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政协报数字报
当前位置:广西政协报首页 > 政协报数字报
2025-08-12
画好“同心圆” 护航成长路——北海市政协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献良策
2025-08-12 | 来源:广西政协报

画好“同心圆”  护航成长路

——北海市政协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献良策

□ 本报通讯员 雷华蕾 姚佩雷

 

  合浦海丝非遗体验馆里,学生们围着老艺人学贝雕;海城区“智慧课堂”上,城乡学生同步观摩实验;海滨滩涂上,家长带着孩子们观察各类海滨动物的生活习性……这些场景,正是北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工程的生动缩影。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建设教育强国强大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也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今年2月下旬,北海市政协教科卫体委牵头组建监督小组,深入县(区)政府、教育系统、部分乡镇(社区)、社会组织,对“北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工作开展情况”开展监督性视察,以高水平建言助力协同育人,形成的视察报告得到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

 

  看:协同育人“北海实践”

 

  视察过程中,委员们欣喜地发现,各县(区)、部门协调联动,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在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上迭出“实招”:市委组织部推动学校与社区“三联”共建,市委宣传部打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品牌,市公安局建设“沉浸式”法治基地,市检察院、教育局、妇联联合开展“珠城爱心爸妈”行动;合浦县“一乡一队、一社双师”三级师资网络覆盖274个村社,海城区“海城智慧课堂”实现城乡同屏互动,银海区以“银海青苗”工程开展学生海洋文化实践,铁山港区“企校双进”让学生走进生产线。

 

  2024年,全市依托博物馆、企业、社区等开发研学课程200余场,惠及学生8万人次;合浦海丝非遗体验馆接待师生3万余人次;社区“四点半课堂”常态化运行。北海市先后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等荣誉。

 

  问:抽丝剥茧找准症结

 

  市政协视察组深入学校、走进乡村,全面了解北海市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情况。

 

  “咱们‘教联体’工作方案还没制定,家长该承担哪些具体职责、部门联席会议怎么常态化开展?”在合浦县工业园区幼儿园的调研现场,市政协委员庞承君抛出疑问、直指“痛点”。

 

  “庞委员说到了我们的心坎上。就像上周家长委员会想牵头搞亲子阅读活动,可到底该向学校报备哪些流程、妇联能不能提供指导,大家都没谱,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合浦县工业园区幼儿园园长潘承玲立刻接话,手指急切地翻动着桌上的记事本。本子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活动设想,但多数停留在计划阶段。

 

  “城乡资源差距这块,您怎么看?”市政协委员刘存军继续提问。“上个月非遗研学后,孩子们天天追着问啥时候再去。”她一边回答委员的提问,一边指着墙上的活动照片叹气。顺着她的目光,大家看向墙上贴满的活动照片,孩子们的笑容灿烂。“城区学校类似的活动能定期举行,我们连租车费都得攒上好久,这差距不是靠热情能补上的。”

 

  “李老师,您在家长学校授课时,会不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在北海市第二十六中学调研中,市政协委员陈毅华留意到了正在整理讲座笔记的李老师。“昨天有家长问孩子考前焦虑怎么办,我只能建议‘别给压力’,其实心里没底。我们这些兼职老师没受过系统培训,全靠自己查资料摸索。”李老师略带紧张地回答。

 

  这番坦诚的交流触动了在场的校长李鸿鸣,他忍不住补充道:“专业力量薄弱不仅体现在家长学校,市第二十六中学作为专门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时常面临学位紧张的困境,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暂时无法入学,尤其是女生接收渠道存在空白。而在部分县域,至今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一些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分散在普通学校,既得不到针对性教育,也可能对校园秩序造成影响。”

 

  社会力量参与的深度不足同样明显。不少学校反映,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多停留在简单支持层面,缺乏持续深入的合作。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引导机制,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渠道不够畅通,难以形成城乡联动的良好局面。

 

  调研途中,委员们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这些带着温度的对话。从制度滞后到资源不均,从专业缺失到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一个个症结在问答间逐渐清晰。

 

  议:精准献策画好“同心圆”

 

  委员们聚焦问题短板,围绕制度完善、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务实建议。

 

  “制度建设是协同育人的基础,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委员们提出,要抓紧印发《北海市深化“同心圆”工程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职责、细化分工,为协同育人提供政策依据。

 

  委员们聚焦智慧协同平台建设,提出整合教育、民政、文旅等部门资源,构建“北海市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拓展政策信息发布、家长教育、资源共享、活动报名、在线沟通、效果评估等功能。

 

  针对城乡资源不均衡问题,委员们建议,实施“城乡协同育人结对帮扶”计划,组织城市学校、社区、企业与农村地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送课下乡”“教师互派”“资源共享”等形式,帮助农村学校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同时,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倾斜,重点支持农村学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家长学校运营,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协同育人资源。

 

  “专业人做专业事,必须加强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建设。”多位委员共同呼吁,建议在本地高校开设家庭教育、社会工作专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短板,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心理咨询师到北海工作,鼓励教师、社区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并考取资质,逐步配齐中小学心理教师。

 

  针对专门教育短板,委员们建议,加快扩充完善第二十六中学功能,完善软硬件设施,扩大学校招生规模,实现男女兼收;推动合浦县尽快规划建设专门学校,配备法治教育、心理辅导等专业师资,确保有需要的未成年人得到及时矫治。

 

  为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委员们提出,通过北海融媒等媒体宣传典型案例,提高社会认同感;出台激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的社会组织、企业给予项目补贴、专项奖励等支持。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市政协将持续跟踪监督建议落实情况,组织委员开展‘回头看’,让‘同心圆’真正惠及每个孩子,为北海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北海市政协相关负责人说。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