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党史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博览 > 正文
重走东兴汇路——东兴市政协赴粤闽考察侨批文化纪实
2019-09-15 | 来源:文史春秋

441.jpg


        2018年7月,为了编撰《东兴侨批文化》一书,我带领东兴市政协调研组一行,风尘仆仆赶赴广东省汕头市、福建省泉州市等地,开展现场学习考察及相关侨批东兴汇路的资料收集。作为分管文史工作的负责人,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兴人,却对侨批东兴汇路知之不多,深感遗憾。然而广东、福建之行果然令我大有收获,欣喜之余,时隔1年仍满怀激情地希望能将考察中的所听、所见、所感、所得,记录下来,以飨读者。


442.jpg


广东揭阳,侨批“东兴汇路”的 “集散地”

        我们考察的第一站,是广东省揭阳市。广东省揭阳市是当年侨批东兴汇路的“集散地”,侨批从东南亚各国经中国东兴分几条线路到达广东揭阳,再转解到当时的沦陷区汕头由各县代理店分发。

        2018年7月9日,我们一行10人乘车、搭飞机,只用一个白天,就到达了广东省东部的揭阳市。70多年前,那些靠双脚步行送侨批的“水客”“批工”得用时四五十天,历经千难万险才能从东兴到达揭阳。

        7月10日上午,在揭阳市政协领导的陪同下,我们先到揭东区华侨博览馆参观考察。揭东位于揭阳市东部,毗邻汕头、潮州、梅州。揭东是广东省著名侨乡之一,旅居海外的乡亲及港澳台同胞有100多万人,遍布于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谱写侨史的辉煌篇章,展示侨胞光辉成就,1997年,在各级领导关心下及众多海外乡亲及港澳台同胞的鼎力相助下,揭东华侨博览馆建成开放,成为广东省首个县(区)级华侨博览馆。


443.jpg


        侨批文化是揭东华侨博览馆展出的10多个内容之一,但却占了博览馆二楼西边一个100多平米的展厅。足见侨批在当时的重要性和现时政府对侨批文化搜集、挖掘、保护和研究的重视度。

        东兴汇路连接东南亚各国及国内多个地区,全程长达3000多公里,主要分为两段:一段是越南、柬埔寨、泰国到芒街镇抵达东兴的国外段;另一段是东兴—钦州—玉林—韶关—兴宁—揭阳的国内段。其中国内段有两条秘密通道的路线:一条是东兴—钦州—梧州、柳州—贺州(膺杨关)—广东连县—韶关—河源(老隆)—兴宁—揭阳,再进入当时的沦陷区汕头分发;另一条是东兴—钦州—南宁—来宾—柳州—桂林—湖南衡阳—郴州—广东韶关—河源—揭阳,再转解到当时的沦陷区汕头由各县代理店分发,秘密分发到汕头各地以及邻省福建。

        据《潮汕侨批简史》记载:“根据泰国著名侨批收藏家许茂春先生的研究,二战期间经过泰国银信业界的艰苦努力,共开辟了从泰国寄往潮汕侨批的4条秘密通道,其具体邮路如下:第一邮路。据泰国许明发银信局负责人之一许玉声之次子许汉钧回忆,当战争爆发后,银信不能正常汇寄时,他父亲只得亲自带着金条,从曼谷往东北部经呵叻府、坤敬府、莫肯府、洛神拍依府,渡过湄公河经寮国的他曲市,绕过山岭至越南的宜昌市,乘车100多公里至河内,再在河内所设的兑换银币市场,将所带金条向可靠的店换成国币,再续程30多公里至海防,乘船程两夜到达芒街,再进入中国的两广地区之东兴市,将国币交给中国境内联号,进入境内的第二程邮路,而许玉声则从原程转回曼谷。第二程从东兴经韶关等直达兴宁市后,再转揭阳市而至潮汕地区的收款人为止。


