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党员干部“取真经”必念好“三字诀”
——读《调查研究方法论》有感
□ 靖 鸣 杨 华
调查研究如何才能“取真经”,出实效?关于此类问题研究的书籍在上世纪80年代已有出版,但多数著作偏重理论分析和价值传递,可供实际操作参考借鉴的东西不多,特别是缺乏针对具体工作的案例指导。
王西冀在他所著《调查研究方法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数十年调查研究工作的回望和总结,他将自己经历过的案例复盘提炼,为党员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提供了实操参考。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并有力地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经验。变局之下,困难当前,我们更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练好调查研究这一“基本功”。
一些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时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对基层工作情况缺乏深刻了解,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还有很多盲区,缺乏在艰苦环境的长期历练。
脚力不健,调研找不到“真问题”。有的党员干部由于工作经验较为欠缺,对基层工作的艰苦性认识不足,对群众路线的内涵认识不深,调研回来的东西没有群众声音。有的在思想上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对于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不能长期坚持、反复调研,奢望通过一次调研就能找到症结,打开突破口,结果只能是水中捞月。有的工作起来拈轻怕重,不愿意走出办公室,研究问题喜欢敲敲键盘“闭门造车”,研究问题喜欢坐而论道,组织各路人马研讨,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有的出门调研只是走走示范点,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自然找不到“真问题”。
眼力不宽,调研看不到“真问题”。基层工作繁琐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隐藏在深处,有的党员走基层看问题经常会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和片面认识的影响,对“老问题”麻木漠视,对“新问题”视而不见,就算眼前出现“紧急情况”,也仅限于罗列情况、现象,对于发现的问题,不能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具体性、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的觉得自己是名牌大学毕业,不愿意虚心向群众学习,只停留在问“是什么”“怎么样”的程度,不愿意问“为什么”“怎么办”,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哪怕走到现场、深入基层也了解不到“真问题”,看不清“真问题”。
胆力不足,调研不解决“真问题”。调查研究要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往往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有的党员干部搞调研看重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想法设法摸清领导态度。有的党员干部在调研中不敢“亮剑”,遇到“难题”就躲,遇到“苦活”就推,调研实效大打折扣。有的党员干部调研时激情满怀、踌躇满志,调研回来提出的意见建议、研究结果没有被领导采用,就心生怨念,而不认真反思其中原因。
调查研究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机关话语体系中的热词,成为党员干部的“必答题”。丰富科学的方法是完成调研任务的“桥梁”,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会让调查研究事半功倍。党员干部要科学运用调查研究方法,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真实状况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为制定和执行政策提供真实信息,学好用好调查研究,向基层群众“取真经”,要念好“三字诀”。
念好“苦”字诀,真蹲深蹲找本质。年轻干部想要做好、做足、做实调查研究这个基本功,就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永远不要和“蹲点”说再见。蹲点调研是深入群众、了解实情、锤炼作风的好方法。练好“取经”真本事,年轻干部要学会在调查研究中真蹲深蹲。挽起裤腿、撸起袖子,多到田间地头走走、多到千家万户串串、多到乡野农村看看、多到群众中间听听,深入蹲点“解剖麻雀”,找到事物本质,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准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问题,有效发现工作堵点、难点、重点和突破点,把人民群众的“心上事”变成自己的“上心事”。站在人民群众需求的角度,用创新的思维、接地气的措施解民忧、办实事,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
念好“新”字诀,善用巧用新技术。过去,调研的样本和数据有限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调研工作,如今新技术给调研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容易让人陷于“数据旋涡”之中。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一方面要树立大数据思维,运用好数据资源,为调研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另一方面要跳出大数据的误区,数据能展现精度,但是体现不了温度,不能患上“网络依赖症”,用问“百度”取代问“百姓”,用“平板”代替“脚板”,要学会上网访民情、下网解民忧,加强面对面的调研,真正做到听民意、集民智。如何实地观风查俗知民情?在《调查研究方法论》一书中,王西冀归纳总结出找“好事之徒”、听“骂娘之声”、懂“家长里短”、看“柴米油盐”4个方法,就是找到问题的“当事人”,敢于正视问题“最坏处”,放下官架子,让老百姓打开话匣子,从平常的酸甜苦辣了解百姓,切实提高调研质量。
念好“狠”字诀,咬住不放啃“硬骨头”。调查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要注重调研实效。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对这些问题的调研更要有敢为人先的拼劲。“硬骨头”如何啃?王西冀给出了自己的方法论,调研的选题要围绕党政所需、群众所盼、职能所能,选准会对全局和长远有重大影响与突破价值的问题。在调查研究中敢于向急难险重问题“开炮”。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真正做到“一竿子插到底”,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推动调研工作有效落实。
靖鸣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华系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