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党史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博览 > 正文
吕远: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2019-10-15 | 来源:文史春秋

1吕远与歌唱家吕文科在录音.jpg


今年已经90岁高龄的吕远,是享誉海内外的老一辈作曲家。年纪稍长一些的人也许都听过《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八月十五月儿明》《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一个美丽的传说》等乐坛上久唱不衰、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歌的词或曲正是出自吕远笔下。伴随着1949年共和国的成立,70年间,吕远创作了千余首歌曲,约百部歌剧、舞剧和影视片音乐,发表过多部长诗和散文。


2吕远与歌唱家蒋大为在录音室.jpg


70年不懈耕耘

        采访吕远之初,一个问题始终在困惑着笔者,这样一位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音乐发展的老人,佳作无数,他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经历?直至走进吕远的书房,充斥整个房间的高大书架和杂乱摆放是音乐书籍与资料,仿佛一株古树的年轮般,似乎在暗示着笔者的猜测是正确的。然而意外的是,吕远平静地用一句“我没有太多故事”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但有人却说,吕远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坚持在歌坛继续耕耘着……

        吕远将近70年的音乐创作大体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1963年前大都创作反映工农生活的作品;1987年前大都创作反映部队生活的作品;1990年代后则为国际和平和公益事业创作了很多作品。从共和国成立至今,历经多个不同年代,每个年代都有他创作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歌曲问世。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回首往昔与展望未来之间,这位头发已花白的长者毅然地选择了后者。“人的一生就这么多时间,我不愿意闲着,总喜欢做点事情。”于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歌剧《秦始皇与万里长城》的排练现场,吕远跑前跑后的身影;依然可以看到为了“长城之春”中外友好作品音乐会可以继续下去,吕远为外国艺术家谱写新作的情景;依然可以看到在北京普通社区口琴乐队里,吕远受聘为音乐顾问、亲临指导的画面……作曲家唐诃曾这样评价吕远:“我认识他几十年了,从来没见他安静地休息过,总是忙忙碌碌地跑来跑去。”歌唱家郭兰英则说:“他好像屁股底下冒火,到哪儿都呆不住,只有夜深人静时才能潜心创作。”正是凭借坚定的信念、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吕远得到合作者尊敬的同时,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从没有踏进“商业圈”一步的吕远,却收获了最富有的人生宝藏。用他的话说,“我的创作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让人们得到鼓舞慰藉,我很知足。”


激情谱就《克拉玛依之歌》

        《克拉玛依之歌》的创作很有一番戏剧性。此前西方人一直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然而,李四光坚信中国有石油。果然,中国在克拉玛依找到了油田。消息公布后,举世震惊。吕远说,那时我们只听说油田在克拉玛依,具体位置不知道。于是他凭着一腔热情和艺术冲动开始创作《克拉玛依之歌》,又因为“反右运动”而中断。后来,吕远戴着“中右”分子的帽子下放到兰州炼油厂“劳动锻炼”。他知道了很多关于克拉玛依的情况。他戴着“中右”的帽子白天劳动,夜里创作长诗及歌曲……长诗写好后,他先寄给了吉林的《处女地》(后改名为《东北文学》)。3个月后,吕远因工作原因调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他把这首歌交给了吕文科,吕文科一边试唱吕远一边修改,完成了这首歌的全部创作。1958年,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后迅速红遍了祖国的大地,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吕远,也因为这首歌的魅力,吸引了许多开拓者来到了新疆。

        1985年春,吕远第一次踏上克拉玛依的土地,这一年,恰逢克拉玛依油田勘探开发30周年。面对天山脚下崛起的新城,他惊叹不已:一切是那么的新鲜、一切都令他着迷流连。于是,他再一次与吕文科合作,满怀激情又创作出了一首《克拉玛依新歌》:

        30年岁月/30年汗水/戈壁建成了石油基地/准噶尔盆地是一个宝库/你是宝库的金钥匙/大西北是奔驰的骏马/你就是那马群里那金色的千里驹……

        这一年,吕远得到了油城人民的最高奖赏:成为克拉玛依市第一位“荣誉市民”。吕远深情地说:我一生中获得过不少证书和荣誉,但这一荣誉是最珍贵的。当初,我并没有想到有一天克拉玛依会出油并成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是千千万万的克拉玛依人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

