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在肩 善谋善作——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侧记
发布时间: 2024-01-25 阅读次数: 1244次 来源: 广西政协报
牢记嘱托勤履职,感恩奋进展风采。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以来,与会的政协委员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踊跃发声,积极建言,用心用情用功写好新的“履职答卷”。
紧扣“强产业”竞献良策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今年要全力做好强产业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业扩量提质、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
强信心,聚人心,筑同心。委员们紧扣建设我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建睿智之言、竞献务实之策、共谋长远之举。
“向海产业是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核心内容,也是广西建设海洋强区、奏响向海图强‘山海交响乐’中的‘最强音’。”毛艳琼、张鹏飞、龙其生等委员建议,落实新一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向海重点产业集群壮大行动,促进临港临海产业串珠成链、集链成群;培育壮大海洋竞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中船钦州海上风电机组智能总装基地、北海华电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升海洋产业层次,持续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我区林业产业是最具特色优势的基础性产业之一,有资源、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打造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带动力的重要支柱产业。蔡中平、薛丽容、罗勇等委员建议,优化产业结构,深入推动林种养、林板家、林浆纸、林文旅一体融合、集聚发展,强二产、优一产、促三产;延链补链强链,紧盯国家产业链布局,改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林业碳汇、林业供应链金融、林业数字化信息服务等新质生产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实现新增长。
蔗糖产业对于我区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县级财政税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陈鸿宁、韦芬萍、张体泽等委员建议,稳定和扩大糖料蔗种植面积,加大良种培育推广力度,全面推动甘蔗“双高”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食糖下游加工企业,发展轻工、化工、饲料、医药等延伸产业,全力支持我区蔗糖全产业链发展;制定和完善蔗糖产业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加强食糖生产、储存过程中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控制,不断提高蔗糖品质,打造“桂字号”蔗糖产业优良品牌。
“全面激活全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活力和潜力,合力抢占国际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新赛道,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广西的特色优势产业。”吕剑枫、李文杰、谭春燕等委员建议,抢抓RCEP开放合作发展等机遇,通过优化区域合作机制,深化交流协作,加快形成区域协调互动、优势互补联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格局;优化产业协调布局,重点支持以柳州新能源汽车城(基地)、南宁新能源汽车城(基地)、桂林新能源商用车基地和玉林、贵港新能源商用车基地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链条;着力破解产业要素瓶颈,通过政策倾斜、重大项目置换、异地购买耕地占补指标等手段,统筹全区产业要素配置,满足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重大项目等发展需求。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要引擎。王志芳、梁鸿、杜玉山等委员提出,加大工业互联网发展统筹将工业互联网发展列入自治区重点规划、重点项目,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支持信息服务运营商深度参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与产业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政策、网络、平台、应用等进园区、进企业,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
围绕创新驱动积极支招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型广西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连日来,委员们纷纷通过小组讨论、大会发言、提交提案等形式,聚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教科融合发展等问题,奋力鼓与呼。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邓长球、李小芹、罗革生等委员提出,加快培育领军企业,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鼓励中小企业掌握专有技术或独门绝活,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推进各行业、各领域跨界融合、联动转型,推动企业管理方式、产业形态、经营业态、商业模式新变革;积极发展协同研发、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支持企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成果转化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一跃’。”杨正川、吴颖、林谋悦等委员建议,聚焦我区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鼓励引导我区高校院所与企业共建以企业需求为牵引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科技创新研发攻关与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赋能重点行业领域。同时,探索建立我区成果转化关键行业优质成果库和重点企业库,根据企业需求分层次、分领域建库,加大范围搜集适配技术成果入库,支持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从中引进国内外重大适配科技成果,做好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带动示范。
