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政协机关召开2025年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暨2024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会议
- 何辛幸赴桂林、百色调研时提出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助力托举幸福“夕阳红”
- 彭健铭赴梧州市调研时提出 强服务 抓机遇 担使命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 费志荣出席全区政协“科教振兴 委员行动”工作经验交流会暨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全体会议
- 黄俊华深入柳州、来宾调研时提出 以改革发展夯实民族团结之基
- 刘咏梅深入钦州市调研时提出 科技赋能传统工艺升级智慧制造
亮出“金点子” 走活“特色路”
——浦北县政协委员聚焦区域振兴建言献策
□ 本报通讯员 覃科棵
3月4日,浦北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6名委员紧扣浦北实际,围绕产业发展、金融赋能、交通建设、社工服务、全民健康等方面在会上发言,谈前景、讲问题、明措施,彰显了委员担当,贡献了智慧力量,不时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建言特色产业升级
浦北县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生态资源优良,特色农产业丰富,其中陈皮、八角、中草药材、官垌鱼等特色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县政协委员、浦北县卓叶中药材有限公司经理葛明其经过调研了解到,目前浦北县累计建成百亩以上的中草药材种植基地11个,发展中草药种植1.2万亩,年产值2.8亿元,但浦北县中草药材产业还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善、科研投入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等问题。为此,他建议加强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草药材开发;实施标准化种植,引进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种植技术;深入实施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强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陈皮是浦北县传统优势产业。目前,全县大红柑种植面积突破17万亩,浦北陈皮入选《广西道地药材目录》,2024年实现产值超60亿元。如何持续推动陈皮产业高质量发展?县政协委员、浦北县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小荣认为要从“六个大”上下功夫,一是筑牢产业根基,建设“大基地”;二是打通产业脉络,发展“大加工”;三是激发创新活力,借力“大科技”;四是拓展产业边界,促进“大融合”;五是守护绿色发展,携手“共监督”;六是优化服务保障,实施“大服务”。
支招金融赋能小微企业
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浦北县于2024年10月成立了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和县工作专班,推动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有效增加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2024年末,浦北普惠小微企业贷款57.37亿元,同比增长15.54%。但对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仍存在信息共享不到位、整体金融综合素养不高等困难及堵点。
为提高金融赋能小微企业发展的效能,县政协委员、县金融监管支局局长梁钧建建议,持续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效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加大金融供应链支持力度;建立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库,强化增信信息服务;广泛发动,全面提升全民金融素质。
献策增进民生福祉
民生福祉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如何加快县域公路一体化建设,县政协委员、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吴永杰建议,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交通项目建设规划布局,把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要求贯穿现代化交通体系,统筹推动农村公路等“微循环”建设,促进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推动交通项目与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项目一体规划建设;畅通县城对外连接通道,提高与周边城市、乡村的互联互通水平,打造浦北与周边5市“1.5小时经济圈”。
浦北县是自治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工作试点县,除了先后涌现4位世界举重冠军,在篮球领域、综合赛事等方面也有出色表现,其中青少年男女篮在耐高选拔赛、青少年锦标赛等赛事中斩获冠亚军12次。如何发挥体育品牌效应、促进全民健康事业发展?县政协委员、浦北县业余体育学校篮球教练李珂建议,实施“普惠+智慧”设施升级工程,探索“体育设施+商业综合体”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共建共享;构建“引凤还巢”人才生态圈,设立“浦北体育英才计划”,推行“冠军回乡”工程;打造“体旅文商”融合产业链,创新开发系列特色IP赛事,推出“篮球夏令营+农产品展销”等体旅融合项目;深化“体教融合2.0”改革,将游泳、篮球列为中小学必修课,推动训练体系与课程标准衔接;建立“环北部湾”体育协作体,与钦州、玉林等地共建体育产业联盟,共同书写“健康浦北”的时代答卷。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会工作水平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一项内容。县政协委员、妇女联合会执委、耕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唐学丽呼吁有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精准对接各职能部门的具体需求,提供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支持;统筹谋划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建设,推动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高效利用,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社工专业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选用机制改革,完善薪酬与福利制度,加强社会认可与政策支持,提升政治待遇,不断提升社会工作者归属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