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织就团结花 山歌传唱新时代
——记自治区政协委员、全国“诚信之星”兰培文
□ 樊绍光
兰培文在忻城县城关镇民族小学向学生讲解壮锦里图案的故事。
近日,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2024年“诚信之星”。自治区政协委员、来宾市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培文入选,成为该年度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全国“诚信之星”。这位“90后”壮族青年以十年如一日的诚信坚守,让濒危的壮锦技艺重焕生机,为广西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传承——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忻城是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兰培文的姑奶奶是忻城县当地备受赞誉的绣娘。兰培文儿时常伴姑奶奶左右,从小耳濡目染并喜爱上壮族织锦这门技艺。然而兰培文家族里的年轻女性都没人愿意学习织锦,家传的技艺面临失传。面对姑奶对壮锦传承的忧虑,他许下承诺:“姑奶,你放心,以后我接着做!”
2015年初,21岁的兰培文从广东返乡创业,开起了壮锦店铺。然而,创业之路困难重重,彼时忻城仅存三位老织娘,传统壮锦局限于被面、背带、斜挎包“老三件”,年轻一代无人问津。他面临着工序繁杂、成本高、款式传统、织娘稀缺、货物严重积压等难题。“不能让祖宗的手艺烂在我们手里!”兰培文坚守对姑奶奶“传承壮锦”的承诺,坚持“保种—传承—创新”三步走。他拜老织娘为师,在织机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哪怕织错一根纱线也要从头再来。为突破纹样创新瓶颈,他背着相机走遍乡镇收集素材,自费到广西民族大学深造,系统学习色彩搭配与文创设计。当老织娘们将珍藏的纹样画本倾囊相授时,这个“男娃仔”终于掌握了通经断纬的精髓。2021年,他成为最年轻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织锦作品《忻城贡锦》斩获广西工艺美术最高奖——“八桂天工奖”金奖。同时,兰培文大胆创新,将壮锦元素融入西装、高跟鞋、马面裙等,开发出壮锦芭比娃娃、台灯、笔记本等百余种文创产品。在上海国际博览会上,售价500-600元的壮锦娃娃被抢购一空;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定制款壮锦围巾成为外交官馈赠佳品。如今他的公司已成为广西第二大民族服饰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千年壮锦从“深闺”走向世界舞台。
履职——让委员作为实起来
兰培文是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三级政协委员,始终牢记“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他将自己的壮锦工作室打造成“移动协商平台”,在织锦的间隙与绣娘、村民拉家常、听民声。他提交的《关于建立非遗工坊就业长效机制的建议》《加强易地搬迁点儿童文化关爱》等多件提案得到采纳落实,切实解决了当地群众就业创业的实际困难。
在忻城县城南新区易地搬迁点,兰培文牵头创办的“四点半课堂”成为搬迁群众子女的“第二课堂”。他带着工作室的政协委员和志愿者轮流值班,既辅导功课又传授非遗技艺。每天放学后,30多名孩子在这里写作业、学织锦、唱山歌。“既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又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成长。”搬迁户韦凤兰动情地说。
“党的政策暖心窝,民族团结共欢歌……”兰培文不仅织得一手好壮锦,还拥有天然浑厚的好嗓音,是来宾市山歌学会会长。他创新履职方式,组建“山歌宣讲团”,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2022年,他牵头成立的“兰培文政协委员山歌传唱工作室”已成为当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特色品牌。截至目前,已开展宣讲活动56场次,受众超过2万人次。在歌圩节、在村屯院落,兰培文带领宣讲团用壮语、汉语深情传唱,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创新——让乡村产业强起来
兰培文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发展模式。2019年,他成立广西壮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累计培训绣娘3000余人次,带动140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1.5万元。
在遂意乡板桐村,他帮助建立忻城县首个乡村振兴特色产品展示展销厅,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工坊里,壮族、瑶族、苗族等各族群众共同切磋技艺,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指尖传递中生根发芽。
十年来,兰培文先后荣获“向上向善·广西青年榜样”“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个人”“中国好人”“全国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面对荣誉,他最珍视的还是老街乡亲们那句亲切的“阿文”。“希望壮锦像石榴籽一样,把各族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艳。”兰培文说。
夜幕降临,忻城县土司老街的织锦机声与远处的山歌声相和。这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正用经纬线编织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用山歌传唱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
- 第 1 版: 要闻 南宁公益夜校,火了
- 第 2 版: 精选 从一本新书看博物馆如何创新知识传播
- 第 3 版: 关注 会不会全国普降?如何保证降价不降质?部分城市物业费下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