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英思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开国大将张云逸,在波澜壮阔的戎马一生中,以坦荡赤诚和谦和,拥有许多师友。其中,有两个来自家乡的国民党爱国进步将军,与他选择从军之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他后来到广西参与领导百色起义有很大关联,曾给他很大的帮助。
从军恩师赵士槐
张云逸1892年出生于海南文昌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聪明好学,干活勤快,尊老爱幼,为人谦和,颇为四邻亲朋夸赞。因家庭贫困,他只在张氏祠堂读了几年私塾,高小毕业后到文昌一家咖啡店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四叔张璟起是邮差,整天走乡串户,熟人很多。他不忍心看着天资聪颖的侄子埋没在农村,便领着张云逸到本乡横山村的赵仲昌家,让赵仲昌联系给张云逸到广州找出路。赵仲昌的儿子赵士槐,当时是驻广州清军的中级军官。
1906年,张云逸的父亲张璨琚为儿子向张氏宗族借了路费,让他与赵士槐的外甥林少波等4人一起到广州投奔赵士槐。张云逸当时只有14岁,个子又小,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赵士槐视他为侄儿般,留在家里做些勤杂活。张云逸虽人小,但在赵家每天从早到晚,挑水、煮饭、擦窗户、拖地板,样样活都干,勤快且对人恭敬有礼,一有空就抓紧时间看书学习,深得赵家的喜欢。好学上进的张云逸得到赵士槐的赏识,赵士槐不但没有阻止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文化知识,而且指导他选择书籍阅读,对他提出的疑问一一耐心解答。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张云逸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赵士槐又名赵孟乔,1883年出生于仕官家庭,祖父曾为候选县丞,父亲赵仲昌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后任首届国会议员,三叔父赵仲景官至清朝福建省禁烟总司令,五品官衔。赵士槐自小学习武术,武功高强,进家从不走大门,而是以轻功越墙而入,性格侠义豪爽,富有正义感,广东武备学堂毕业,当时正被清皇朝选拔,准备赴日本留学。张云逸到广州不久,赵士槐即赴日本振武学校学习,1907年底入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步科,1908年11月毕业。
学成归国,赵士槐廷试,尝举人荣衔,授广西陆军混成旅步兵协军校职,自此与广西结缘,后任广西新兵营提调。
1908年,广州陆军小学堂第四期招生,赵士槐动员和支持张云逸报考。这是清政府在广东官办的一所培养初级军官的学校,完全模仿日本军校训练模式,面向全省招生,学制三年,招收对象为广东各高等小学学生及青年军人,每年都有两三千人报考,但录取仅100人,基本是每县只取一人,考取后膳食、服装和课本均免费供给。16岁的张云逸利用工作之余做了短时间的准备后,前去参加应考,便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为步兵科学员。赵士槐遂成为了张云逸参加辛亥革命的引路人。
在陆军小学堂,张云逸加入中国同盟会,年年获得奖学金。他积极参加革命进步活动,1911年春毕业,即参加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清军搜捕时他刚好出去负责买菜,才没有被捕。10月,他参加武昌起义,与陈策同为进攻两广总督府的炸弹队队长。
赵士槐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在日本就参加同盟会。从广西转回广东后,任广东督练公所委员,都督府人事科长、参谋。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后,广州都督府任命他为琼崖安抚使,赴海南,准备接管琼崖政权和收编琼军。因兵备道范云梯拒绝收编,赵士槐率领同盟会琼崖支部成员张云逸、陈策等革命志士和民军约200人攻打府城。对方早有准备,以5营兵勇拼命顽抗。经过几小时激战,赵士槐等寡不敌众,攻克无望,退守海口,并向广州都督府求援。赵部就地筹集军粮,然而商民不仅不配合,还推出代表把赵士槐告到都督府,都督府没有深查实情,认为赵士槐“不洽舆情”,将他调回省里。
