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区政协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在邕召开 徐绍川出席并讲话
- 费志荣在全区政协提案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 坚持守正创新 推动提案工作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政协党组召开第三十三次会议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彭健铭在自治区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第三组学习座谈会上提出 聚焦“三农”工作履职尽责
- 彭健铭在桂林市调研时提出 以科技赋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 自治区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第十组举行2024年第四次学习座谈会
看“肥套”,初解神秘毛南
●黄有顶
源远流长的中华傩文化,是古代中国原始农耕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源于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形成于夏商周,逐步完善于汉唐时期的宫廷仪式和民风民俗之中,明清时期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毛南傩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古老的傩文化一部分的毛南族“肥套”,具体源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但从“肥套”完整的体系中可以窥视其中渊源。毛南“肥套”中的傩戏,被当今戏剧界称为“戏剧活化石”。如今,毛南族“肥套”中的傩舞、傩戏,搬上舞台,走出国门,到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虽然观众语言不通,但他们似乎都能心领神会,时而沉思,时而欢呼,时而拍手叫好。
“肥套”作为毛南族民间信仰活动,属原始形态的宗教。千百年来不管世道如何沧桑,这里的人们坚守他们的信仰,千年不变的“肥套”活动仪式依旧春光不减。其核心文化就是重礼数、守诚信、讲规矩、遵法道、勇担当、会感恩。
毛南山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古时缺水严重,但这里的人民依然深深热爱着这片祖祖辈辈耕耘过的土地。居住在崇山峻岭之间,让他们世代躲过无数次战乱侵扰,依旧过着“日出而耕猎,日入而归息”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物质生活并不富裕,但精神世界却很富有。他们相信有大自然恩赐、神灵保护、祖先福泽,只要守规矩、懂感恩、存善良、讲诚信、讲团结,他们的幸福生活就会延绵不断,他们的民族就会源远流长。于是,这个民族的男人世世代代坚守千年不变的“肥套”。
“肥套”就是还愿仪式,实为一场以家庭为单位感谢上苍、感谢神灵、感谢祖先保佑,让家庭子嗣延绵、人丁兴旺的大型家庭感恩活动。在毛南族“肥套”仪式里还可以找回千百年来人类最初的崇拜印记,找到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文化基因。
毛南族的“肥套”文化,一方面,体现毛南人民与恶劣自然生存环境做斗争的奋斗历程,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对“鬼神”“祖先”的精神寄托。再者,为了民族繁衍生息,生命延续,他们还借助“肥套”活动对子孙进行教育,培养家庭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教育族人要讲诚实守信、善良感恩、尊重长辈、邻里和谐。
毛南族“肥套”表演
仲定传说