444.jpg


        由于长途跋涉,路途险象环生,广西东部与广东交界处有云开大山,进入广东境内,又有云雾山、天露山、瑶山、大庾岭、九连山、罗浮山、莲花山等山脉,要走东兴汇路,就必须翻山越岭,加上当时兵荒马乱,日军迫害,兵匪横行,盗贼四起,拦路抢劫之事常有发生,对于携带大量批款的侨批局人员来说,更是危险重重,除乘车、船外,还得步行,真是历尽艰辛,因此侨批往往要1个多月时间才能送达侨胞眷属家中,有些需3个月时间才能走完全程。

        这样的记载,与东兴汇路开拓者之一、侨批资深从业者陈植芳在《潮汕侨眷的生命线——记抗战后期开辟的东兴汇路》的描述相互佐证与吻合:“一个僻处边所的小镇,在抗日战争后期竟因时势的关系,肩负起沟通侨汇的伟大任务,使潮汕百万归侨、侨眷之生活得以复苏,成为潮汕经济史、侨汇史上重要的一页,同时又不知有多少归侨、侨眷凭借着东兴汇路前往越、柬、老、泰等国投亲靠友,从而得以在异域落地生根,这批人以后经过努力成为富商巨贾的有很多人。谨此数大端,足见东兴在抗日战争后期的重要作用,这是东兴历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我们潮汕数百万越、柬、老、泰等国的华侨、侨眷们所久久不能忘怀的。”

汕头侨批文物馆“最早、最大、最多”

        潮汕侨批在中国侨批史乃至华侨史上具有重要贡献,是反映侨乡历史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民间文化遗存,是研究潮汕近代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档案文献。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是世界侨批文化研究首倡者,在庄世平、陈伟南等一批侨领鼎力支持推动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发掘侨批文献的历史价值。

        7月11日上午,汕头市金平区政协的领导引领我们考察组一行前往汕头开埠发源地的外马路18号侨批文物馆参观。坐落于汕头市区的侨批文物馆是国内外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藏量最多、研究深入、成果显著的集收藏、展示、研讨于一身的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有3层。一楼设立总展示厅,全面介绍潮汕著名华侨的历史,同时设立红头船模拟体验区——一艘可容纳10多位参观者的红头船模拟船体,让每个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和体验历代潮汕先人们漂洋过海生活的艰辛;而在侨批馆的二楼与三楼则分别是侨批实物展示和世界各地侨批图片展示。

        侨批是潮籍华侨华人及其眷属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侨批档案具有原始性、民间性、完整性、不可再生性,在近代国际移民记忆遗产中是更有唯一性和突出的世界意义。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从2000年便着手收集、整理、研究潮汕侨批,2004年4月,创建了全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侨批文物馆”,2009年2月,潮汕侨批档案馆成立,侨批档案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至2014年,研究中心征集、收藏的侨批文物已达12.5万份,其中收集到的侨批原件达3.6万份。

        潮汕侨批在中国侨批档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013年6月,在韩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会议上,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中国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中国档案文献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如今17万份中国侨批档案中,由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收藏的侨批就有12万份,且收藏到的最早一份侨批是1891年,潮汕侨批在中国侨批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替代的。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侨批档案就和我国医学古籍《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以及元代西藏档案一样,成为全世界的文献遗产之一,这实在是非常珍贵的文化瑰宝。

        在汕头侨批文物馆现存的12万多份侨批中,有不少是通过东兴汇路转递到潮汕和厦门、泉州各地。这些侨批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记录了历史,是我国侨批文化史、交通史的一个缩影,是中化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汕头西堤公园: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

        从汕头侨批文物馆出来,金平区政协的领导带领我们前往“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汕头西堤公园”。

        汕头西堤公园位于汕头老城区西堤路西侧海滨,镇邦路尾。面积5.2公顷,西堤公园见证了汕头从渔村、码头,到港口、商埠的时代变迁,建设过程中,不仅致力提升公园环境质量、提高园区绿化率,还深挖“侨批文化”内涵,通过打造侨批文化文旅,以“侨批”“地图广场”“批局”“过番纪念码头”“记忆景墙”等元素,让市民和来汕游客真切感受到先辈那段背井离乡奋斗的艰辛,体验独具特色的“侨批文化”。

