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在设区市政协主席座谈会上强调 全面提升政协履职效能 更好服务我区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9次专题学习进行集中研讨
- 徐绍川在助力广西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 费志荣率队赴梧州市开展政协委员联动协商时提出 持续为推进工业园区科创平台建设献计出力
- 钱学明在全区政协“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 深化拓展委员行动 联动助推产业振兴
- 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举办“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
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新农人”
——记大新县政协委员许利海
□ 本报记者 蒋艳丽 通讯员 韦佳金
四月的武姜,青梅挂满枝;六月的武姜,酸梅醇香溢满村。这个时节的大新县榄圩乡武姜村漫坡遍地郁郁葱葱,给炎热的夏季增添了一抹凉意。
“你要多少呢?……现在还可以发货,不过,最近天气不是很好,山路远,可能要四五天才到货,你看这样行不行?”初见许利海,他在晒场上正忙着跟客户解释发货情况。晒场翻晒了满满的青梅,许利海告诉记者,再晒几天,这些青梅就能拿来制作青梅果脯了。
黝黑的脸庞,微胖的身材,憨厚的笑容,这是大新县政协委员许利海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别看我们许主任刚入行,本事可大着呢!”武姜村村民许明武说,早些年,青梅销售非常单一,只做鲜果买卖,碰到雨季,果子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就只能烂在树上。不过,自从许利海回乡后,他们的眼界开阔了,产品丰富了,销售渠道也更广了。
许利海,地道的武姜人,2019年回乡,2020年担任村委副主任,2021年成为了一名政协委员。采访中我们得知,地处大新县榄圩乡东北面的武姜村,属多丘陵地,人多地少,人均就几分水田,
为了生计,许利海早早就外出务工,在广东打拼20多年,也算事业小成。“故土难舍,落叶归根”,家乡始终是许利海挥之不去的乡愁。2019年,他毅然从广东返乡。“青梅、山楂种植在我们武姜有天然优势,也是我们的品牌特色,传统的种销模式缺乏竞争力,只卖初级产品,会被人卡住‘脖子’,我们得‘多腿’行进。”为此,许利海在自家20亩青梅地上开启了“试验田”模式,建起了小作坊,利用祖辈手艺加工青梅酒、青梅果脯和山楂,并尝试电商销售。
事实证明,许利海的路走对了,如今,他的电商平台慢慢做了起来,小作坊也在慢慢变成大厂房,打造了“五江泉”牌青梅酒、山楂酒,每年销售青梅酒、山楂酒、山楂干片近万斤。
“以前我们的青梅基本上都是自然生长型,现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每年收成都在增加,扩种的资金也不成问题,日子是越来越红火了”武姜村村民黎崇伟高兴地对记者说。为了让村民提高青梅种植和管护技术,许利海不仅自己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教授给村民,还多次邀请专家到现场,指导群众剪枝、施肥、修枝等,让群众不出村门口就能享受技术福利。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要先行,这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政府兑现了青梅发展到哪里,产业路就铺到哪里的承诺,接下来我们要把青梅产业做大做旺,让更多的优质产品走上大城市,走入千家万户,才能让群众生活越来越‘梅’好。”对于未来,许海利说他有底气也有信心。因为,青梅产业已成为武姜村的特色支柱产业、富农产业,“大新酸梅”也已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乘着这个东风,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会有一个新的变化。
产业旺,生活美,农民腰包鼓了起来。据统计,武姜村共种植青梅7500多亩,现已挂果5500多亩,年产青梅达到6000吨,产值1000多万元,辐射带动脱贫户226户923人。此外,四十年树龄的山楂树有几百棵,每年也能产出几千斤的山楂片和山楂酒,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个绿色钱袋子,武姜村村民2021年人均收入9000多元。
为更方便村民购销青梅和其他农产品,许利海在自家搭建起了金融平台——桂林银行武姜村柜台,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轻松存钱、取钱、贷款等;为改善村民饮水安全,他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水利部门资金,建起了水池过滤池;为让乡村更美更整洁,他组织群众着手污水排放、卫生整治问题;为助力疫情防控,他主动请缨到硕龙镇隘江村那崖卡点的参加值守,一守就是半个月;为让青梅产业路更宽更广,他创新思路,规划和设计多产业链同步“开花”。
“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使命。我要带着这份使命,做新时代‘新农人’,用智慧和汗水助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这是我最大的理想。”许利海笑着对记者说,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