毛南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孤儿,名叫仲定,因为家穷,年过三十依然娶不到媳妇,看到别人儿女成群,非常羡慕,常常为自己的孤独寂寞处境而唉声叹气。这事惊动了万岁娘娘,有一天万岁娘娘问他为什么叹气,仲定一五一十告诉万岁娘娘,祈求万岁娘娘给他降福,让他也能娶妻生子,并写好许愿书向万岁娘娘许愿,许诺如能美梦成真,一定杀牛宰猪供奉报恩。万岁娘娘答应让他的愿望变成现实。仲定把写好的许愿书藏好,表示长久不忘。不久,万岁娘娘果然派卢氏仙女到人间与仲定结为夫妻。卢氏为其生下五儿两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开心。仲定忘乎所以,不把先前向万岁娘娘的许愿当一回事,还把柱头上的许愿书取下来放在鞋里当鞋垫。万岁娘娘知道此事后非常生气,觉得仲定不讲信誉,对她不敬,于是把他7个子女都收回去。仲定失去儿女,悲痛至极。后来被一位家仙知道,把他带到万岁娘娘住所,在空中楼阁下,他看到自己的儿女,但他们却回不了家,双方只能眼泪汪汪地诉说别离之苦。这时万岁娘娘对他说:“你吃了甜果砍了根,如有悔心,先得还愿,我才让孩子们跟你回去。”仲定知道自己错了,连忙脱下鞋子把许愿书取出来还给万岁娘娘,并立马回家杀牛宰猪办酒敬神,还自己当年许下的心愿。事毕,万岁娘娘也让孩子们都回到仲定夫妇身旁……
仲定传说在毛南族中广泛流传,根深蒂固。
毛南族人认为,万岁娘娘是主管生育的神仙,男人婚后只有向她许愿求“花”,才能生儿育女;生育之后必须向她还愿,否则,她会把孩子收回去。如果因为经济困难,本代举办不了,可以延续由下一代人代劳。但要是这一家三代人都不还愿,则必将受到神灵和祖先的责罚。毛南族的男子结婚有孩子之后,家庭经济条件略为富足了,就会自觉举办“肥套”仪式,倘若其祖辈、父辈当年由于某种原因无法举行“肥套”还愿,后世子孙会自觉担负起“祖辈、父辈的债务”,帮上一代一同进行“肥套”还愿活动。
“肥套”活动体系
“肥套”是毛南族有家室男子一生中最为隆重、最盛大的仪式。
师公职位在“肥套”活动中拥有不可侵犯的地位。他们在整个活动中,通鬼神、通祖先,是人、神、鬼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也是人、神、鬼之间重要的传话通道。整个仪式各项规矩繁多,主人家要毕恭毕敬。每场仪式,都由一名师公领衔主持,带着5至9人或者更多人,唱唱跳跳,招魂诵经,少则3天3夜,多则7天7夜,场面比接儿嫁女还要盛大隆重,远近亲朋无不前来贺喜,客人很多,热闹非凡。
毛南族“肥套”还愿祭祀分“红筵”和“黄筵”两种。
“红筵”是求子得应后为报万岁娘娘赐福而举行的祭祀仪式。“黄筵”是求平安健康、万事顺利、人畜兴旺、五谷丰登得应后,为报雷王等神灵而办的祭祀仪式。
还愿,一般是“红筵”和“黄筵”合二为一进行。仪式都是单家独户进行。主要请师公到家主持仪式。祭祀用猪、牛、鸡、鸭,还愿时使用牲畜的数量按夫妇对数计算,一代人还愿,每对夫妇1头牛、9头猪、鸡鸭43只左右;家中多个兄弟一起做的话,则祭祀用的牛和猪数量不能少,有的环节可以共同完成,仅有鸡鸭可以节省一些。如果是两代人还愿,再杀1头牛、9头猪、鸡鸭43只左右。三代人共同还愿的,毛南人叫“套三朝”即三代总和的还愿,杀牲更多,要增加2头牛、18头猪、鸡鸭86只左右,开销之大不言而喻,在旧时也只有富裕家庭才能按时举行。
“肥套”活动首日,主人家必须安排一人前往本次活动的领衔师公家,接回师公和师公上一代祖师爷传下来的所有经书、傩面木面具等,这是表明师公过来时上一代祖师爷也跟过来,共同镇住妖魔鬼怪,确保主人家“肥套”活动圆满完成。整个活动过程,师公就餐时,每餐都要在桌上点1支香,摆3个酒杯、3双筷子、1碗饭,备好1张板凳,这是师公专门留给先师就座的位子,任何人都不能侵犯,也不敢侵犯。
“肥套”活动中有个叫“菲取”(毛南语)的人物不能缺少,这一角色专门负责在活动中把师公要开展活动的各个环节告诉主家,方便主家成员都按时到场参加;二是安排摆放每个环节需要的各项祭祀物品,并负责祭祀倒酒、敬酒活动;三是负责祭祀中大牲畜的杀生工作,每杀一头猪或牛,主人家还必须给他打赏一个“三块六”或“七块二”的红包。
“肥套”活动除了师公之外还有两个重要人物,就是“花公”和“花婆”。“花公”专门负责制作花,用大红纸剪成花絮,然后附在原先选定的竹子上,做成长15厘米左右的竹签;“花婆”专门坐在主人主卧室守着“花公”做好的花。“花公”和“花婆”的人选,活动开展前半个月由主人自己寻找,这两个人必须来自两家人,一般由来自符合条件的主人亲戚担任,都是儿女双全、子孙满堂、夫妇健在的亲戚。
还愿活动中的祭祀仪式和跳神表演主要有《三光带众神》《三元召度》《仙家贺宴》《三界保筵》《太师六官押凶》《仙官架桥》《瑶王捡花踏桥》《土地配三娘》《花林仙官送银花》《万岁娘娘送金花》《牡丹纳亭》《梁吴二帅点榜文》《雷兵点席》《雷王坐殿》等14个节目。每个节目都带着不同的面具表演,有说有唱有跳,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寓教于乐。
“肥套”过程中的“花”代表子女。“金花”代表男孩,“银花”代表女孩,有花公“种花”、花婆“守花”、瑶王“捡花”、婆王“送花”、主人家“接花”等环节。