        在西堤公园中心的“记忆景墙”正中,镶嵌着一幅“东兴汇路”略图。足见东兴汇路中,潮汕侨批从业者的艰辛和贡献,也可窥见东兴汇路在潮汕人心中和侨批史上的重要性。

        新华社福建分社原副社长、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王炜中在《试析东兴汇路所形成的东兴精神》一文中记载:“1941年12月,日寇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海上交通被封锁,原来递送侨批的汇路一下中断,长年靠着侨批批款维持生计的广大侨眷便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有的被迫卖田卖屋,其中饿死者甚众,有的卖儿卖女,有的妻子改嫁,自己则流落他乡,陷入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境地。如潮安县,沦陷期间,被日寇杀死和饿死的有11万多人,占抗日战争前全县总人口的18%左右。揭阳县沦陷后饿死的6.8万多人,逃荒的2.4万多人,被拐卖的幼婴、少女2.2万多人。澄海县冠山乡原有9886人,沦陷后被日寇杀害的37人,饿死的1282人,流落他乡的34人,绝户的198户,幸存的只有3668人,仅占抗战前总人口的37%。隆都镇在沦陷期间被日寇杀害和客死他乡的达1万多人,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该镇原有70多个自然村,其中50户以下的小村庄30个左右,出现一半乡村一半荒,一半外逃一半绝(户)’”的惨状。按照当时战乱的状况,潮汕地区侨批局即使宣布彻底歇业,也是无可非议,但良知不泯、坚守职业道德的侨批业者,不忍目睹广大侨眷在死亡线上挣扎,而不顾自身安危,千方百计地为他们寻求生路。情系家国、尽心为民,便是东兴汇路能在当时非常艰难条件下开拓出来的原动力。

        东兴汇路,是侵华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在原有侨批递送渠道中断的情况下,以诚信为立业之本的潮帮侨批业者为救百万侨眷于水火,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开拓出来的跨国侨批递送秘密通道。这条新开辟的侨批汇路西起广西东兴,连接越南、泰国等南洋(即东南亚)诸国;东至汕头,向潮汕、兴梅及闽南部分地方扩散,始于1942年春后,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底结束。它的开通不仅给当时濒临绝境的侨眷带来生机,而且在艰苦的磨砺中形成了难能可贵的东兴精神。东兴汇路开通后,东兴汇路开辟先锋陈植芳的和祥庄批局和赵开钳的“赵开钳”批局等10多潮帮侨批局的代理人就长驻东兴。据东兴本土教育家毛湘澄1963年撰《防城东兴县地方百年史》(初编)记载,抗战时开在期东兴的侨批馆(钱庄)有20家。

        当时在东兴的各侨批馆及代理店都参与了侨批的收发和解付。有关当时解付的具体侨汇数字不得而知,其原因一是当时没有正式的统计资料,二是各侨批馆对自己的经营都守口如瓶。不过,据当时开拓东兴汇路的陈植芳估计,“1942年东兴侨汇初创时,仅限于越、柬、老挝等地而已,所以上半年之数字不多,至7月份起泰国侨汇涌到,故侨汇数字骤增,估计当时东兴每月汇回潮汕的侨汇约值越币1000多万元。到1943年中秋后,泰国到达东兴的侨汇有以金条支付的,金条同样可以代替越币,因而侨汇数字仍不减退。”

        邹金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邮政储金汇业局为转驳侨汇所作的贡献》一文中这样记载:1941年12月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太平洋侵略战争,南洋各地相继沦陷,所有香港、越南、暹罗、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等地的侨批,均被日本控制。粤东及闽南等地,汇款断绝,侨眷无法渡生,吃糠咽菜,卖儿当屋,饿死者不计其数。数月之后,南洋各批信局利用沦陷期间探明的自越南至东兴的转批路线,派出水客,冒险秘密将越币由越南海防运入东兴,在此转换国币汇给后方侨属。汕头沦陷以来,邮政储金汇业局东兴办事处兴办转批业务,自兴办至1942年8月,每月约有五六千万元或八九千万元之巨,接收的侨汇均通过当时的广东省银行设于东兴的办事处,后把侨款汇至各地点,最多为广东的潮阳,东陇(澄海),次为兴宁、梅县、揭阳、饶平、普宁等地。”

        当年在揭阳生活,侨批汇路的受益者林惠江说:“当时大人们都说,好彩我们有侨批,好彩我们有东兴汇路!”

