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党史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博览 > 正文
指画大师曾恕一
2019-12-15 | 来源:文史春秋

        灵渠,因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成为古代中国中原与岭南大西南的交通枢纽,亦为中原连结东南亚诸国海上丝路的一个节点,2000多年来演绎了无数南来北往的传奇故事,积淀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


抗战名城绽奇葩

        灵渠穿梭于广西兴安喀斯特岩溶地区,横亘于越城岭,山奇水秀,人杰地灵。曾恕一,中国南派指画艺术大师,1909年就出生在灵渠河畔的书香之家,在家排行老五,人称曾五。他的大哥曾石年,号墨庄,清末诗人,书画名家;四哥曾如海,花鸟画名家。曾恕一8岁习画,启蒙于大哥曾石年。1929年曾恕一毕业于桂林体育美术专科学校。据说指头画亦受启于大哥,实则曾石年与曾如海兄弟二人都涉猎指画,只不过他们偶尔为之,而曾恕一则将研习指画作为终生的追求,自1929年到1934年后,指画方有所成,遂自成一派。他从1929年起研习指画,到1988年去世,潜心指画艺术近60春秋。

        与曾恕一同时期成长于灵渠之畔的名家大师还有:张家瑶,人称画痴,民国广西美专教授、桂林榕门美专教授、代理校长,广西教育厅主任秘书;彭榕,为清末废科举前兴安县最后一名举人,民国广西法政学校校长,著名诗人,善画没骨铁梅,所创《兴安八景图》,将灵渠八大景观定格于历史。还有善长口书的梁古芦等,与曾恕一等都是过从甚密的良师益友。曾恕一的夫人熊艳贞毕业于桂林榕门美专,是马万里最得意的门生,她画的小鸡跟马万里难分伯仲,与马万里合作过不少花鸟作品。

        曾恕一不仅浸润于曾氏家族书画艺术的潜移默化,更深植于灵渠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且以终身之志研习指画,故能自成一派,名扬海内外。

        1941年,全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全国逃出敌占区的文化名人云集桂林。人们的抗日怒火被点燃,有的弃笔从戎,有的捐款捐物,目的就一个:舍身救国,抗日救亡。一时间,桂林被世界媒体誉为“抗日文化名城”。

        1941年秋的桂林十字街周边街区,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大街小巷挂满了“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的抗日标语。以王城西华门外的乐群路,人口最为密集。而在依仁路与十字街相邻的一个街区,云集着国民党省党部机关、报刊杂志等出版机构。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此地不仅是广西的政治中心,也是联结全国各地的联络中心。因此,以十字街区、乐群路街区,依仁路街区为轴心,整个变成了桂林抗战文化的集结地。街头巷尾每天都有抗日的演讲、集会、演出、书画及各种艺术展览与义卖活动。从各地逃难而来的知名画家也纷至沓来,如张大千、徐悲鸿、尹瘦石、沈逸千、张安石、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等等。这些各地画家有的是提前变卖家产后南来,有的是被日军所逼,又不肯做亡国奴的画家。他们空手逃难,成为流民。   

        当年,乐群路与依仁路是画展义卖最频密的街区。依仁路作为广西政治中心,此地人气不如乐群路,规格则比乐群路高。这两处几乎每天都有各种书画艺术展览。

        曾恕一与夫人熊艳贞也没有缺席这场文化盛会。此时的曾恕一是国民政府兴安县党部秘书,熊艳贞则是兴安妇委会委员。在国民政府桂林市委担任主任秘书及国大代表的好友周游引荐下,二人在位于桂林依仁路的国民党广西省党部会堂举办了首次指画抗日义卖活动。这次活动不仅获得国民党广西政要的全力支持,亦获得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秘书龙潜(曾任周恩来秘书)的大力支持。龙潜是榕门美专的第一任校长,知名画家,亦擅指画,他不仅到场祝贺,还与曾恕一合作指画用于义卖。