赵士槐回广州后,继续从事扩充军队和培养军事人才工作。他先后任陆军司副司长、陆军司总务科长会办、广东军务厅军事科长、陆军部谘议、广东讲武堂提调督军署属官研究所监督、北江滇军讲武分校教官等职。他的学生因此遍布粤军、桂军、滇军,后来不少人成为高级将领,张云逸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张云逸一直称赵士槐为恩师。
1912年,张云逸与广东陆军小学堂第四期的同学一起,进入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步兵科第三期学习,学制二年。毕业后,他被分派回海南岛,在旧桂系龙济光部驻文昌部队任排长,开始了军人生涯,不到一年升任连长。1915年,时为广东讲武堂提调的赵士槐推荐张云逸进入反正清军李耀汉部驻肇庆一带的肇军讲武堂任教官。张云逸参加了反袁(世凯)讨龙(济光)斗争,在三亚取得胜利。
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重组粤军。张云逸由督军公署属官赵士槐介绍,进入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处任参谋,与粤军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蒋介石和大元帅府参军吴铁城等共事。后再返旧桂系控制的护国军第五军,任营长、师部中校参谋等职。后来,护国军第五军魏邦平部在张云逸等人策动下,脱离旧桂系,旧桂系兵败退回广西。
1919年,旧桂系在南宁市东郊开办广西陆军讲武堂,学制一年,招聘日本士官学校和保定军校毕业的优才生担任各兵种的科长、队长、教官。堂长金永炎中将,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黎元洪总统府参军、陆军部次长等职。赵士槐因其军事造诣,任讲武堂第一大队少将大队长兼本科步兵科科长。
1921年,孙中山为统一两广,令粤军以援桂军名义进入广西。粤军兵分三路开进,势不可挡,攻克桂林、柳州、浔州、梧州、平乐、玉林、南宁等地。援桂军总司令陈炯明因其他将领收编了沈鸿英、刘震寰部,便派遣少将参谋长赵士槐游说逃往龙州的旧桂系陆荣廷,称赵士槐曾在广西陆军讲武堂任职多年,桂军的中下级军官多是其门徒,利于说服他们归附,如成功可收编20余营桂军。陈炯明其实已与孙中山有异心,欲加大自己的政治本钱,同时想借桂军之手,除掉孙中山派来的这个参谋长。
赵士槐明知此行风险极大,仍慨然应允,8月28日,武功高强的他只带了一名随从,乘船前往龙州。正在桂军的张云逸从朋友处得知,陆荣廷授意广西边防军司令韩彩凤谋杀赵士槐,心急如焚责问韩彩凤。绿林出身的韩彩凤矢口否认有此事。张云逸不放心,快马加鞭追赶赵士槐,截住所乘之船,告知陆荣廷要暗害一事,劝他赶快返回。赵士槐大气凛然,毫无惧色说:“我所为无惮艰险。只身入虎穴者,徒以为民耳。其济,则民之福也,天也。不济,则殉以身,亦天也。吾知书审大义,出入兵间二十年,岂畏死辱命呼!”张云逸无奈,遂带兵前后护行,在确认沿途安全后,9月初才跟赵士槐依依不舍辞别。
但韩彩凤还是将赵士槐杀了。据韩彩凤部下陈亮卿回忆,陆荣廷因为前一年被陈炯明将全部援粤军驱逐出广东,今年又侵入广西,现在陆荣廷退出南宁后,又追到龙州来,故痛骂陈炯明欺人太甚,所以要韩彩凤将来使杀掉。其实是陆荣廷怕赵士槐逗留龙州,会动摇所部军心,与前敌军官秘密联络煽动叛变,故欲将其杀害以绝后患。韩彩凤因前方军情吃紧,乘船上前线督战,出发前将赵士槐两人提上船,关在舱下,抵崇善县江边时,乘夜将两人杀害。张云逸得到消息,带兵去四处搜查无果。9月30日粤军攻下龙州后,张云逸见到了在粤军的林少波,将详情转告。林少波去电陈炯明,末获复,又电告孙中山,孙中山电令:“林少波部同桂军张云逸部即地搜寻赵将军尸体。”10月12日,在一老者的指引下,寻见了用茅草盖住的赵士槐尸体。遇难时,赵士槐年仅39岁。
孙中山闻悉赵士槐不幸遇难,深感悲痛,追赠他陆军中将衔,令举行追悼会公祭,照中将阵亡例议恤入祀广东陆军忠烈祠,生前事迹付国史馆立传。广西省长马君武复就殉难处立碑,勒其事,以告来者。赵士槐遗体1921年秋用海军舰艇运回文昌故里横山村入土安葬。赵士槐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建立民国作出了贡献,是海南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曾对家人说过他早期在广西的经历,“过去在战争年代,在广西打仗打散了,在河里陆续漂了七天七夜,没有饭吃。”“另一次打散了,换了老百姓的衣服,骑在牛上。”1929年,张云逸参与领导南宁兵变,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他熟悉广西民情和地形,成为他从事革命活动的有利条件。
发小“老同”林少波
林少波,别字赐熙,是赵士槐的亲外甥,文昌县会文镇福田园村人,父亲林席英是当地名儒。林少波7岁读私塾时,便与张云逸是同学,两人一起读到高小毕业,亲密无间,结交为“老同”。赵士槐见到两个从家乡来投奔他的少年后,非常高兴,很喜欢这两个同庚的孩子。在他的引导下,同样只有14岁,但身材高大的林少波报大了年龄,考入云南讲武堂,两个“老同”自此走上不同的道路。林少波后来一直留在国民党军队,张云逸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路,但两人的关系和友情并未断绝。
