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思考
──以河池市政协机关帮扶大化瑶族自治县仁良村为例
□ 黄正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人民政协更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科学指南、指明了奋斗方向。
奋进新征程,加强对民族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经验进行充分总结,对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入剖析,对存在的短板提出意见建议,对于以“政协之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入推进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笔者结合河池市政协机关帮扶大化瑶族自治县仁良村的工作实践,浅谈助力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思考。
一、强化理论武装,夯实思想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
河池市政协机关通过为帮扶行动提供思想指导,帮助帮扶对象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提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
一是抓政策理论学习。市政协机关着力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民族政策和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的学习和宣传,市政协领导带头到村上党课、政协机关负责人带队入户抓宣传,帮扶干部包片抓落实,引导仁良村党员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信念,树牢“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
二是开展红色教育。利用河池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特点,市政协机关在开展帮扶工作时,充分挖掘大化籍开国将军覃国翰等一大批河池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弘扬红色文化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政协委员、村组干部和广大群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三是创新宣传方式。根据帮扶村村情、民情实际,市政协机关通过在村屯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制作同心文化长廊、安装LED显示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调动仁良村党员群众共同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践证明,通过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引导当地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热情,极大激发了共同团结奋斗的内生动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突出民生福祉,提高幸福指数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源。
仁良村有22个村民小组,547户2043人,辖区耕地1512.70亩,人均耕地不足0.8亩,虽于2017年脱贫出列,但基础薄、条件差,被列为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河池市政协机关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民生福祉的切入点、结合点、发力点,通过提高村民幸福指数,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一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市政协机关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参观考察、引进公司、技术培训、资金支持、订单销售等多种渠道和办法,大力推动发展水果种植、禽畜养殖、路基养鱼、藤篮编制、玩具加工等10大类多元化庭院经济,目前群众庭院经济发展参与率达80%以上,实现农户稳定增收。
二是创新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党建+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建立云耳、香菇种植示范基地,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既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又有效解决群众增收问题,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5.1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29.61万元,仁良村获得“自治区示范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第一批)”等荣誉称号。
三是顺势培育旅游产业。立足当地生态优势,多方争取投入资金约1300万元,通过规划修建观光道路、管理值班房、驯猴水池、休息亭廊,种植木棉树、三角梅、桃花绿化美化环境等措施,把野生猕猴的驯养项目同生态景区建设结合起来,以“政协之能”服务小山村发展生态旅游。
实践证明,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依托地方性特征,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富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为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三、聚焦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的过程就是价值认同的构建过程。
针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不足,河池市政协机关认真梳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二者之间存在的逻辑关联,帮助仁良村理顺乡村治理发展路径。
一是抓风貌提升,塑造宜居乡村之“形”。市政协机关充分利用仁良村“达化协商”协商议事室平台,开展协商议事活动,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发动群众定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抓好村屯污水治理管控,积极引导群众通过菜地、果园、林地等途径进行资源化利用,杜绝乱排现象,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助力该村先后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村”“广西森林村庄”等荣誉称号。
二是抓乡风文明,铸牢乡村文明之“魂”。大力提倡“婚事新办、喜事适办、丧事简办”,并结合该村多民族杂居实际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2023年11月,该村获得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示范站荣誉称号。
三是抓示范引领,加强农村道德建设。仁良村是个多民族聚居村,居住有壮、汉、瑶、侗等各族群众。这里跨县跨乡跨村合居,有世代友好节庆共享传统。市政协机关因势利导,积极在元旦、春节、端午节、祝著节等当地重要节日中,大力宣扬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扬活动,对全村在孝老爱亲、助人为乐方面表现突出的群众颁发牌匾、荣誉证书和纪念品,在基层群众心中树立正确的道德风尚,不断营造平等、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构建团结、互助、融洽的邻里关系。
实践证明,通过构建以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融合”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辅相成,营造民族地区乡村依法依规办事的氛围,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法治保障。
(作者系河池市政协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