        据文史资料记载,此次画展,展期3天,每天从开馆到闭馆观众都络绎不绝,好评如潮, 有一篇特写在结尾画龙点睛写道: “本市近来的画展不下24次之多,有油画、水彩画、版画、国画等等,而以指画展出破天第一。”

        曾恕一的指画因突破前人只能掌握矾宣作指画的禁区,采用两层生宣裱糊后作指画(当年他将其视为独门绝技,秘不示人),画出的花鸟虫鱼墨韵淋漓,栩栩如生,突破了高其佩等历代名家指画少墨韵的难题。指画被誉为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抗战时期甚为罕见,能见到曾恕一近百幅如此鲜活的指画作品,自是引发轰动。许多名家大师纷纷参与合作作画,锦上添花,参与义卖。据文史资料记载,在画展现场与曾恕一合作过的就有张家瑶,他们合作的作品是《荷花翠鸟》。此外,还与马万里合作《麻雀竹子》;经龙潜题跋的作品《群雀霜枝》;跟张大千合作的作品《凌霄八哥》等等。马万里在与曾恕一、熊艳贞合作作画之余,还为曾恕一作品题词,誉其指画:“元气淋漓,妙得天趣,非弱毫所能及也!”


与名家大师结缘

        一时间,曾恕一的指画展因其独特而引起轰动,大部分作品销售一空,收入用来捐助抗战。画展期间,曾恕一与前来观展的柳亚子、茅盾、田汉、欧阳予倩、郭沫若、尹瘦石、陈迩冬等名家大师,以及桂林本土知名画家龙庭霸、阳太阳等画家结缘,为日后在灵渠的交往诞下佳话。

        此后几年,曾恕一先后在桂林与柳州分别办了两次画展,1942年春回兴安担任灵渠风景管理委员会委员。那时期,县里只有县长、副县长等不多的几个要员,灵渠管委会就他一个委员,并担任县党部秘书一职。灵渠泄水天坪对岸的“洗心榭”就是他的工作室兼作画室。任上,他白天巡视秦堤,接待游客,介绍古迹历史与灵渠建造艺术,晚上就在“洗心榭”作画读书。

        古灵渠,是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工程之一,她如同一颗璀灿的明珠绽放于桂林以北50公里的兴安境内。在国破家亡的抗战时期,灵渠成为振奋民族自信最聚焦的亮点,亦成为云集桂林的文化名人最向往的地方,他们或不请自来,或受邀组团光临,仅1942年由官方组团而来的一次顶级文化名人就达150多人。这些文化人,以诗或书画颂赞灵渠。如蔡廷锴就为灵渠写下“古迹伟大” 四个字。广西临时参议会议长李任仁撰诗云:


揽胜回来日未西,虽无橘柚也成蹊。

秦皇万世儿孙时,只见湘漓两岸堤。


        1941年与1942年间,蒋介石曾携宋美龄等一众军政要员两次观瞻灵渠。之后,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广西籍高阶官员不仅观瞻灵渠,还留下墨宝。曾恕一作为灵渠唯一一位年轻的管理者,虽未留下国民政府相应文史资料或照片纪录,但不管是文化名人,还是军政要员,多离不开他的陪同讲解。

        据曾恕一回忆,1942年,蒋介石第二次视察灵渠。为避开日机轰炸,他是乘着夜色而来。当时日本军机可飞临兴安上空,蒋介石率领众军政要员来到灵渠,行色匆匆,他再次观瞻了伏波将军遗址后,神色凝重,挥毫写下“瞻两千年之宏图,将抗战进行到底!”14个大字,并连夜召开军政会议,研究制定抗日战略决策。这些故事,后来成为曾恕一先生与彭旭、何能魁、王宽任、唐冶天几位好友聊天时经常谈论的话题,当时,曾恕一的女儿曾京兰经常为几位老师斟茶倒水,因此也都耳熟能详。