林少波1906年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在粤军中服务,历任排长、连长、潮梅督办署科员、京奉路警教练所教官。
1919年,林少波经赵士槐介绍,也进入广西讲武堂,先后担任中尉助教、上尉教官等职。1921年7月起,历任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广西自治军第二路、广西陆军第五独立旅、定桂军、广西绥靖督办公署连副、上尉连长、少校参谋、中校营长等职。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林少波经考选被录用,暂时离开桂军,任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队战术教官。1925年2月任学生区队长。他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同年6月随军回师广州,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任连长,一度兼任临高县县长。蒋介石开始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林少波因与共产党人萧楚女同住一个宿舍,交情很好,秘密通知萧楚女逃脱险境。
林少波在黄埔军校近两年,1926年3月重新转入桂军,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参谋处上校处长。第七军作为国民革命军最先入湘北伐,他参与具体组织实施并首批进入湖南。6月任少校营长,在一线指挥战斗,转战闽、湘、浙诸省,因战功升任中校团副和上校团长、旅长等职。1928年成为李宗仁副官处少将处长。1933年奉派,与桂系骨干张淦、莫树杰等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二期做旁听生,1936年底毕业后返回广西,出任第四集团军高级参谋、广西绥靖公署高级参谋、训练处处长、南宁警备司令部秘书长等职。
全面抗战爆发后,林少波任桂军组成的陆军第三十一军少将副师长、中将师长。1939年底任第二十六集团军参谋长。1940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军法执行总监部执行监,兼任第五战区战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调任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中将高级参谋。1943年起任湖北襄樊师管区司令、第三十九军副军长。他先后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桂南会战。
因积极营救国民党军师参谋长云应霖,连同之前为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的夫人韩碧、儿子张远之被拘释放活动一事,林少波被告发,1944年在被国民党当局召到重庆关押了3个月后,得李宗仁担保获释。他因此对国民党当局失去信心。
韩碧1939年携子,随到香港接受捐赠军需物资的叶挺军长之弟、新四军军需处处长叶辅平辗转来到新四军军部后,前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与张云逸会合,1940年3月在安徽省无为县渡江北上,在江岸被国民党保安团无理拦截关押。新四军军部和张云逸多次致电蒋介石、林森及李宗仁、顾祝同要求释放,周恩来积极为此奔走,但一直没有结果。新四军派去谈判的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田丰等3人,被残忍活埋。林少波时任第五战区军法执行监,他获知消息,利用职权之便,冒着危险巧设妙计营救,将关押了半年之久的韩碧与张远之,连同云应霖释救。
云应霖与张云逸同是文昌县头苑村人,1919年入读广东陆军讲武堂,1920年遇时任粤军第三师五旅参谋长的张云逸,到五旅当排长、连长。1932年3月初,担任十九路军第一五五旅第一团团长的云应霖,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我军击毙日寇第七联队长林大八大佐(因其被追赠陆军少将而成为日军第一名阵亡于中国境内的现职将官)并生俘大队长等21人,云应霖在战斗中负伤,战后因功晋升少将旅长。1933年福建事变,中共中央军事代表张云逸得到已任八十七师师长的云应霖照顾,后随该师西撤,并由其派员护送回苏区。全面抗战时期,既是老乡又曾是张云逸下属的云应霖,任第五战区一七六师参谋长、第九游击纵队少将司令,国民党禁止与新四军接触的命令已经下达数月,但他根本不理会,仍与张云逸指挥的江北新四军合作抗日,送给新四军不少武器弹药,并准备率部向新四军投诚,被桂系李品仙扣押,判处12年徒刑,关在第五战区监狱里。关了3年后,时值林少波就任战区中将军法执行监,便以“保释”为名,将云应霖放出来。