在纳翔、黄秋红、李金健、叶青松等委员看来,掌握系统的创新方法,营造创新氛围,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对服务实体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建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激发企业的活力,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活跃度;加快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创新成果迅速确权、迅速维权、加速转化提供保障,为企业的提速发展保驾护航;完善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布局,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建立和尝试区域科技创新合作新机制,围绕共建共享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有效推进跨区域的科技创新合作。”林育生、蒋育亮、王万传等委员呼吁,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协同联动,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互补,高效对接大湾区创新资源,用足用好用活国家布局在大湾区的国家自主示范区、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实验资源、创新创业空间等各类平台和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服务中心,整合资源,深度合作,协同创新,让高水平创新平台和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广西产业发展。
聚焦开放发展出谋划策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深入拓展与东盟国家重点领域合作,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委员们围绕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持续深化与东盟务实合作、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外贸优结构稳增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等方面热烈讨论、踊跃建言。
“广西要担当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走出去的桥梁和纽带,积极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杜伟、黄振饶、何永辉、李俊玲等委员建议,主动对接和融入广东,坚持“先内后外”和“两湾联动”,建立“两广”跨境产业链安全联盟和产业企业清单,依托大湾区超大规模市场和超强制造能力,实现自身产业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平陆运河沿线产业布局,同步优化西江沿线城市的产业布局,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新布局,加快形成互补互融、协调发展的态势;继续锚定与大湾区相融、与东盟共挽的战略方向,聚焦中国与东盟产业梯度转移和构建“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入实施“以工业品换农产品”战略,不断提高广西开放新高地的竞争力、发展力和持续力。
黄均宁、罗真、夏宁、陆云等委员提出,多措并举,加快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建设,聚焦优势,加速跨境产业体系构建,加强新兴产业合作;围绕机械、电子信息科学、新材料等东盟一体化进程紧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鼓励和支持我区各职业院校继续建设面向东盟的校企“双创”基地、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开设公共学科,大力推动面向东盟的职业技能短训与产业开放同步发展;强化广西对接东盟桥头堡作用,抢抓机遇,积极向国家层面争取支持,加快推动中越跨国铁路对接,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陆路贸易往来的“快车道”。
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是广西的机遇和优势,也是广西的责任和使命。梁宗勇、谢瑾瑜、陈舸等委员建议,紧扣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工作目标,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港工业发展基础,坚持临港布产、以港兴产发展战略,大力推动临港工业发展,培育一批实体经济新引擎;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广西自贸区协同发展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以及东兴、凭祥、百色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深化面向东盟的产业合作;加强和完善海洋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领域,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群。
紧盯生态文明靶向建言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呵护广西美丽山水。
委员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就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环境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等方面的重点难点,持续靶向建言。
“广西碳汇资源十分丰富,除林业碳汇资源外,海洋、湿地、岩溶等碳汇资源均居全国前列,优势明显。”杨展永、蒋道明、黄玉燕等委员建议,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扩大林草资源总量,增强河湖湿地生态功能,提升碳汇能力;强化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依托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碳贮存和碳吸收能力,进一步提升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等的固碳能力;出台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在一定时间内抵扣能耗的实施细则,建立与碳配额交易市场相互补充的自愿市场,设立林业碳汇交易平台,为实现碳足迹消除和集体活动零碳排放提供交易路径。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民群众健康。”莫卉冰、陶庆靖、庾爱华等委员提出,建立垃圾处理资金支持机制,加强垃圾处理过程中无污染环节的无缝对接,加大指导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建立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与农业农村产业开发项目有机组合,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化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共管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体系。
近年来,我区的秸秆禁烧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打通“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有农户冒着被处罚的风险就地焚烧秸秆的情况发生。潘娟、黎宁、张体泽等委员呼吁,加快出台更具灵活性的秸秆回收补贴制度,对我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提高地区农民“自收自捆自送”秸秆回收价格。同时,加强对已享受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优惠政策企业的行为规范,杜绝企业或个人因拈轻怕重选择性到户到田回收秸秆的行为,尽可能在机收秸秆方面做到“应收尽收”“能收尽收”,在切实减轻农民群众负担的同时,加快在全社会营造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合力的秸秆禁烧氛围。
针对固废综合利用领域存在的不足,刘秀庆、唐生华、杨春台等委员建议,拓宽固废综合利用处置渠道、鼓励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提升固废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完善地方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固废利用处置监管力度,全面提升固废综合利用保障能力。(记者 黄富强 覃文宇 蒋艳丽 潘丽丽 李依依 毛龄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