        另据资料显示,1943年,李宗仁前来观瞻灵渠,带头捐资修建灵渠“南陡阁”,获兴安士民乡绅热情捐款并很快建成。该阁为上下两层,土木结构,盖琉璃瓦,气势雄伟壮观,建成后即成为灵渠天坪滚水坝最好的观景台。李宗仁以他特有的军人情怀,书写了“南北观山展,陡流云汉横”的藏头对联,横额则题为“南陡阁”。

        1944年4月23日,国民革命军驻扎兴安桂乐师管区司令王赞斌中将作为东道主,专门加挂一节车厢,特邀柳亚子、田汉夫妇等数十位文化名人游览灵渠。陪同讲解者就是曾恕一。他带领柳亚子与田汉夫妇等20多人首先观赏新建的“南陡阁”。李宗仁书写的“ 南北观山展,陡流云汉横” 的对联赫然在目,令人肃然起敬。大家登上二楼观景台极目了望,只见运行两千多年的“人”字形滚水坝上银涛滚滚,翻涌的浪花顺流而下,如雪花堆砌,蔚为壮观。

        古人懂得水浸千年松的道理,因而在滚水坝下以松木为桩基,面对上游来的迎水面,和大坝后的跌水面,浆砌竖插巨形青条石,条石的连接处都凿有“燕尾槽”,并用铸铁栓嵌,使整座大坝紧密栓扣,层层相叠,形似鱼鳞,因而叫“鱼鳞石”。鱼鳞石构成半圆形坝面,凹凸不平,可减缓水流的冲击。鱼鳞形大坝还给人带来美的视觉冲击,水流漫过坝面,如雪花般闪亮滚动,整个大小天平,像两尾硕大的鲤鱼相拥,形成“人”字形横亘在河中,将湘江拦腰截断,水则分流入南北渠中,承载南来北往的客货船。剩余的水则从鱼鳞形的坝体翻滚而下,形成绝美的浪花奇景。

        这样“人”字形大坝利用力学的原理,巧妙化解了水流的冲击力和压力,使得大坝历经千年仍坚如磐石。此外,设计师还在天平坝的顶端设一巨石垒成犁形铧嘴,将江水犁浪而分,达致三分入漓,七分入湘,从而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沟通于越城岭的天堑之中。

        听了曾恕一的讲解,众人无不为先人的鬼斧神工啧啧称奇,还脱掉鞋子,争先恐后,从小天坪涉水上到铧嘴,对滚水坝与铧嘴进行亲密接触。大家手牵手,让清澈的江水贴近腿肚周边穿流而过,不时激起阵阵浪花。大家惊叫着,欢笑着来到铧嘴,目睹了铧嘴如何将湘江一劈两半,做到科学的三七分流。一行人惊叫着来,又欢笑着去,再回“南陡阁”,又到“四贤祠”,凭吊为灵渠作出巨大贡献的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四大贤人。

        “秦堤”上的“飞来石”,则居“秦堤”最险要处。这里曾流行屡修屡塌的“猪婆精”拱堤,被“峨眉山”飞来一巨石镇压的传奇故事。一行人兴趣盎然,心旷神怡。他们观赏着秦堤上的参天古木,尽享灵渠水清澈如镜,波光粼粼的幽静与清凉。更观赏了广西籍主战派领袖李济深在“秦堤”最险要处题写的“秦堤”碑刻,两字雄诨沧劲,不失军人之风。曾恕一告诉大家,李济深将军在灵渠盘桓多日,他不题灵渠而题写“秦堤”,有誉“秦堤”经两千年风雨,仍坚如磐石,意喻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抗日意志,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的抗战决心,体现了主战派领袖李济深的胸怀大志。

        众人不知不觉来到了泄水天坪的“洗心榭”。坐落在灵渠泄水天平对面的“洗心榭”,是一座园林小筑,房屋虽有些破旧却不失雅致,门口悬挂着“洗不尽诗情画意,心常怀鱼跃鸢飞”的楹联。横额则书“洗心榭”三字。或暗喻屋主人的齐家修身之意。众人以为对联为曾恕一所撰。曾恕一却告诉大家,此联非他所作,但他也有一联请大家教正:“月行水底惊鱼梦,山背日上宿鸟鸣。”众人听闻,啧啧称奇。

