必有一短;也不相信上苍造过一无是处的人,有一短,必有一长。一个人活着,要学会认识自我,取长补短,既不因长沾沾自喜,也不因短自暴自弃。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只想努力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正常人,不再奢求成为一个“耳聪目明”的完美之人。
- 第 1 版: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2023年1月2日)
- 第 2 版: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2023年1月2日)
- 第 3 版:要闻 建言献策谋发展 凝心聚力谱新篇 ——崇左市江州区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侧记
- 第 4 版:要闻 “内卷”与“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