其实,张云逸在韩碧之前,已娶了王碧珍。他将家安在广州,两年后生下女儿张琼。因为生病,无法再生育,王碧珍为了让张云逸有子,撮合韩碧嫁给张云逸。在拜堂时,因为新郎缺席,王碧珍还按当地习俗,抱着公鸡代替新郎行礼。而张云逸家人在广州,得到了林少波的关照,当离家已经8年的张云逸受党中央指派到华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回到广州时在地下党组织和林少波等的帮助下,1937年底才找到了家人。
后来,王碧珍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为新四军筹集到不少资金,携带外出躲避飞机轰炸时被匪徒盯上,争夺中被开枪打死。张云逸的大女儿张琼长大一些,就出去打零工补贴家用,19岁那年出嫁,解放后曾在广西商业厅工作,2009年辞世,享年94岁。
抗战胜利,林少波调任军政部第九军官总队副总队长兼第十大队大队长,获颁忠勤勋章,次年获胜利勋章。1947年7月任陆军中将,并退役去新加坡经商,同年回家办理妻子丧事。1948年赴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与云应霖等参与反蒋及策反琼籍高级将领活动。
1950年1月,接到已任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张云逸手信,林少波由香港赴南宁,之后奉派冒险赶往河池山区,将曾是广西讲武堂学生、接受改编的桂西军政区中将司令官莫树杰接到南宁,参加组织广西改编委员会。林少波后任广西省政府任命的首批参事室参事和广西省政协委员、政协办公室主任,兼任中国致公党广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因与张云逸往来亲密,被误认为他是张云逸的亲戚。
1962年3月,林少波脑溢血住院,张云逸正在南宁修养,即前往探望,嘱咐医生尽力救治。同月,林少波去世,享年71岁,张云逸敬献花圈。
林少波昆仲4人中,3人与广西的关联非同一般。次弟少群,早年毕业于广东省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文史系,毕业后任教,后经重庆珞珈山政治训练班受训,任桂系部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广西省百寿县(今属永福县)县长、广西省政府高级咨议等职。三弟少史,毕业于广州大学,原任公职,后弃政赴南洋经商。四弟少威,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后在桂系军校和第七军任教官、参谋、营长。后调中央军校第四分校任上校教官,1945年任第四集团军高级参谋,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1月赴台湾,历任台北师管区团长、参谋长、副司令,没有与人民军队打仗。
林少波育有一男二女。小女儿林鸣凤,因幼年丧母,曾托张云逸夫妇照顾几年,受大将的言传身教影响,后毕业于广西大学工民建专业,成为广西冶金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桂平西山龙华寺大雄宝殿重建,两批专家设计通不过,她仅用5天就设计出来,备受各界赞誉。
云应霖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从事民主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任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兼农林处处长、广东省人民政府监察厅副厅长等职。
张云逸在新中国成立后,将王碧珍之墓由清远县迁至广州银河公墓。1956年起,他不再担任广西主要领导职务,女儿张琼一家留在了广西。
至今,大将在广西的后辈与林少波的晚辈们仍往来不断,情感历久弥深。
- 第 1 版:要闻 刘宁蓝天立拜会全国政协副主席沈跃跃 孙大伟参加
- 第 2 版:要闻 让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藤县政协扎实开展“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侧记
- 第 3 版:要闻 张云逸大将的从军恩师与“老同”
- 第 4 版:要闻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