竹子是整个还愿仪式里唯一受到崇拜的植物。“肥套”活动其实最早的环节就是由师公择吉日,选定“梅葶”(毛南语,一种竹子名称),可由主人自己寻找,也可让师公代劳。选竹定竹十分讲究,要在竹林中选择长势良好、不断头、没被昆虫鸟兽侵袭过的竹子,并且每对夫妇用3棵,其中2棵至少要有5个竹节对相等,然后系上红绳表示已经选定,待到主人家开坛举办“肥套”活动首日,早早上山,带上一碗米饭、几块鸡肉或猪肉到所选的竹林下点香祭拜,大约半个时辰后就可以砍伐原先用红绳选定的竹子。如果竹林是自家的,仅需要向所砍伐的每棵竹节洞里投一枚硬币,表明跟竹王买得竹子;如果竹林是别家的,竹林的主人也会很大方地给有需要的人家,但砍竹子时还需要再加一份薄礼送给竹子主人表示谢意。
“肥套”活动在家里搭神坛、做“花”、建“红桥”,都离不开竹子。
无独有偶。夜郎故地的人们崇拜的植物就是竹子。据《后汉书》记载:
有竹王者兴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溪,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长夷狄,以竹为氏。
这是来自民间的夜郎国族人来源的传说。
虽然两地在对竹子的崇拜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都传达一个共同的信息,他们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源于竹子,由此可以看出毛南文化深受夜郎文化影响并延续至今。这至少可以证明,毛南族先民夏商时期和夜郎国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肥套”活动时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细节,即师公要给还愿主人临时起一个阴间名字。当师公在祭拜神灵时读到其阴间名字时主人还必须应声,以方便在活动中与祖先神灵对话交流,让整个还愿活动顺利开展,让神灵知道主人家已经按照要求兑现自己诺言,还清了夙愿,日后不要因这方面找主人家的麻烦。此阴间名字随着活动结束而终结使用。
“肥套”活动需要在主人家中堂天地牌位侧面搭建神坛,构建“神仙”驾临凡间的通道。在神坛架上挂神像图,常见的有“三界”神像图、“万岁娘娘”神像图、“雷王”神像图、“三元天师”神像图等,表明特邀各路神灵到场赴宴,见证主家还愿一事。此环节为设坛通天地。
“肥套”中最神秘的环节是背“长生鸡”。还愿仪式“花林仙官送银花”一节,师公先左手捂住“长生鸡”(雄鸡)的头部,右手将鸡抱在胸前,对着鸡冠念咒语,再点燃一支香画符,然后把白米撒在主人弯腰弓背上(米多被撒成葫芦图案),再把鸡放在主人背上,任其啄吃主人身上的白米。期间掌坛师傅在主人身后施法护着背着鸡的主人慢慢从神坛走向祖母(主人小孩的祖母)房间。整个过程那只“长生鸡”都不受周边人群喧嚣的影响,有时还抬头叫,但它不跳也不飞,有时还旁若无人地啄着米,直至走到祖母房间。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仪式中所供奉的所有家禽牲口都要杀掉,这只“长生鸡”则留下给主家继续喂养。
傩面具与多神崇拜
毛南族傩面具都是祭祀面具,积淀宗教、民族、民俗、艺术等多种内涵,展现了审美的意趣和理想,沉积毛南族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
“肥套”活动中每一面出场面具都代表一方神灵驾到。由师公戴上神仙木面面具,表示神灵附身亲莅现场参与活动,呈现“天人合一,人神同乐”思想。
毛南傩面,相传有36神72面相的说法,最常见的毛南傩面是用大约长30厘米、直径20厘米左右的半圆“恩木”雕刻而成。这些傩面刀法圆润细腻,雕刻工艺精湛,所雕刻的面相喜怒哀惧应有尽有,凶善或怒目或眉目清秀,让人看了心生喜爱。
在“肥套”活动中,祖先被尊为“家仙”,毛南族崇拜的神分为“家神”和“外神”两种。家神包括“师公”“家仙”“三元”“三界”“灶王”“社王”“土地”“小土地”“万岁娘娘”“三光”“灵娘”“三娘”“花林仙官”等,外神有“神团”“瑶王”“瑶婆”“蒙官”“欧官”“六曹”“莫一”“莫二”“莫六”“挑夫”“雷王”“雷兵”“鲁仙”“仙桥”“鸿石”“鸿傲”“太师六官”“锣鼓官”“功曹”“覃三九(良吾石匠祖师爷)”等。
毛南族崇拜的各路神仙大都没有超人本事,很多神像源于普通人,但各具特点。这样的神灵崇拜更多的是呈现毛南人民对美好生活、幸福人生的向往和追求;一方神灵更多的是代表毛南族先民的一方需求,这36神更多的是想表达36种渴望、36种需要、36种追求。