        来到讲解员工作室,开心嬉闹的人群鱼贯而入,拥入屋中。“洗心榭”分上下两间,一间是曾恕一画室,另一间则是其接待客人的工作室。根据行程安排,中餐由“洗心榭”安排,晚餐与住宿则由王赞斌中将安排。“洗心榭”早有县上安排了本地厨子,曾恕一吩咐要以原汁原味的兴安酸笋煮鱼犒劳大家。

        鱼是从对岸打渔村的渔民手中购来,青一色的“红翅杆”(当地小鱼)活蹦乱跳的足有十来斤,早已被小厨子一条一条煎成香喷喷金黄色的鱼干。听说鱼是对岸打渔村渔民捉的,客人们兴奋起来,经主人的手势斜过眼去,在树影婆娑的湘江对岸,一个古村落若隐若现,村民有的驱赶着水牛在耕田,有的仍在湘江中乘着竹排驱使渔鹰扑通扑通潜入江中捉鱼……好一幅唯美乡村图画!

        在美景中品尝美味,自是别有一番情趣。况且酸笋煮鱼是兴安的一道名菜。煮鱼配料以兴安特有的垌竹酸笋佐菜,可使辣椒更辣,亦使小鱼倍感鲜嫩香甜。兴安自古流传一句谚语:“酸笋鱼送饭,鼎锅刮烂。”由此可见其味道之不同凡响。

        曾恕一书生一个不胜酒力,为尽兴安人的好客之道,他向文豪们频频敬酒。由于县上经济拮据,给客人准备的菜为江中小鱼,农民种的小白菜,磨的水豆腐,买的酒为本地土酿名水沽冲,谁知喝遍名酒的柳亚子赞其平和不上头,连称好酒。客人们不知是太饿还是赏景之兴奋,对酸笋鱼特色菜赞不绝口。三杯下肚,柳亚子豪气干云,诗兴大发,举起酒杯,手舞足蹈,一首七言脱口而出:


桂林山水欺人耳,  何似兴安景物幽。

多谢孙陵知此意,  秦堤揽胜记同游。


        此诗一出,满堂欢笑,掌声扑面而来。见柳亚子赋诗,王赞斌将军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自是不甘落后,亦赋诗一首:


五十年华尚枕戈,  烽烟未尽欲如何。

男儿誓转乾坤轴,  斩尽楼兰奏凯歌。


        王将军的诗,展示的是枕戈待旦,勇赴沙场的军人情怀。众人连说好诗之时,却减少了刚才热烈的欢声笑语。尤其是田汉先生与夫人安娥,虽是诗坛翘楚,此时却是低头不语。他们的家乡不久前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

        吃完中午便餐,一众人坐着小船顺流而下,参观街肆码头,不在话下。晚上则是王赞斌将军招待的晚宴,柳亚子兴奋不已,真是斗酒斗诗,借着醉意,连夜奋笔疾书,一气完成游兴安秦堤纪事及游灵渠36首诗词初稿,后经整理入录在他的《磨剑室诗词集》中。其中《游兴安秦堤纪事》云:

        四月二十三日偕佩宜、寿昌安娥、琴可、绮雯、北丽、刘丽霞、吴国统、尹瘦石、陈迩冬、志良、自立、李白凤、刘雯卿、周镜吾等二十余人,游兴安之秦堤,饭于桂乐师管区司令部暨洗心亭。将归,成此纪事,兼谢王佐才将军、黎达睿大令、孙陵校长、崇启教授、曾恕一秘书。

        柳亚子观察到“洗心榭”中曾恕一画室的画堆满窗台前,于是在诗中赞曰:


