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钻成冠创未来
——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亮点回眸
□ 本报记者 覃文宇
朱槿花开迎宾客,金秋盛会结硕果。承载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共赢梦想的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于9月16日至19日在绿城南宁举行,四海宾朋汇聚,八方商贾云集,和合共生建家园,命运与共向未来。
精彩盛会二十载
337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部长级贵宾出席本届盛会,其中东盟国家161位,均为历届最高;46个国家1953家企业参展,比上届增长18.2%,东盟展览规模和占比在中国国际展会中保持最大;签订投资合作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制造业投资占比均创历届新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在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本届盛会着力推动高层对话机制、经贸实效、“南宁渠道”、永不落幕合作平台全面升级,成果丰硕,促使中国—东盟战略互信达到新高度、制度型开放达到新高度、经贸实效达到新高度、多领域合作达到新高度。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也是东博会和峰会创办20周年。
20年来,共有196位中外领导人、4100多位部长级贵宾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盛会。盛会与中国—东盟友好关系相伴相随,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共同成长,成为中国—东盟重要的开放平台、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中国—东盟合作的“南宁渠道”、广西亮丽的名片,为服务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博会助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从战略伙伴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
——助推构建中国—东盟更高水平开放新格局。自东博会、峰会举办以来,2004年至2022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超过13%,推动双方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相互投资最活跃的合作伙伴。带动了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马“两国双园”、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等一批重大机制和项目落地并加快推进,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从1.0版向2.0版升级并迈向3.0版。东博会持续拓展平台功能,从服务中国—东盟“10+1”向RCEP和“一带一路”延伸,提升了中国和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区域在世界的影响力,服务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助推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走深走实。建立了40多个领域“10+1”合作机制,促成中国—东盟信息港等重大战略落地实施,带动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服务中心等一批重要机制和机构落地,开展了人文领域一系列交流活动,不断夯实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
经贸合作成果丰
智能化设备、绿色家电、绿色家居建材……中国的科技产品备受东盟采购商的青睐;红木家具、热带水果、康养产品……东盟国家的各类商品成为中国采购商抢购热品。
今年是马来西亚商人黄国隆第6次线下参加东博会实体展销。在展位上,猫山王榴莲白咖啡及榴莲蛋卷、榴莲酥等产品销售火爆。自201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黄国隆公司的产品平均每年销量增速达10%,出口中国的货量占公司销量近50%……
此次盛会,经贸实效达到新高度。
——展览活动恢复至疫前水平。本届东博会展览面积10.2万平方米,外国展位占30%以上;展位5400个,共有46个国家1953家企业参展(含350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知名企业),比上届增长18.2%,其中外国参展企业738家(含东盟644家),占参展企业总数的37.8%,东盟展览规模和占比在中国国际展会中保持最大;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7国恢复包馆,恢复东盟“魅力之城”展区。共有104个采购团组参会,其中国际团组55个,占52.9%;举办了70多场经贸促进活动,约30家企业开展直播带货42场。截至9月19日中午12时,累计进馆15万人次。云上东博会为东盟国家建设云上国别馆,线上参展企业超2000家,境外展商上云占比近40%,举办线上活动47场,站内访问量超147万,累计注册用户近45万人。
——贸易成交活跃亮眼。特别是文莱签约超20亿美元、30架中国大飞机的采购订单,是东博会史上最大贸易订单。会期有超过100家企业推出新品首发,包括品牌旗舰手机、无人机、海底数据中心产品、新能源汽车等,各国采购商纷纷抢抓新品订单。
——投资签约再创新高。聚焦绿色化工新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环保、机械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签订投资合作项目470个,总投资额4873亿元,比上届增长18%,其中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65%,项目数量、投资总额、制造业投资占比均创历届新高。签约大单多,50亿元以上项目17个,比上届增长54.5%。签订国际经贸合作项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项目20多个,创近10年新高。
流金璀璨二十载,中国—东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取得丰硕成果。数据显示,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4年的1000多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9753.4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3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华丽蝶变事可期
8月31日上午,随着G4308次列车从南宁东站缓缓驶出,贵南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运营,也标志着广西14个设区市全面实现“市市通高铁动车”。
从钦州茅尾海近海段国之重器“天鲸号”开足马力进行疏浚作业,到三座梯级枢纽旁施工设备和人员全面进行主体结构施工,通江达海的平陆运河开工一年来建设如火如荼。
路更畅、景更美、心更近……东博会和峰会20年给广西带来了美丽蝶变。
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广西与东盟海陆相连,首府南宁是东博会和峰会永久举办地。20年来,在这一开放平台的推动下,广西从中国西南边陲蝶变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发展的前沿和“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开放门户,正在不断为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2004年至2022年,广西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近40倍,广西与东盟双边投资合作企业及机构超过1200家。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从2017年的不到180列,增长到2022年的8820列,年均增长118.3%;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超700万标箱,通达1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8个港口。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多年来在边境和西部省份保持第一。
2003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仅68.5亿元,首届盛会召开次年,双边贸易规模即突破百亿元,达到100.5亿元。之后,双边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突破1000亿元,2018年突破2000亿元,2021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高达2821.6亿元……20年来,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增长39.3倍至2022年的2757亿元。多年来,东盟始终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广西外贸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3.4%提升至2022年的42.5%。
从“黄金十年”“钻石十年”到“镶钻成冠”,20年东博会和峰会成为广西亮丽的名片。
开放发展向未来
携手同行二十载,镶钻成冠新未来。
此次盛会举办了3场重点活动及系列经贸配套活动,推动了一系列企业合规成果落地;东博会会期举办经贸、产能、农业、环保、妇女等领域19个论坛,紧扣合作热点发布13份倡议、声明、报告,围绕重点领域落地实施一批机制机构,聚焦新兴产业签署启动一批重要合作项目……一系列务实成果,推动多领域合作达到新高度。
“本届峰会实现了诸多‘首次’,取得系列机制性成果,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办出了实效。升级发展、‘镶钻成冠’的峰会为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出了新的贡献。”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雁雁评价。
据悉,第21届东博会、峰会初步定于明年9月23日至27日举办。
盛会闭幕不落幕。此次盛会既是20年的回望,也是中国—东盟迎来“镶钻成冠”新未来的约定。一系列新合作尘埃落定,一项项新协议破土而出,一个个新机遇正在萌发……
中老铁路、印尼雅万高铁、马来西亚关丹港……多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携手共进,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双方各领域交流不断深入,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中外领导人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东博会、峰会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各国客商给予好评,认为展览人气高,增强了与中国开展合作的信心。
站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新的历史起点,各国人民秉持合作共赢精神,跨越山海、并肩同行,不断增进政治互信、加强战略对接、提高经贸实效、扩大人文交流,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第 1 版:要闻 镶钻成冠创未来 ——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亮点回眸
- 第 2 版:要闻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 第 3 版:要闻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 第 4 版:要闻 和合共生建家园 命运与共向未来 ——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