        2008年9月,是克拉玛依市成立50周年,吕远饱含着一片深情厚谊,将自己珍藏的《克拉玛依之歌》手稿,郑重地交到了克拉玛依市市长徐卫喜手中。徐市长双手捧着这发黄的手稿,向吕远深情地鞠了一躬。吕远激动地说:这手稿,应当属于这里的石油人。是克拉玛依人民为国争光的豪迈气概给了我创作的灵感……


“二吕”现象    见证合作与友谊

        1959年,吕远心中沸腾着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创作出了《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写这首歌时,正是吕远连年到各地采风,饱吮民间音乐精髓的时期。他先后学习了京戏、山东梆子、河南豫剧、吕剧、秦腔,因此,创作起来游刃有余。这首歌,又是由男高音歌唱家吕文科担任首唱。

        有人问吕远,《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首歌是为吕文科量身定做的吗?对此,吕远这样回答:从认识吕文科到熟悉吕文科是有一个过程的。一开始对他的音色、音高、音域和性格不是很熟悉,后来合作多了,默契了,我在写曲时就有针对性,就扬长避短了。可以说是量身定做吧。

        1954年,一个偶然的一天,吕远和吕文科在长春第一汽车厂工地上相遇相识。那时吕远刚调到中央建政文工团工作,而吕文科也正在此团。一个时任创作员,一个是独唱演员。或许,冥冥中早就安排了此时让“二吕”相遇,昭示着“二吕”一写一唱,唱遍神州!

        他们俩人的首度合作是《马车夫之歌》。为了唱好吕远的歌,吕文科找吕远学习东北民间音乐,一句又一句地学唱二人转,终于找到了感觉。吕文科终于用歌声塑造出汽车厂工地上拉沙工人的音乐形象,且真实生动。此后,吕文科又用歌声将吕远的《哪儿来了这么个老货郎》演绎得活泼有趣、亲切自然。一经传唱,深受农民兄弟喜爱,好评如潮。几首歌合作下来,吕远和吕文科友谊日深,竟成为“默契兄弟”。俩人那时都还年轻,志趣相投,一个写歌一个唱。一个不停地写,一个不停地唱。《祁连山的回声》《在也门的晚霞中》《再见吧,第八个故乡(湛江)》等,就是那个时期他们合作与友谊的见证。

        1963年,他们二人双双调到海军工作。在部队,吕远又写出了《水兵最爱什么花》。而吕文科又总能用歌声诠释出吕远心中所想,情之所及。这首歌受到总政治部的表彰。

        此后,俩人在军中又合作了《水兵的光荣》《西沙,可爱的家乡》《木棉花开火样红》《飞翔吧海燕》《毛主席来到军舰上》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每当回忆起和吕文科合作的最后日子,吕老的表情悲戚而低沉:“1997年秋天,我赴日本东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记得那天是11月20日,我从东京往办公室打电话。听到了戴滨给我的电话录音:我刚刚听到吕文科老师的消息,吕远老师,请你不要难过……我一下子懵了,隐约感到了‘死’字。我立刻打电话找到戴滨。戴滨告诉我,文科老师已于11月16日19时21分去世了。”犹如晴天霹雳,为何顷刻之间人去楼空?吕远悲凉地呼喊着:如果二者必走其一,那本该是我,而不是他呀。

        “文科去世的当年5月,我还请他去八达岭演唱《八达岭上望八方》。他都67岁了,用真声迎风高歌。感动了许多外国友人和观众。此后不久,我又请他唱长江组歌中的《旧时长江船家谣》,由于我的疏忽,次日又让他重新补录。没想到,这竟成为他的最后一首歌,也是和我合作的最后一首歌。”吕远动情地说,“文科年轻时家里很穷,但他勤奋自学声乐,自强不息,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为人质朴、谦恭,善良正直,艺德高尚。我们好得无话不谈。他是个稳重的人,而我比较直,所以经常挨整。‘文革’中,他常常保护我,有时半夜里偷偷跑到我家畅谈一番。在克拉玛依40周年市庆时,原本我和文科作为‘荣誉市民’要同去庆贺,我们原定还要带上一首新歌,可后来我只能悲伤地孤身前往了……”


