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通康村沿井屯,村民在土地流转协商会签到表上签字。陈一帆/摄
夜幕低垂,月明星稀,声声虫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在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通康村沿井屯,今夜格外热闹。
听闻企业要来协商租地事宜,村民们早早聚集在广场前,三五成群,或站或坐,一场关于土地的对话在此展开。
新和镇甘蔗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被誉为“甜蜜小镇”。这是广西泛糖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第二次前来和村民沟通,这家企业从去年开始在新和镇打造甘蔗种植基地,今年计划流转1万亩土地。
站在人群中,公司数字农业部总经理覃宁首先打开话匣子:“我们去年已经在附近几个村租了地,每年每亩租金1000元。”怕村民不放心,他又强调:“今天来就是想听听大家还有什么疑惑。”
老蔗农王志勇心情迫切:“租金怎么给?”“一年一付还是一次给10年?”对于土地流转,他心里是忐忑的,也有不舍,活了半辈子,养家糊口、孩子读书,靠的就是这根甘蔗。
“每年1月我们会把租金付给大家,一次付清一年。”覃宁的回答让王志勇稍微安心了一些,但他还是忍不住嘀咕:“万一到时候不给怎么办?”
“租金能不能往上调点?或者按照两吨甘蔗价格算,1080元行不行?”一名村民问道。“一千就一千,好算账!”没等覃宁回答,另一名村民高声喊道。
“不论肥瘦全都租吗?”一名妇女小心翼翼地问,她担心自家的地条件稍差会被拒之门外。覃宁语气坚定:“只要能机耕的,我们都租!”
人群中,年近50岁的王雪森沉默不语,他倚坐在摩托车上,心中五味杂陈。这不是他第一次接触土地流转,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外地老板来村里询问,但遭到了他的拒绝,“农民不种地,干啥?”
但这次他动了心。“家里几十亩地,再过两年,我也种不动了,孩子又不愿意种。长期扛运甘蔗,身体的疼痛骗不了人。”王雪森叹了口气,“如果能全部租出去,一年就有几万元租金,还能腾出手去干点零工。”
和王雪森有一样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记者在现场看到,蔗农基本是50岁左右的中年人,还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农民对土地的眷恋遇到了“谁来种地”的现实挑战。
通康村党总支部书记李云介绍,这几年化肥、农药等农资的价格不断上涨,雇人砍甘蔗的费用也水涨船高,散户种植甘蔗的收成多在每亩五六吨,按照上个榨季每吨540元计算,每亩收入3000元左右,去掉成本每亩能赚1000元就很不错了,“说实话,每亩1000元的租金不低”。
泛糖科技公司自然有着自己的打算。在公司种植基地,水肥一体化系统覆盖每株甘蔗,灌溉、施肥、打药,通过一个智能终端就能完成。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企业能将亩产提升2吨以上。
据介绍,新和镇约一半的蔗地已进行流转,农户分散种植正加快向企业和大户规模化经营转变。
月光洒满庭院,昏黄的灯光下,商谈还在持续。许多村民打定了主意,要把土地租出去,也有一些村民仍在观望。
种了几十年地的村民王贵民说:“地租出去了,未来干什么,我还没想好。” (王军伟 农冠斌 陈一帆)
- 第 1 版:要闻 “置顶”民生民情 “满屏”笑脸点赞——桂林市政协“三强化”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走深走实
- 第 2 版:要闻 让中医药在传承中焕发新生机——玉林市政协助推中医药创新发展侧记
- 第 3 版:要闻 为让牧区孩子“看远”,他用半辈子托举和“牵线”
- 第 4 版:要闻 “供应链”也是“共赢链”: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世界创造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