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民族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文化 > 正文
宜昌:屈乡端午大过年,屈原文化润屈乡
2022-06-07 | 来源:广西政协报

宜昌:屈乡端午大过年,屈原文化润屈乡


岁至端午,屈原故里湖北宜昌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

街头巷尾,门前屋后,飘着粽香;人们忙着挂艾草、绣香包,喝雄黄酒,煮艾叶蛋,划龙舟,诵诗赛诗……

行走在宜昌城乡之间,从课堂教学到论坛讲座,从节庆活动到城市建设,再到城市品牌塑造,记者看到、听到的,都关乎屈原。屈原文化,正在迸发磅礴的精神力量滋润人们的心田,融入宜昌市民的生活,成为这座滨江之城的永恒文化地标。


纪念屈原 屈乡端午大过年

1 日晚,宜昌城区流光溢彩、诗意盎然,端午文化主题的城市光影秀扮靓了峡江两岸。长江三峡 1 号游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齐聚一堂,参加以“屈原”命名的诗歌奖颁奖典礼,诗人们在屈原的故乡,在这座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之城谈诗论诗、致敬屈子,一篇 《谁也不能高过你的头颅——献给屈原》 的诗朗诵,让朗读者热泪盈眶,让在场的诗友震撼不已。

“宜昌的美不仅在外表,还在于它延续的诗脉和诗意。”诗人吉狄马加说,宜昌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先河者、世界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的故乡,宜昌着力打造“屈原”这一城市文化品牌,让千年“诗意”渗透延续,很有战略眼光。

连日来,由文化和旅游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2 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宜昌举办,除了开展“屈原诗歌奖”评选和颁奖,还举办首届“屈原文化研究国际论坛”、中国屈原学会年会、屈原故里电竞嘉年华、“万人”颂 《橘颂》、“穿越时空的家书——致屈原”

全球征文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屈乡端午,又一次因屈原而不凡。作为国家清理和规范节庆活动领导小组唯一核准保留的端午国家节庆活动,“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已在宜昌联合举办了六届,平均每年有 15 万人次参加,可谓办一次盛会、兴一座城市。

延续的不仅是诗意,还有形式独特的端午民俗。

千百年来,屈乡儿女对屈原有着别样的情感,有“端午大过年”之说。在屈原诞生地秭归县,一年要过 3个“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为了庆祝端午,不少人家门口挂上艾叶菖蒲,贴起端午对联,划龙舟、敲花鼓、舞狮子、踩旱船、唱山民歌、演灵牛耕地等等,吹吹打打、好不热闹。

近些年,宜昌重视端午民俗的传承和发展。每年端午节前后,宜昌文化和旅游部门端出民俗表演和非遗文化盛宴,让民俗文化和艺术瑰宝进景区、进社区,实现“活态”延续。


文化浸润  屈原融入百姓生活

5 月 17 日晚,随着 《还是 〈橘颂〉》 伴奏曲响起,西陵区绿萝路小学 40 多名学生与合唱队员们一起,用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声,将屈原的爱国、高洁、求索的一生娓娓道来。

宜昌市教育局局长邓玉华说,推动立德树人更有深度,要大力传承弘扬屈原文化,深入推进屈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宜昌正在编印“屈风楚韵、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屈原文化学生读本。

让孩子们在学思践悟中感受屈原文化的魅力,是宜昌传承和弘扬屈原文化的一个缩影。

“弘扬屈原文化、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要把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把屈原文化当代化、大众化,尤其是生活化。”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

多年来,得益于浓郁的诗歌文化氛围,秭归诗会、诗歌大赛等活动接二连三,宜昌民间文学力量兴盛。在秭归,一些“泥腿子”出身的农民,白天拿着锄头耕作,晚上握笔书写春秋,成为屈原故里的“特色景观”,其诗作内容多为纪念屈原、抒写生活感悟。漫步宜昌城市街巷,随处可见镌刻着屈原文化的印迹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融入城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之间。

走过西陵区四新路棚改区,一幅以“屈原文化”为主题的墙体彩绘吸引着路人的目光。这幅长约 80 米的墙绘,用国画和书法相结合的方式,再现 《九章》《天问》等经典篇章。在各个大中小学校园,求索溪、九章台、香草园等取自屈原作品的文化景观遍布每个角落。适应新的传播方式,屈大夫、橙小秭、舟小龙、粽小归等文创 IP 形象,为游客观察和感知屈原文化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历史车轮滚滚,屈原文化也在创新演绎中激发出澎湃动力。

秭归县委书记杨勇说,屈原文化及其精神具有穿透历史的时代价值,已经成为基层干事创业的精神源泉,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支撑,最终转化为发展动能和治理效能。我们不仅在推进日常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传承屈原哀民多艰的民本思想,更在广泛开展的“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传承屈原上下求索的实干精神。


持之以恒 为城市塑心立魂

虎年元宵焰火晚会,400 架无人机拼成 600 平方米的“屈原”巨幅画像,向海内外发出世界旅游名城“诗与远方”的盛情邀请,全国 430 万网民一同在线为屈原打call。

从 2000 多年的历史中走来,屈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成为宜昌的流量密码、精神源泉,这离不开宜昌对屈原文化持之以恒的重视和培育。

2006 年,宜昌为纪念屈原形成的独特端午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以其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端午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量变引发质变,近两年,屈原文化在宜昌被提上新高度。2021 年,宜昌市委明确提出“让屈原成为宜昌永恒的文化地标,把宜昌打造成屈原文化的权威阐释地、标准制定地、活动聚集推广地”。

聚焦这一目标,一系列举措纷纷落地。2021 年 8月,宜昌决定在紧临长江的磨基山片区建设集合屈原文化研究、传播、教育、展示、论坛等多项功能的屈原文化公园。12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宜昌合作共建的屈原文化研究院揭牌,主攻屈原文化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等。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屈原文化也成为热议话题。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成钢提交的《关于把宜昌屈原文化公园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试点的提案》,通过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提案审查委员会审查并予以立案。

宜昌市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社会规范、一种价值观,具有无坚不摧的深沉力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引领社会生活,滋养一个民族的内心,凝聚一个民族内在的奋进力量。纪念屈原,是为了寻找古人精神与当下需求的连接点,发掘屈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用屈原精神塑心立魂。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