作曲写词  精品佳作迭出

        谈起音乐,吕远始终不能忘怀父亲对他的影响。在吕远的童年记忆里,当时县里很多店的牌匾都是父亲的墨迹,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对历史的认识也都来自父亲。读小学期间,父亲为兄弟三人请了家教,专门教古文学和新文学。吕远后来创作的歌曲之所以能够词曲结合得那么贴切,正是得益于他既谱曲又写词的造化。

        中学时,吕远在矿山学校学习采矿冶金,一学就是三年。值得庆幸的是,学校里除了矿物、地质、测量等主课之外,也有一个乐队,吕远最初在乐队弹曼陀林,后来又拉小提琴。救亡歌曲、胶东民歌和地方戏曲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1944年,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诗歌散文,1945年开始写曲子,还写了校歌。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为宋徽宗的《冬日五国城》谱过曲子,以发泄对日本帝国主义之恨。1945年抗战胜利,1946年他加入了学校的宣传队,自此开始了经常性的文学和音乐创作。

        吕远并非一开始就走上民族音乐之路,他回忆说:“我最早学的是西洋音乐,拉的是小提琴。当时对西方文化是盲目崇拜。参加工作以后,在深入群众的实践中,我学习了民间音乐,思想有了很大转变,最终形成了民族音乐的美学观。从1950年代初开始,我们每年都要去采风,到人民群众中学习民族传统音乐,学到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它的博大,就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我觉得,离开了民族传统,我们就一无所成。”

        1950年,在上级领导关怀下,吕远去东北大学深造,学习音乐理论。这时他对民族音乐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南腔北调、东柳西梆,吕远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几乎深入到了中国的各个角落。那时候还没有录音机,很多东西是老师口传心授,吕远只能靠笔记、靠脑子背来继承这些民族遗产。

        就这样,从东北到西北,从民歌到曲艺,他都广泛汲取融汇,使之成为创作源泉。多年来,不论在雪舞冰封的工地、还是在波翻浪涌的海岛,不论在风和日丽的乡村,还是在飞沙走石的油田,几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所构思的每一部作品,总是力图选取与人们现实生活有联系的题材和音调,去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的感受,并尽可能在创作风格上体现出我国民间音乐的特色。因而他的作品总是让人感到点子新,构思巧、路子广,挖掘深。如:男声独唱《咱给汽车厂去拉沙》近似于东北民歌;《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充满了新疆民歌和内蒙古的韵味;表演唱《俺的海岛好》借助了民间拉洋片的演唱曲调;《八月十五月儿明》体现着山西梆子的味道;歌剧《壮丽的婚礼》则是在广东粤剧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完成。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曾产生出了强烈的艺术轰动和社会效果,就是今天听起来依然令人兴奋陶醉。吕远认为,只有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同时借鉴现代音乐技法进行创作,才是作曲家的根本出路,其歌曲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吕远音乐创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作品的题材异常宽广,形式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从地域来讲,西起帕米尔高原的《卡拉玛依之歌》,北到大兴安岭的《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南至西沙群岛的《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从人物来讲,上至伟人毛泽东的《毛主席来到军舰上》,下至普通士兵和劳动者的《水兵王铁柱》《马车夫之歌》《木工合唱》《架子工之歌》《建筑工人之歌》;从自然环境来讲,他把石头变成为《一个美丽的传说》,他谱写了一曲《牡丹之歌》,吟颂没有绿叶扶持但同样灿烂的木棉花——《木棉花开火样红》。从1950年代至今,他相继谱写了《回收工人之歌》《人民海军之歌》《国际刑警之歌》《武警进行曲》《大亚湾、灿烂的阳光》《长江组歌》以及《跨进两千年》和交响乐《世纪曙光》等等。真可谓既写人文地理,又颂自然生态,各行各业都留下了他的创作印迹。人民无不为之惊叹和赞誉,一个作曲家有如此众多的精品佳作是为数不多的。

        1959年,吕远心中沸腾着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激情,创作出了《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这首由他同时作曲写词的歌曲,是一首表现民族团结建设祖国的优秀作品,从此,吕远就以既作曲又写词的艺术创作特色挺立于歌曲创作的康庄大道上。

