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白毫茶香飘四海
——凌云县政协建言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小记
“凌云县作为茶产业大县,茶产业肩负着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乡村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蝶变’的重任,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产业转型发展,提高质量,优化发展路径,才能再上新台阶……” 7月29日,在凌云县政协十届四次常委会议上,县政协常委劳凤华围绕“推进茶叶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议题作大会发言时的这番话,引发与会人员强烈共鸣。 作为白毫茶的原产地之一,凌云种植白毫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凌云白毫茶1984年获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优良茶树品种;1992年载入《中国茶经》。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1.2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60多家,茶农覆盖全县8个乡(镇),达1.12万户5.04万人,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茶产业是该县惠及面最广、产业化程度最高、稳定性最好的富民产业。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凌云白毫茶产业迅猛发展,先后开发出绿、红、青、白、黄、黑六大茶类的20多个系列产品。尽管凌云白毫茶产业基础好,但仅驰名于种植品种,而不是终端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足,加上目前仍存在产业布局规划受限、产业技术仍然薄弱、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产品创新链整体不足等困难和问题,凌云白毫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亟需进一步调结构、提品质、促融合、补短板。 “品牌效应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抱团发展步履艰难。”劳凤华直言,凌云县白毫茶产业的优势仍集中在茶叶的初加工阶段,茶产品加工深度不足,在茶叶加工的核心技术运用、品牌设计和使用、供应链和销售链管理等环节发展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只能依赖产量提升和降低价格争取市场份额,增值率不高。她建议,加强茶叶供应链源头开发,夯实茶叶生产基础;提升产业价值链并不断延伸,创新产品价值结构;挖掘茶文化融合带动能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全力开展茶文化传播,讲好凌云白毫茶故事。 “茶叶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是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县政协常委刘承剑坦言,凌云白毫茶产业的从业者平均文化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的缺乏,制约了该县茶产业进一步做精、做强。他呼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积极培养优秀的本土茶叶专业人才,对长期从事茶叶专业管理、加工、销售的茶叶人才给予重视和重用。 劳凤华提出,加强对涉茶人员技术指导和能力培训,充分利用“院坝会议”“田间课堂”送知识、传技术,与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共建,开设茶叶专业知识课程,建设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实践基地,培养采茶、制茶传承人和技艺能手;积极打破人才流动阻碍,引进茶叶生产、种植技术人员和销售、生产管理人员,大力挖掘和弘扬工匠精神。 在县政协常委、县经济作物发展中心副主任黎美荣看来,凌云县产茶、做茶虽然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做茶工艺师的理念、知识更新不够及时或培训学习新知识的意识不够高,仍然采用原有的加工工艺方法和积累的经验来制茶做茶,导致生产出来的茶品系列“涛声依旧”,缺少特色亮点,而且没有及时跟上消费市场的新需求,使得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价格收益不高。 “ 有亮点的茶品系列就有卖点。当前是求新求变的一种生产和消费趋势,新生代消费者更愿意打破传统的消费习惯。” 黎美容建议,通过政策鼓励和引导茶叶企业实施创新茶叶加工工艺,提升鲜茶品质,积极投入新设备,加大力度提高茶叶生产的品质和研发茶叶品种的亮点。同时,结合自身独特的产地生产要素的天然优势,积极改良茶品、提升产茶量。 “要充分认识发展茶叶产业的重大意义,发挥政协委员优势,积极为推动凌云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县政协主席罗胜明表示,当前凌云正大力发展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但茶产业仍存在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知名度下降、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各茶企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充分补齐短板,积极创造优质茶品牌,让凌云县白毫茶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