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理论 · 实践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 实践 > 正文
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时代风采——关于进一步加强钦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思考
2022-11-16 | 来源:广西政协报

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时代风采

——关于进一步加强钦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思考

 黄华文


近年来,钦州着眼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1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示范单位9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钦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目标,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水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要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全市示范创建格局。重点培育钦北区、钦南区、浦北县争创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力争在2025年前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5年前争创50个以上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形成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二是谋划创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创新开展双语司法服务工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提供双语司法服务,调解矛盾纠纷,不断推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将创建工作纳入平安钦州建设,联合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治理现代化,为各民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基层服务,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将少数民族群众纳入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社会群防群治队伍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以壮汉双语服务为抓手,健全壮语导诉机制,继续实行涉壮语案件专案专审,健全壮语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制度,完善多部门壮语案件“大调解”工作机制。


二、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提升各族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逐步建成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平台。


一是加快构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教育平台。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着力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实践基地、站、点,形成教育示范长廊。


二是加快打造具有钦州特色的“民族团结教材”。深入挖掘钦州当地的民族团结历史故事、先进典型事迹,制作成宣传教育书籍、影视资料等,打造富有钦州特色的“民族团结教材”。挖掘保护民族文化,打造三宣堂、平南古渡、黄明堂雕像、牛圩坡烈士纪念碑、戏曲舞台等民族文化建筑群,大力弘扬民族英雄、钦州历史名人刘永福、冯子材的爱国精神,继续宣讲贵台革命等民族团结历史故事,继续讲好壮族冯敏昌、黄明堂“文武双贤”故事,将钦州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让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


三是加强党史学习教育。运用壮汉双语向全市14个少数民族聚居镇群众宣讲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增强各族同胞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深入挖掘钦州各族人民的百年奋斗史,结合烟墩大鼓表演、采茶戏和粤曲常态化表演,开展贯穿全年的党史文化演出活动,让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的理念入心入脑、走实走心、见行见效。


三、搭建民族文化沟通桥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生产实践中沉淀的精神财富,是本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具有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作用。要善于搭建民族文化沟通桥梁,传承好民族文化。深入各类学校开展钦州坭兴陶、粤剧、钦州采茶戏、钦州海歌、烟墩大鼓、剪纸等课程,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充分利用“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钦州跳岭头”“烟墩大鼓”“八音”“钦北采茶戏”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整合烟墩大鼓传习基地、跳岭头传习基地等文化传承基地,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方言资料库,从民间征集跳岭头面具、木偶、烟墩大鼓、壮锦等文物,让少数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得到永续传承。通过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旅品牌带动民歌、山歌、海歌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系列文化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融。


四、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加快创建民族和谐村寨。优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安排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交通、水利、公共文化、环境保护、民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改善特色村寨人居环境,创建民族和谐村寨。


二是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荔枝、香蕉、奶水牛、大蚝、火龙果、黑黄皮、黄瓜皮等优势明显、前景广阔的本地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壮大民族地区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户+农民”发展模式,坚持“一果先行,诸业并进”,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农家乐,以及水果加工等新业态,精心打造荔枝、柑橘、龙眼、黑黄皮、葡萄、蔬菜等主题创意(共享)农场;利用钦州的文化、旅游、劳动力等优势,打造“产、学、研、游、创、教”六位一体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是要优化职业技能培训。号召各级培训机构采取送教下村的培训方式,将培训工作下移到村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学习到就业技能。结合各县镇特色就业工种,根据当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选择就业前景好、就业率高的职业工种,因地因人实施精准分类培训。


作者系钦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科科长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