        从吕远的歌曲创作中可以看出,由他本人词曲的作品多达几百首,从数量上看不亚于一个专业词作家一生的创作。本来,声乐作品能在旋律上有新意有突破已属不易,而又能在歌词上有建树有灵气,则更为难能可贵。正是由于吕远有着扎实的生活根基和艺术家的学术品味,特别是对歌词有着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才使得他的一些声乐作品词曲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风雨兼程70载,吕远用无数作品表现了自己的追求:一是为祖国服务;二是让群众喜欢。他说:有人夸我的作品唱出了许多歌唱家,比如《八月十五月儿明》唱出了郭兰英、《克拉玛依之歌》唱响了吕文科、《牡丹之歌》火了蒋大为、《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红了于淑珍等等,但我不这么认为。“说白了,不是作品有多么好,而是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这样的作品,就是你不去写,别人也可能会写。要说好,就是那些歌唱家恰到好处地演绎了这些作品,他被广大群众所肯定,从而也就肯定了我们作曲家。所以我们应当感谢歌唱家的出色劳动。”

        吕远曾说:“人生八十,我还有很多遗憾,很多要写的没有写完,比如,当年歌唱家朱崇懋就对我说过,能不能写一首歌唱家之歌……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还要奋力多写些东西。”

        他认为,自己是一滴水珠,一滴幸福的水珠。因为他融入了时代、融入了人民,也得到时代的认可、人民的喜爱。


唱长城  歌颂和平正义

        吕远的一生经历坎坷和波折,却始终没有浇灭他对于音乐的热爱,在吕远的生活中,音乐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后,中国乐坛面临一个全新时代,《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愿作蝴蝶比翼飞》……在那个卡式磁带流行的年代,吕远的作品几乎响彻大街小巷,那一段段动人的旋律至今仍在亿万人心中、口中传唱。

        面对成绩,吕远选择了淡然,他似乎总能轻易地抽身出来,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评价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我要纠正一个观点,不是因为我的作品好,歌唱家才红,而是时代的需要,要通过歌唱家表现出来。如果不是歌唱家的成功演绎,作品仍是一张白纸,歌唱家被肯定,我才被肯定。”提起最具代表性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吕远回忆,那是在一次审查节目时,他听到了于淑珍唱歌,觉得这个姑娘的嗓音很有特点,于是就打算将来一定要给这个姑娘写一首歌。不料这句话被于淑珍记住了,最终两人有了那次成功的合作,而于淑珍也因《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被全国观众广泛接受。

        1996年,吕远又开始了新的挑战,吸引中外艺术家唱长城、唱和平。他说:“每年登长城的国内外游客数以千万计。我希望能有一部既能展示长城历史,又有民族文化特质的新型歌剧,让中外游客通过艺术欣赏进一步了解长城,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美好心灵,这是我的初衷。”截至目前,“长城之春”中外友好作品音乐会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0届。每次为音乐会筹集经费是比较艰难的,为了能够吸引国外的艺术家前来助阵,绝大多数情况下,吕远采用了免费赠送作品的方式,许多国际艺术家都因此参与到音乐会中来。他认为:“不应该以作品一时的市场价格来衡它的价值,只要作品能得到国内外群众的欢迎,能歌颂和平和正义,这就是作品最大的价值。”

        多年来,吕远已经与“长城之春”中外友好作品音乐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在第三届八达岭长城之春国际音乐会暨吕远作品音乐会期间,吕远与几位日本音乐家合作,共同谱写了《万里长城之歌》《世界之爱》等十几首歌曲,以此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并祝愿世界和平。1998年5月第四届八达岭长城之春国际音乐会期间,为庆祝中日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吕远创作了歌曲《新世纪的钟声》,祝愿大家共同以长城的雄伟气魄去拥抱21世纪的明天。如今,长城之春音乐会已成为世界各国艺术家们欢聚的友好盛会。

        有位作家回忆:曾读过吕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纪念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说,与时传祥接触,第一印象就是他永远带着一种想为你做点什么的表情,跟时传祥打招呼,他的第一句话一般也是:我能为你做点什么吗?那位作家由此赞叹道:吕远不仅是位好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好散文家。因为他将“想为你做点什么”化为一种表情,很生动,很传神。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