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端礼:何得“共剪西窗烛”
程应峰
晁端礼,字次膺,公元1046年出生于开德府清丰县。词人晁补之称他为十二叔,常与之寂寞唱和。
1073年,晁端礼进士及第,历单州城武主簿、瀛州防御推官,知平恩县。秩满,授泰宁军节度推官,迁知大名府莘县事。不幸的是,因任上得罪上司,触犯新法,被废徙达三十年之久,是北宋最倒霉的官员、最不得意的词人之一。
三十年后,也就是1113年,由宰相蔡京举荐,晁端礼应诏赴京城。适逢宫中莲荷初生,晁端礼写下了《并蒂芙蓉》一词:“太液波澄,向鉴中照影,芙蓉同蒂。千柄绿荷深,并丹脸争媚。天心眷临圣日,殿宇分明敞嘉瑞。弄香嗅蕊。愿君王,寿与南山齐比。池边屡回翠替,拥群仙醉赏,凭栏凝思。萼绿揽飞琼,共波上游戏。西风又看露下,更结双双新莲子。斗妆竞美。问鸳鸯、向谁留意。”当他把此词奉与徽宗时,徽宗大为嘉赏,将他与万俟咏并论。称:“与万俟雅言齐名,按月律进词。”并任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只是,未及供职,晁端礼即病逝。
悲苦一生的晁端礼,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写过一些应制颂圣之作;也随流写过一些歌筵酒席间具有歌妓心思的情态之作,有浅直滥俗的,但也不乏雅致含蓄的。如《清平乐·深沈玉宇》:“深沈玉宇。枕簟清无暑。睡起花阴初转午。一霎飞云过雨。雨余隐隐残雷。夕阳却照庭槐。莫把绣帘垂下,妨它双燕归来。”这首词从夜写到午,从午写到暮,描述一天之中乍晴乍雨的夏日气候,以及恹恹难振的闺中心境,寄托着自己废徙后渴望被招仕出隐的意愿。
晁端礼的词,更多的抒发了个人游宦生活的感受。这种政治失意时的表达,常常通过醉酒或隐遁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固然如此,晁端礼的词依然不乏遒劲之作,旷响之篇。
如《绿头鸭》:“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阑干凭暖,欲下迟迟。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阴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樽素影,长愿相随。”此词写中秋赏月,境界爽净高远,抒情气氛极佳,以辞赋式的散文化铺叙手法描写了一幅中秋月夜图,凸显出情真意切的相思情怀。全词层次清楚,铺叙得当;气脉连络贯穿,前后纵收自如;意境清新,格调和婉;言辞清丽,情致绵绵。是实至名归的宋词名篇。
再如《清平乐·清樽泛菊》:“清樽泛菊。共剪西窗烛。一抹朱弦新按曲。更遣歌喉细逐。明朝匹马西风。黄云衰草重重。试问剑歌悲壮,何如玉指轻拢。”一边是烛影弦歌,一边是衰草重重。在送别友人离开江南,前往北国的时分,晁端礼以一句“试问剑歌悲壮,何如玉指轻拢”,既向江南与北国两方地域、两种精神发出了高下之问,同时也给出了自己明确的答案。
对晁端礼而言,因为官场不得意,便有心寻求情感安慰,所以才会在词中铺陈“何得‘共剪西窗烛’”的心思。无论是写景抒情,还是咏物怀人,都有丝丝缕缕如此这般的感觉浸润其中。
如《浣溪沙·清润风光雨后天》:“清润风光雨后天。蔷薇花谢绿窗前。碧琉璃瓦欲生烟。十里闲情凭蝶梦,一春幽怨付鲲弦。小楼今夜月重圆。”就凸显出“幽怨入曲,小楼月圆”的情致,不尽之情归于写景,隽永使然。
再如《雨霖铃·槐阴添绿》:“槐阴添绿。雨馀花落,酒病相续。闲寻双杏凝伫,池塘暖、鸳鸯浴。却向窗昼卧,正春睡难足。叹好梦、一一无凭,帐掩金花坐凝目。当时共赏移红烛。向花间、小饮杯盘促。蔷薇花下曾记,双凤带、索题诗曲。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问燕子、不肯传情,甚入华堂宿。”此词笔调委婉含蓄,寓意耐人寻味。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感情氛围极为相似。这种病酒相续的叹春之情,借追忆旧时旧伴的欢愉时光得以呈现,蔷薇花下,燕子堂前,如今终究难寻,只余下无限惆怅,全词表达的相思之情可谓刻骨铭心。
更有《水龙吟·咏月》:“倦游京洛风尘,夜来病酒无人问。九衢雪小,千门月淡,元宵灯近。香散梅梢,冻消池面,一番春信。记南楼醉里,西城宴阕,都不管、人春困。屈指流年未几,早人惊、潘郎双鬓。当时体态,如今情绪,多应瘦损。马上墙头,纵教瞥见,也难相认。凭栏干,但有盈盈泪眼,罗襟揾。”揭开了词人悲凉的身世,官场落拓,酒病缠身,羁旅漂零,无人过问。此词开门见山,句句写实,不乏豪情,也不胜伤感,在人生感慨中满溢盈盈泪水,教人难以释怀。
何得“共剪西窗烛”?在晁端礼的笔情词意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纤弱失意的灵魂,也读懂了一个失意词人自心底呐喊出来的淋漓尽致、动人心魄的情感表达。
- 第 1 版:要闻 力量,在党旗下凝聚——北海市政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履职工作提质增效
- 第 2 版:要闻 汇聚委员向心力 共画发展同心圆——桂林市政协系统深入开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委员行动”
- 第 3 版:要闻 从“网红”到“长红” 各地文旅探路“流量”变“留量”
- 第 4 版:要闻 湖南、广西两省区调研诗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