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在设区市政协主席座谈会上强调 全面提升政协履职效能 更好服务我区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9次专题学习进行集中研讨
- 徐绍川在助力广西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 费志荣率队赴梧州市开展政协委员联动协商时提出 持续为推进工业园区科创平台建设献计出力
- 钱学明在全区政协“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 深化拓展委员行动 联动助推产业振兴
- 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举办“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
小城粤韵醉万家
小城故事多。梧州,若与北上广深相比,当然是一座小城了。但她的故事脍炙人口,有“看不完的青山绿水”,有“尝不尽的岭南美食”,还有“听不厌的粤韵清音”。
可惜的是,小城粵韵之美,清音之妙,并不为外人熟知。
粤韵者,清音乎,实因梧州靠得广州太近,方言同属粵语。曾有一位广东学者说过,梧州方言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发音,特别纯正,特别淳朴,遂断言梧州是粤语的发源地。是故,当你徜徉小城骑楼、品尝风味美食之时,不妨留意梧州人的别样粤语,领略小城别样的韵味。
然而,这毕竟不是小城最佳的音韵。最能显示梧州文化深厚积淀的形象代言,是粤剧。
是的,只有被喻为“南国红豆”的粤剧,其抑扬跌宕、清音袅袅的粵韵,才是梧州最生动、最真切、最传神的音色。
众所周知,粤剧生于广东,盛于广州,在中华全国数百个戏曲品种中卓尔不凡,深得民众喜爱。广西亦普遍流行粤剧,独以梧州为盛。广东有红线女,是为粤剧大师;广西也有“红线女”,她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粤剧表演艺术家潘楚华。当年,正是潘楚华,把小城的粤剧,带到了广州,红遍广东,红遍港澳。一夜之间,粤港澳似乎恍然大悟,广西那个叫梧州的小城,也是讲一口地地道道广东白话的,小城的粤剧堪与广州乃至广东粤剧媲美,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倘若不信,且重提一则轰动广州的旧事。
三十六年前,广州得风气之先,文化多元,氍毹多彩。1979年初夏,由潘楚华担纲的梧州粤剧团一行六十余人,沿西江下行,泊珠江岸边,登临广州;首演于红旗戏院,续演于光明戏院,再演于文化宫露天大剧场,剧目《女驸马》。一连三周二十一个晚上,场场爆满,欲罢不能。广东粤剧界惊呼,广西“秧地出老虎”,梧州之粤剧极传统、极正宗,极具大家风范;广州街坊痴迷,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争看女驸马,热议潘楚华。无论是行家还是观众,都不敢相信,广西竟有这般实力雄厚的大班头。一众演员,功底深厚,台风严谨,听之唱念,字正腔圆,余音绕梁;观之做打,中规中矩,可圈可点。特别是潘楚华,风华正茂,扮相俊美,能生能旦,亦文亦武,平喉(男声)子喉(女声)交替演唱,令人叹为观止,击掌叫绝!
且说广州台期届满,粤剧团乘势去往佛山、西樵、江门、新会、靳流、沙坪、荷塘、顺德(大良)、开平、恩平、台山等广东各地巡演。剧团所到之处,无不火爆,无不轰动,刮起一阵强似一阵的梧州旋风。及至入秋,广州演出部门禁不住观众的强烈请求,再邀剧团返回广州,再度在各戏院轮番演出《女驸马》,依旧是盛况空前,“争看驸马塞通途”(广东诗人韦丘之句)。广东的文化主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果断出手,打破规例,力邀剧团进入多达五千座位的中山纪念堂演出。一连七场,座无虚席。据称,此骄人纪录,至今仍未有打破者。往事重提,其意彰显。“南国红豆”粤剧,既生于广东,亦生于广西:既盛于广州,亦盛于梧州。
梧州这座小城,因有悠悠粤韵,而有皇皇粤剧;因有粤韵之清音,而有粤剧艺术之源远流长。粤剧,真真切切是梧州最厚重、最闪亮的文化符号。若你流连梧州街头、小城巷尾,看到私伙局(票友)唱粤曲、演粵剧,不妨驻足观赏,偶尔掏出十元八元,现场买一束花献给演员,略表敬意。
若你在骑楼城的茶楼,叹着一盅两件,瞥见邻桌一位腰身挺直、双目炯炯、气质优雅的古稀妇人时,她很可能就是一位粤剧名伶或资深的粤曲发烧友,你不妨试着过去攀谈。或许,对于游客来说,那充满喜和乐的小城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