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综合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视点 > 正文
释放体育产业新动能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2022-06-18 | 来源:广西政协报

释放体育产业新动能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 黄 东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近年来,我区将体育产业作为重点推进的产业之一,在自治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到2025年,全区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1000亿元以上,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广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3%,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到2035年,建成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体育强区,体育产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我区虽有丰富的山水户外体育旅游资源,但还存在产业规模小、基础弱、区域发展不平衡,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等问题,整个产业环境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对体育产业造成很大冲击,体育产业多层次融资体系建设不健全,中小型体育企业融资难,体育运动理念宣传普及不够等制约着我区体育产业发展。

一、深化产业融资机制改革,撬动新动能。体育既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又是一种特殊的公益。由于体育具有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体育行业从业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支持。对此,应深化产业融资机制改革,着力破解体育产业融资难问题。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体育产业融资模式,对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的体育项目,采用政府采购、直接投入、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方式,同时撬动民间资本和外资,发挥政府金融资金的杠杆作用。二是灵活运用税收优惠、税收减免政策,直接有针对性地减免相关体育企业的税收,或者对一些支持体育产业的金融机构,如银行、担保公司等进行财政补贴或税收优惠,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支持体育企业融资的积极性。三是创新直接融资方式,设立体育发展基金和创投基金体系。基金的设立可由政府作为控股方,联合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发行方,积极吸引社会各行业资金、民间资金进入体育产业基金。基金通过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向体育企业或者项目进行资金投资,不断增强体育企业的自主融资能力。

二、增强体育理念宣传推广,培育新动能。从广义上讲,体育是人类保持生存水平的特有措施。体育产业可以让社会最大限度保持每个人获得健康、教育、锻炼的机会。加强体教融合,引入体育社会组织,对于加快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深化体校改革,因地制宜、因项目制宜建设各级各类体校,强化体校培养后备人才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灵活运用职业俱乐部的训教资源,为广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运动员。可适当把职业运动带入校园,让专业教练与体育老师联合授课,加深在校学生对职业体育的了解,关注体育,热爱体育,享受运动,进而促进我区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助推我区职业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全面落实国家有关深化体教融合政策精神,建立途径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学校普及体育技能、体校专业化训练的培训功能。加强与教育部门深度合作,加快青少年体育优秀人才培养,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模式,持续推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三是探索体教融合新理念,营造良好的健身健康社会氛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进社区智慧健身设施配建工作。充分利用新媒体,普及公众对健身健康的知晓率、参与率,将“运动是良医”“体育治‘未病’”等理念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健康教育体系,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观,逐步形成崇尚体育健身、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新风尚。

 三、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释放新动能。如何让体育产业持续提升“名气”、发挥优势效应的同时更具“财气”和“生机”,将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以赛事为核心的职业体育不仅是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更有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一方面要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赛事活动体系,大力推动覆盖广、种类多、适宜群众参与的赛事活动。广西威壮篮球俱乐部作为广西唯一一家职业篮球俱乐部,近10年来,累计投入近4亿元,始终坚持以冲击CBA为目标,为我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持续增添新动力。俱乐部在2014年和2021年夺得NBL联赛(甲B级)全国总冠军,并多次取得亚军的佳绩,已成为NBL联赛头部队伍,在成绩方面也具备了晋级CBA的条件,是广西职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鼓励通过财政资金在比赛场地、基地用地、资金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进一步激发更多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投入体育产业建设热潮。2014年NBL全国男子篮球联赛期间,广西体育馆几乎座无虚席。不仅广西区内掀起一股篮球热,更带动周边城市的球迷涌入,刺激当地文旅、餐饮、商贸零售等行业的消费,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

   

 (作者系自治区政协常委、广西威壮集团董事长)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