曾生画幅盈窗牖,

洗心亭畔饯筵开。


        柳亚子写了36首赞灵渠诗,不仅描述了灵渠之美,表达了朋友之情,还表述了军民七年抗战,不惧马革裹尸的爱国情怀。

        兴安的四月恰值清明过后,是多雨季节。头天天气晴朗,翌日则细雨绵绵。柳亚子急于写诗,曾恕一便陪同田汉、安娥一众人等冒着蒙蒙细雨,观赏了横跨灵渠两岸的万里桥。此桥位于兴安县城中心地段,相传此桥相距秦代的都城长安达万里之遥,故称万里桥。田汉为湖南长沙人,此刻长沙正陷入日军的铁蹄之下,有家不能归,触景生情,田汉甚觉怆然,不由得吟出一首诗来:


我登万里桥,  北望故乡遥。

故乡望不见,  堤外雨潇潇。


        田汉随口而出的这首诗十分悲怆,随行人众被诗触动,不觉潸然泪下。这首诗亦使曾恕一先生终生难忘,他深深镌刻在心中数十年,将这首诗告诉了许多朋友,唯弟子杨泉记性极好,一直强记心中不敢忘怀,如今公诸于读者。

为郭沫若《满江红·灵渠》刻碑又埋碑

        1963年,郭沫若与翦伯赞一行参访灵渠,郭沫若为灵渠填写了 《满江红·灵渠》 词一阙:

        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闸水陡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丈。有天平大小, 溢洪流, 调分量。

        湘漓接,通汉壮,将军墓,三人葬。听民间传说,目空君相。史禄开疆难复忆,猪龙作孽忘其妄。说猪龙,其实即祖龙。能开创。

        曾恕一在桂林抗日画展上就已与郭沫若结缘,他深知郭沫若《满江红》对灵渠的意义。当年中共兴安县委副书记王多祜指示,要找最好的工匠刻写碑文,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曾恕一。兴安地方小,难找金石巧匠,好在他结识过桂林金石名家罗云清,桂林一些摩崖石刻都出自他手,于是他将罗云清请了来。罗云清也不负众望,小小凿刀在他手中娴熟挥动。《满江红》为郭沫若亲笔撰写,龙飞凤舞的书法在罗云清的凿刀下表达得畅快淋漓。为感谢罗云清对兴安文化的支持,除了县里付给他优厚的报酬外,曾恕一还特赠一幅指画《八哥秋趣图》给罗云清作纪念。罗云清随即回赠一诗感谢曾恕一,诗云:


我爱曾夫子,  画工字亦工。

笔胜金钢杵,  指如绕指柔。

树接唐人法,  石传宋氏风。


        ……

        可惜的是,此诗为曾恕一弟子杨泉及儿子曾寿民回忆,因记忆不全,缺后两句,殊为遗憾。

        郭沫若为灵渠写的《满江红》,集诗词书法历史知识为一体,为灵渠增色不少。但好景不长,碑文刻好仅3年,“文革”到来。1966年,全国掀起了一场“破四旧”之风,兴安也不例外。狂热的年轻人先去砸毁点灯山寺庙群的供奉设施,凡属于“四旧”的东西砸完了,一帮人又来到四贤祠,硬是将郭沫若的《满江红》石刻,推倒断成多块。曾恕一闻讯大惊,痛心之余,来到四贤祠,见碑断成多块,又心生一丝欣喜。他赶紧找来稻草先行盖上,免其遭第二次伤害。然后乘着夜色来临,便从南陡村找来几位村民,让他们悄悄将断碑埋入稻田之中,使这块石碑具有了重生的机会。我们现在在灵渠南陡内侧的鲤鱼洲所看到的郭沫若《满江红》碑亭的石碑,就是曾恕一老先生与南陡村村民共同埋藏保护下来的文化珍宝。

南陡阁中有乾坤    文人雅集添佳话

        1964年,洗心榭因破旧而被拆除,曾恕一移居到南陡阁。他的到来,也使文化友人纷至沓来。来得最频密的,当数周游与肖甘牛二友,他们来灵渠最长的一段时间,在“南陡阁”竟住有半月之久。