毛南山乡地处偏远大石山区,古代交通极为不便,自然资源匮乏,地少田稀,山林也是大多长在石头缝中,生长速度极为缓慢。虽然生存环境艰苦,但是人们对富足、幸福生活的追求却丝毫不减,人们用勤劳、智慧与恶劣自然条件的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面对挑战,这个民族变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充满智慧,他们所获得的成就,很多都远远超出他们原本的想象,包括种的豆比周边的香、养的牛比周边的壮、酿的酒比周边的好。由于勤劳,山乡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美好的生活也让毛南族人民感受到离不开各方面帮助,包括上苍神灵、祖先佑护、朋友帮助等。
“肥套”活动中的不同面具代表不同的角色:“挑夫”代表对勤劳朴实劳动者的敬仰;“瑶王”“瑶婆”代表善良和旺盛的繁殖能力;“锣鼓官”代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三娘”与“土地”代表自由爱情,“三娘”同时还是对女子良好品行的向往,“土地”是用真情善待毛南姑娘的壮族后生,“小土地”是促使“三娘”与“土地”爱情成功的红娘人物;“师公”是能通鬼神之师;“蒙官”是恶官,表明对官员敬畏;“三界”代表对养殖能人的敬仰;“三鸿”代表团结友爱;“万岁娘娘”掌管生育,表明人们对生育的渴求;“花林仙官”负责看“花”送子大事;“三元”代表对传道祖师爷的尊重与敬畏;“莫一”“莫二”“莫六”是捉拿野鬼保一方平安的壮族神仙,是毛南族人民的英雄形象;“雷王”是爱吃小孩的恶神;“雷兵”和“六曹”是雷王手下的小人物,专管还愿祭祀祭品清点;“灵娘”是保子女平安和招财的神仙,代表人们对平安和财富的渴望;“灶王”是保家庭烟火与牲畜健康之神;“社王”保村屯平安;“良吾”专管人间家禽畜和老人添粮补寿;“家仙”代表逝去祖先;“仙桥”在还愿仪式中专管人神沟通工作;“鲁仙”专管人间造房工作;“三光”是给人带来希望福气之神,为日、月、星三神合称;“覃三九”是石匠的祖师爷,表明这个民族对石匠的尊重……
“肥套”活动的兴衰
地方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地方傩文化活动兴盛。1851年,受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斩邪留正”口号的影响,毛南族“肥套”活动受到一定冲击。半个世纪后,辛亥革命的“革故鼎新”活动让地方傩文化受到重击。
1950年后,“破除迷信”和“文革”时期,师公被批斗,“肥套”唱本、服饰、道具、面具几乎都被收缴焚毁。那时,也有师公冒险保存一些经书、傩面具。
2000年2月,笔者与毛南傩面具雕刻艺人方振国(已故)交流中得知,原先毛南傩面木雕精品颇多,还有用双手舞动的大傩面(高110厘米、宽45厘米),方老自家以前还有一套清朝嘉庆年间其曾祖父雕刻的36面傩面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保护这套面具,方振国曾偷偷把其中的26面放到老家山洞里、5面放到河池八贡亲戚家、5面放到宜州亲戚家。由于山洞潮湿,藏在其中的木面无一幸存,放在亲戚家的则在1990年如数换回。1991年初,有来访者看上其中3面并以每面80元的价格买走。如今,毛南族仅存有7面清嘉庆年间雕刻的古面具(现由方振国次子方文展收藏保存)。
傩面具
1980年后,“肥套”在民间悄悄兴起。1994年10月后,毛南族“肥套”多次在日本、韩国、泰国、法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表演,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也备受国内外傩文化学者、专家关注,毛南族“肥套”这一民俗活动得以复活。“肥套”活动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6年5月,毛南族“肥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26日,师公谭三岗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年,师公谭益庆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这一古老文化,2010年,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拨给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保护专项经费人民币20万元,2011年又增拨人民币70万元。毛南族“肥套”活动由民间自发传承走向国家出钱、地方政府参与保护的道路,毛南族“肥套”这一中华传统文化也迎来发展的新机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