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8-07
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业务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2025-08-07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县级融媒体中心记者业务素质提升路径探析

□ 黄 辉

 

  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基层舆论宣传的主阵地,记者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力量,其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主流声音的传播效果、地方形象的塑造以及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水平。大化瑶族自治县集“老、少、边、山、库”于一体,融媒体记者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更要适应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传播特点。本文结合该县新闻宣传舆论工作实际,就如何提升县级融媒体记者业务素质的工作路径进行探析。

 

  一、强化“脚力”:扎根基层土壤,筑牢内容根基

 

  记者的“脚力”是获取鲜活素材的前提。大化地形以喀斯特山区为主,红水河流域贯穿全境,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浓郁,这些独特的地域与文化资源,需要记者用脚步去丈量、用心灵去感受。

 

  深入“田间地头”与“船头寨尾”。大化的七百弄鸡养殖、白玉薯种植等特色产业,藏在石缝与河谷之间;瑶族祝著节、铜鼓文化等非遗遗产,活在村寨的节庆与日常里。记者需走出办公室,住进瑶寨、蹲点田间,记录农户的劳作场景、产业的发展困境、文化的传承故事。例如,跟踪拍摄七百弄乡养殖户从“散养”到“合作社规模化”的转型过程,既能呈现产业扶贫成果,也能挖掘出“石缝里种出致富路”的动人细节,这类带着“泥土味”的报道远比坐在办公室编发通稿更有感染力。

 

  聚焦“急难愁盼”与“微小光亮”。县级融媒体的核心功能是服务群众,记者需敏锐捕捉民生痛点。大化曾面临库区移民就业、山区孩子上学路难行等问题,记者通过持续跟踪报道,推动了相关部门解决问题。因此,记者要善于发现基层的“小人物大能量”,比如坚守山村的代课老师、义务摆渡的船工等,用他们的故事传递县域发展中的温暖力量,增强报道的情感共鸣。

 

  二、拓展“眼力”:跨界融合技能,适应全媒体生产

 

  县级融媒体往往人员有限,记者需从“单一技能型”转向“一专多能型”,“眼力”不仅指发现新闻的敏锐度,更包括对多平台技术工具的掌握。

 

  掌握“采、编、剪、播”一体化技能。在县级融媒体很难实现“专人专岗”,记者需既能扛摄像机拍摄,也能熟练使用剪映剪辑短视频。既能写新闻稿,也能在直播中担任主播,既能介绍产品特点,又能与网友互动答疑。例如,记者在七百弄拍摄时,可同步用手机拍摄“石缝养鸡”的vlog,现场配音解说,当天剪辑后发布到视频号,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

 

  根据平台的用户数据,调整报道方向。若发现本地中老年人更关注健康养生,可多做“大化长寿美食”“瑶医瑶药”等内容;同时,联动本地资源,如文旅局的景区素材、农业局的产业数据,丰富报道维度,避免内容同质化。

 

  三、提升“脑力”:强化政治素养,精准把握县域语境

 

  县级融媒体的生命力在基层,记者肩负着向基层群众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使命,既要识大局,又要接地气。因此,必须提升“脑力”,将宏观导向与微观实际结合,避免“大水漫灌”式宣传。

 

  吃透“国之大者”与“县之要事”的结合点。大化作为我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任务涉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记者不仅要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政策,还要熟悉“文旅+农业”融合发展、风力发电等全县重点工作,在报道中找到政策落地的“县域切口”。例如,报道乡村振兴时,不能泛泛而谈,而应聚焦大化“如何通过壮瑶大席美食节带动农家乐增收”“白玉薯如何通过‘圳品’认证走进大湾区”,让政策解读具象化、本地化。

 

  把握“民族地区”的传播要求。大化是瑶族聚居区,记者需尊重少数民族文化习俗,避免因认知偏差导致报道失当。例如,报道瑶族节庆时,要准确区分《密洛陀》史诗的传承脉络;在涉及民族关系的报道中,始终强化“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导向,用“各民族共跳长鼓舞”“共种致富田”等场景展现交融共生的氛围,筑牢思想共识。

 

  四、锤炼“笔力”:创新表达形式,适配融媒体传播场景

 

  移动互联网时代,县级融媒体已从曾经“单一报纸/广播”转向“报、台、网、端、微”多平台矩阵。因此,记者的“笔力”不再局限于文字写作,而是要适应短视频、直播、H5等多元形态,用群众听得懂、喜欢看的方式讲好大化故事。

 

  让“官方话语”转化为“乡土表达”。大化的群众多以农民、库区移民为主,报道语言需避免“官腔”“空话”。例如,解释“产业扶持政策”时,可用“养一只七百弄鸡,政府补多少钱、怎么申请”这样的直白表述;描述红水河生态保护成果时,不妨引用渔民的话:“以前网撒下去都是垃圾,现在能看到鱼群跳起来咯”,用百姓语言增强可信度。

 

  掌握“短平快”与“深融透”的平衡。记者要善于运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需要15秒内抓住眼球的“爆点”。比如,红水河百里画廊的晨雾航拍、瑶寨姑娘的铜鼓舞片段,搭配“大化的早晨,是山水泼的墨”这类简洁文案;而在公众号、电视台等平台,则可做深度报道,如《红水河渔民转型记》系列,通过“捕鱼人变护鱼员”的故事,展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辩证关系,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

 

  善用“本土符号”增强辨识度。大化的铜鼓、壮锦、红水河、七百弄峰丛等是独特的视觉与文化符号,记者可将其融入报道形式。例如,制作“铜鼓纹样+新闻标题”的短视频片头,用瑶歌作为报道背景音乐,让受众一看就知道“这是大化的故事”,强化地域文化认同。

 

  五、制度保障:建立“传帮带”与激励机制,破解人才瓶颈

 

  现实中,县级融媒体普遍面临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因此,需要通过内部培养与激励机制,让现有记者“成长有路径、付出有回报”。

 

  “老带新”传承报道经验。邀请熟悉大化历史、人脉深厚的退休老记者,或资深通讯员担任导师,带年轻记者走访各乡镇,讲解地名由来、民俗典故,帮助新人快速融入县域语境;定期组织“案例复盘会”,对爆款报道分析成功原因,对失误报道总结教训。

 

  “走出去+请进来”提升视野。安排记者到市级、省级媒体跟班学习,学习融媒体运营经验;邀请短视频博主、新媒体专家到县内授课,传授“三农短视频拍摄技巧”“直播带货话术”等实用技能,帮助记者适应新媒体传播规律。

 

  完善激励机制,关心记者成长。针对“多平台发稿、爆款作品、群众好评”等设置奖励,关注记者职业发展,对表现优秀的记者给予晋升机会,稳定人才队伍。

 

  六、结语

 

  “服务县域、扎根人民”是对县级融媒体记者业务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大化瑶族自治县而言,记者既要做红水河畔的“记录者”,用镜头留住民族文化与生态之美;也要做发展路上的“推动者”,用报道助力产业振兴与民生改善。通过“脚力扎根、眼力拓展、脑力聚焦、笔力创新”的全面提升,才能让县级融媒体真正成为连接党和群众的“连心桥”,讲好大化的“民族故事”“振兴故事”。

 

  (作者单位:大化瑶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