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潼
每年高考语文试卷往往最受社会关注。通常上午考试刚一结束,中午试题就被挂上了网,然后就是全民解题。这或许是因为数理化大家都忘光了,题目可能都看不懂。而语文门槛低,只要认得一两千汉字,谁都可以掺和掺和。比如阅读理解题,就常常能引发网友热议,大家对于指定文章做出千奇百怪的解读。最后记者去采访原作者,人家表达的根本不是标准答案那个意思。
今年贺岁电影《年会不能停》里有一个场景:集团总部进行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培训内容是每人做一把锤子。培训师胡建林点名一个学员,问他为什么会安排这场培训?学员自信地说:“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不能再做默默无闻的螺丝钉。我们要像锤子一样,砸碎前方的障碍。”其实胡建林钳工出身,讲不来复杂的管理理念。他的想法很简单,做锤子是难度最低的钳工活。平日里养尊处优的管理人员,也有可能学得会。
相当长的时期里,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其实中小学语文的阅读理解,很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实用技能。诸如解读做锤子的意义,就是这项技能在职场上的具体应用。“原作者”胡建林的本意怎样?并不重要。道出“砸碎前方障碍”这样的深意,往往就是满分答案。但凡能在公司混到中层以上,都有这种“升华”立意的能力。一般的上级领导听了这样的解读,往往心花怒放,将错就错,“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华太师突然推门进屋,正在玩刀的教书先生因此意外身亡。“华安”对这一突发事件做出了解释:先生在玩“鸡公起鸡”(请神上身),以为自己刀枪不入,结果挂了。刚才还惊慌失措的华太师,大赞“华安”解释得好,实际情况就是这样。“华安”的解读立了功,替华太师洗脱了过失杀人罪,于是当即被升任“高级伴读书童”,代理教书先生职务。
俗话说“聋子会圆话”,我们虽然不聋不哑,从小学、中学一直到熬成油腻中年,却常常在练习乃至实操“圆话”。有时想想,啼笑皆非。高考试卷上穿凿附会倒也罢了,生活中、职场上若将“聋子圆话”视为安身立命的技能,人生之路就跑偏了。
- 第 1 版:要闻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新突破
- 第 2 版:要闻 从春节申遗看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第 3 版:要闻 闯红灯、超速、逆行……如何管住狂飙的“小电驴”?
- 第 4 版:要闻 摄影-碧波一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