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民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古旧书画修复传承人郑发生:以手抵心 完璧古今
2022-05-10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古旧书画修复传承人郑发生:

以手抵心  完璧古今


近日,画家郑发生上传了一段古旧书画修复过程的视频,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这段视频从脚本写作、拍摄,到出镜,都由他一人包揽。在画家身份之外,郑发生还是一名古旧书画修复技艺传承人。明代开始,郑氏家族便开始探究和运用书画修复技艺营生。从第一代书画修复技艺人郑志全,到第十五代传承人郑发生,数百年在修裱中悄然流逝,唯古老技艺历久弥新。


“修补时光”的人

想一窥古人的生活、情志,古书画便是忠实的记录者。但万物有期,画岂能不朽,书难免生蠹,古书画修复技艺也因此应运而生。这门古老的技艺,很长时间是由家族传承、师徒授受,可追溯到晋代,到唐代初具规模,宋代日臻成熟。

郑发生的先人、郑氏家族第一代古书画修复技艺人郑志全,在金陵修习书画修复技艺,无意间奠定了这个家族未来的走向。清初,第十代书画修复技艺传承人郑仕光迁徙到桂林。郑氏家族后人带着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此扎下了根。

受家学影响,郑发生幼时开始便喜欢书画。15岁,他便能靠治印、卖画实现“友谊商店自由”。而在一次翻箱倒柜找到一张残破的古画后,郑发生萌生了修复它的念头。郑发生的父亲知道后,便找出工具:“工具都在这里,你修吧。”

就这样,郑发生开启了一边作画一边修复古书画的艺术生涯。日复一日的清洗、修复、全色、还原、装裱,郑发生修复了30余件艺术品。

寒来暑往30余载,当银丝爬上“小郑”的头上,郑发生也渐渐成为“老郑”,积攒了一肚子的修复经验。

郑发生介绍说,修复古书画绝非易事。在某种意义上,它更像是为酥脆、破损的书画作品“续命”,让数百年甚至千年之后的人们能一窥古人的情趣风雅,留住一分古意,对传承古代文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参与修复的人,首先就要有扎实的裱画功底。不当的修复起不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甚至于原画有害。

郑发生演示了古旧书画的几个修复步骤,其工程之琐碎可见一斑。首先,要设法除去古旧书画作品上的霉斑、粉墨、水渍污染。除霉斑时要把画平铺在木板上,画面朝上,用羊毛排刷蘸开水冲洗至霉斑洗净为止。冲水时将板面一边垫高,稍加倾斜,以便污水淌走。消除水渍需要用热水反复冲洗。

在洗去霉斑、粉墨、水渍后,就进入到了装裱环节。在装裱前,要将旧书画覆背纸仔细揭下,并固定好。固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画幅上喷一层矾胶水,形成一层保护膜加以固定,另一种是取绵纸一张刷上极稀的浆糊,贴在书画作品的正面固定。固定作品后,将书画背面朝上,平铺在裱案上,喷水湿透,用手轻轻地揭下裱的老纸。在浆糊重的地方,要用湿毛巾盖住使浆糊慢慢软化后用手揉搓而下。有时一张画要揭一星期甚至10天。晾干后才能在书画作品背面按照残破的大小开展修补。

郑发生说,光是掌握清洗、揭、补、托、全这几道大工序,少说就要五六年。有了装裱的技术还不行,古书画很多都是破损的,如何接笔,补上空缺的那块,需要很强的书画绘画能力。要求修复师对历代书画家的风格熟稔于心,并且掌握制作矿物颜料的技术,对修复书画作品的章法、构图、布局、设色要胸有成竹。这两个“高门槛”,也导致了如今从事古书画修复的人凤毛麟角。


留住“旧气”与古意

当技法达到一定程度后,决定一个修复师上限的,是他的审美、意趣、领悟力和感知力。这些能力,体现在全色和接笔环节上。

在修复画作的这些年中,郑发生遇到过几张名家名画,这几张画的破损非常严重,几乎一半以上是大窟窿。郑发生毫不犹豫地买下这几幅画,开始琢磨作者的用笔、画风,揣摩作者当时画这幅画的心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时的风、当时的月、执笔那一刻在想什么,都决定了一幅画作、一张书法的独特气韵。想要还原和无限贴近,只有把自己放在那个位置上,把自己想成执笔者。郑发生说,在还原那几幅作品时,他专门去到了原作者作画时站的地方,看他们看过的风景,捕捉那种微妙的情绪。最后,修复出来的画作几乎看不出是后人接笔的,整体气韵和用笔与原作浑然一体。

在书画修复技艺诞生后的近两千年中,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技法如何革新,大家对于古书画修复的态度大体都是一以贯之的,即“不损粉末、不伤古泽”“不许揭薄、不伤古纸”。与现代修复观念中的“修旧如旧”如出一辙。

如何保持作品的“旧气”?首先,在修复材料的使用上就大有讲究。我国古代书画所用的载体多为纸、绢,西方油画的载体多为麻布或木板。因此保持“旧气”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就拿修复中的全色这一步来说,全色是将古书画残缺处新修补的地方颜色“全”成与原件一样的颜色,使画面达到完整统一。但想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光是找到相同时代的纸、绢就充满了挑战。最理想的是,原作是哪个朝代的,就找到哪个朝代的纸或绢帛。退一步讲,如果找不到相应时代的载体,也应该精心挑选纸和绢,达到“绢丝缕相对,纸质地相对,色浓淡一致”。如果纸本和绢帛色泽新,还要通过一定技术将其染成仿古色后再晾干备用。此外,全色时的墨也要尽量使用年代相近的老墨。

郑发生说,在平常搞收藏的过程中,他会很留心古旧材料。而古旧材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因此在修复的过程中,真的是如履薄冰。


千年技艺呼唤活态传承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桂林郡,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桂林从此便成为南通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在此碰撞。南来北往的骚人墨客,给桂林带来了文化繁荣。明清两代,桂林为三级地方政府驻地,更将桂林的书画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郑发生说,郑氏第十代传承人扎根桂林后,也将这门手艺传了下来。桂林就有一些人从事古旧书画修复,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周边区县,其中秀峰区及叠彩区是桂林古旧书画修复技艺展示的核心区域。但这门古老手艺耗时、耗眼、耗手、耗脑,既要手上有技术,又要耐得住寂寞,如今很少年轻人会走近它。

作为“老桂林”,郑发生对传承地方技艺有一种使命感。近年来,他在传承家族修复技艺的基础上,积极与全国同好共同研究,并试图在传统技艺和科技带来的新修复理念、新方法之间找到平衡。在郑发生不断努力下,古旧书画修复得到了不少关注。不少国际上的相关学者专家和郑发生有密切交流。

如今,郑发生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着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积累了大量的文字资料、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逐步建立起桂林古旧书画修复技艺数据库。同时,秀峰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也在积极为其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对于未来,郑发生希望能够联合更多有志之士,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制定出系统的培训计划,培养更多的古旧书画修复接班人。还可以让这门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手艺走进校园、走进景区、走进文化场所,通过修复师现场进行演示,向世人展示桂林古旧书画修复技艺的魅力。像目前很受年轻人喜欢的文创领域,也可以和古旧书画修复结合起来,开发出一批非遗衍生品。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