        周游,字镜吾,资源猫儿山下人,自誉猫叟,诗词书法俱佳。原国民政府桂林市委主任秘书,国大代表,开明人士,新中国成立后为广西政协委员,文史馆员。自1940年代帮曾恕一策划抗日书画义卖展后,与曾恕一成为挚友,数十年如一日,以诗画为媒,过从甚密。

        肖甘牛,广西永福人,为广西著名民间文学艺术家,第一、第二、第三届广西政协委员,亦善诗词歌赋,与曾恕一诗词唱和,十分相投。曾恕一是第五届广西政协委员,文史馆员,广西民革顾问,兴安美协第一任主席,三人工作与艺事多有交集。曾恕一移居南陡阁之后,常与周游、肖甘牛相邀而聚,煮酒谈诗论画。下面几首诗,是效古代文人墨客诗词唱和之雅事,他们以灵渠为主题,诉说对灵渠之爱、朋友之情:


恕一老友作此诗以赠猫叟

六十年前数旧交,  几人头白到今朝。

重逢共饮秦渠水,  犹胜浇愁酒一瓢。

小鸟飞虫野草花,  毫端指下两堪夸。

临源艺事秋云淡,  谁识迂顽老画家。


猫叟在兴安秦堤南斗阁赠别曾恕一、肖甘牛

最甜若忆故乡水,  作计殷勤载笔行。

聚首三人同白发,  剖胸十日尽红心。

春风已绿秦堤柳,  夜雨还青南陡灯。

皆是湘漓分派处,  相期后约语丁宁。


肖甘牛长歌留别曾五

海洋巍峨灵水源,  滚滚银河落九天。

湘得七分漓得三,  长江珠海联姻缘。

堤上桃花堤下鲤,  桃花鲤鱼同旖旎。

南陡阁中矍铄翁,  罗尽风光凭一指。

恕一甘牛与镜吾,  白发飘飘称三叟。

共读毛选共作诗,  夜深煮尽兴安酒。

我来秦堤难久留,  秦堤留与画家收。

强荡东风红旗舞,  跃进红潮冲斗牛。


        1964年,正是“四清”运动时期,3位白发老人常聚于灵渠南陡阁,谈诗论画,推心置腹,蹉跎岁月。以上几首诗不仅真实记录了3位文化友人数十载真情友谊,也真实地记录了那段“共学毛选共作诗”的火红年代的历史。

指画奇技有传人   留与灵渠翰墨香

        1966年,曾恕一退休在家。“文革”时期,曾恕一既离开了工作岗位,又不敢与昔日文友公开呤诗作画,这是他最失落的岁月。昔日,好奇的街坊都争先恐后观赏他作指画,如今则门可罗雀,心中自是长嘘短叹!

        其实,他心中更深层次的担忧,是在那个年代没人敢向他学习指画,他所创的指画奇技,已面临后继无人之难题。另一方面,学习指画艺术,的确有一定难度,必须持之以恒者方有所作为。

        1977年,从小喜欢与小伙伴们在灵渠三里陡石牌坊下玩捉迷藏游戏的小京兰,玩耍之际,也会驻足观赏石牌坊上花鸟虫鱼的精美雕刻,有时会临摩下来,为伙伴们作绣花的草图。京兰耳濡目染灵渠厚重的历史文化,决心要向曾恕一夫妇学画画。突然从天上掉下个粘着央求学画、还勤快帮自己做家务的姑娘,两位老人真是大喜过望,很快认下这位陡军后裔季家姑娘做女儿。这一来,既有了继承指画的门生,又有了勇担家务的女儿,可谓两全其美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恕一担任中学教师多年,美术门生亦众多,其优秀学生有灵渠考古权威、广西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等专家学者。亦有1978年年仅9岁,创作的一幅笔画《金鱼》,参加在芬兰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荣获金奖的张高山。但能承继指画衣钵的仅有女儿曾京兰以及杨泉等不多几位指画门生。曾京兰专事指画,不仅全盘承传曾恕一夫妇的画艺,还对指画技艺有创新与突破,这一突破主要是曾京兰日后掌握了单层生宣作指画,这也是对指画历史的突破,成为中国当代对指画艺术起到承前启后作用,且不多的几位传承者之一。

        期间,曾京兰的指画艺术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她对艺术追求的大胆与执着,实现了对艺术与人生的三级跳。1987年,年仅29岁的她,初生牛犊不怕虎,够胆到书画名城苏州举办个展。苏州也是指画之乡,最有名的是“扬州八怪”有多名画家善画指画,且在苏州生活多年。而现代亦有多名指画家活跃于苏州画坛。其中就有程质清教授。他第一次见到曾京兰的指画作品用的是生宣,大感惊奇!因为自“扬州八怪”以来,均用矾宣与绢作指画,包括他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没能驾驭生宣作指画,因而指画作品均少了一层气韵,而气韵是国画的生命力所在。他见曾京兰指画如此鲜活灵动,着实不敢相信,他拿出自用的生宣,要她现场示范一幅画,凭亲眼所见后,大为激动。程质清是苏州职工书画协会会长,当即邀请曾京兰到苏州工人文化宫举办画展。并在曾京兰《小鸟秋千图》上题写一段话: “历来指画以苍劲胜,京兰指墨直逼新罗,(新罗山人,扬州八怪之一)尽脱前人巢臼,以柔润潇洒见长,实一大突破也!”

        这次画展不仅获得程质清的充分肯定,亦获得苏州费新我、王西野、张辛稼、张继馨、沙曼翁、祝嘉等几乎所有名家大师的题辞赞誉与肯定。女儿画展的巨大成功,使得已年逾79岁高龄、右侧瘫痪卧床的曾恕一激动不已。知道女儿能用单层生宣作指画,在他创造的两层生宣作指画的绝技上更上一层楼,并在苏州一鸣惊人,已病卧年余未画画的他硬撑起身,叫人扶着,让女儿备好笔墨,用左笔颤抖着手画出一棵树来,女儿补了一只小鸟。这幅画,成为曾恕一之绝笔,也为自己的艺术生涯划上一个园满的句号。

        曾京兰在指画艺术上获得的长足进步,使她很快从县级文化馆调入桂林地区书画院任专职画家。1989年又调入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工作。仅3年,入选《世界名人录》。1993年深圳电视台为其拍摄《曾京兰与她的指画》,推荐她作为文化大使与美国多个大城市作文化交流。1994年,其所在工作单位香港中旅集团委派她到美国推介中华文化。她每到一处的画展都引起轰动。美国宝尔博物馆以及克林顿总统都来收藏曾京兰指画作品。美国PBS电视台为她拍摄《中国指画》专题片,向世界72个国家联播。实现了曾恕一想将指画传播到全世界的人生梦想。

        曾京兰指画艺术的成功传播与影响,也惊动了中国常驻联合国大使馆。王学贤副大使不仅邀请曾京兰参观中国常驻联合国总部大使馆,还拟定了支持曾京兰到纽约、洛杉矶、奥兰多、温哥华等多地举办画展与文化交流,用以弘扬中华文化。曾京兰在美国、加拿大、泰国、台湾、香港等地办展交流的时间里,获得大量荣誉与证书,被媒体誉为联结东西方文化的桥梁的使者,是践行中央让“文化走出去又带回来”的成功典范。

        为此,曾京兰的指画艺术亦获深圳与桂林两地文化部门申报“曾氏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青睐。灵渠是自己的故乡,深圳则是自己成长、成功的地方,堪称第二故乡,虽然深圳资源更多,空间更大,在二选一的难题下,曾京兰最终还是选择了灵渠。她要让指画艺术根留灵渠,带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指画人才,将“曾氏指画艺术”发扬光大。因为她坚信,这不仅是父亲曾恕一与母亲熊艳贞的企盼,也是全兴安人民的企盼。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