        无独有偶,在我们所看到的研究东兴汇路的文章中,所有的专家、学者都把东兴汇路的首要意义和作用定为:这是当时无数侨批业者用生命开辟的一条“生命线”,解救了在战争和饥荒中挣扎的百万潮汕侨眷的生命。

        从揭阳到汕头,两天时间里,我们从两地有关侨批文化的展出文字资料和图片中,感受到了潮汕人民对东兴汇路的感恩和铭记。漫步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和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的西堤公园,不难看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十几年如一日,锲而不舍地不断挖掘和研究侨批文化,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积极参与其中,并予以发掘光大。


东兴汇路的开拓者和侨批研究者

        陈植芳是汕头市鮀浦大巷人,1937年出国到安南(越南)海防市从事侨批业,是东兴和祥庄批局的创办人,抗战时期东兴汇路开辟人之一,也是在日军铁蹄之下的送批人。陈植芳晚年一直致力于侨批文化的研究,陈胜生是陈植芳的儿子,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子承父志,为侨批文化的研究和在“中国侨批档案”的申遗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7月11日晚,我们准备动身去拜访陈胜生先生,他却早一步来到我们住的宾馆,送给我们一大袋关于侨批文化的书籍,自然也聊起他父亲陈植芳及他自己的侨批缘。

        陈胜生的父亲陈植芳,在东兴汇路结束后,就回到汕头经营批局。陈胜生从读小学开始,就经常帮助父亲送侨批,据他回忆,侨批局当时的叫法叫“行”,当年父亲在行里的工作做不完,会带回家继续做,当时的陈胜生就帮着父亲分批。

        1970年代,历经了3个世纪的侨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侨批的精神永不褪色,陈胜生内心一直留存着一份对侨批的深厚感情,1990年代,他退休后,就开始收集侨批资料。通过收集和研究侨批,陈胜生慢慢地了解当年父辈漂洋过海、艰苦奋斗的历史,也渐渐感受到侨批体现的赤子深情。

        幼时的陈胜生或许对于父亲从事的行业及父亲战时冒着生命危险送批的事迹并不是十分了解,但从小的耳濡目染,当他翻开尘封的历史那一页时,肯定有着比常人更为复杂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陈胜生孜孜不倦研究侨批文化,他为侨批文化研究贡献了许多真实、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及生动的故事。他的研究从小处着手,步步深入,从对侨批业的兴起、发展历程,到侨批业者年代故事的发掘,到深入研究潮汕侨批行业制度及侨批的世界意义,令人感佩。

        陈胜生着眼于侨批文化的全方面研究,他所著《从铁蹄下的“东兴汇路”试析侨批的世界意义》一文中,较为系统、全面地向世人阐述了东兴汇路的运作方式,称“东兴汇路是抗战后期侨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肯定了东兴汇路的历史价值。“战争迫使侨批从海路转为陆路跨国传递这一根本性的变革,使侨批能够成功地逃避侵略者的严酷统治,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使侨批在侨批史中得到延续和充实”;通过东兴汇路输送到潮汕的大量侨批,有力地佐证了侨批是在精神上直接或间接支援、保存、激励了民族反抗侵略的有生力量;陈胜生的这番结论更是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极高地赞扬了东兴汇路。

        陈胜生不仅专注于自身对侨批文化的研究,还十分关心同界人士关于侨批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据王炜中所著《侨批缘》中述:“2012年10月,笔者与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同仁进行了田野调查,可谓风尘仆仆五千里倾情追寻东兴汇路。在亲身的经历中,感受到东兴精神的内涵相当丰富。”其同行者就有陈胜生,2016年4月9日,东兴镇政府考察团到广东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参观调研,也受到了陈胜生等人的热情接待,同年4月,东兴市启动对建设街侨批馆广东会馆修缮保护工作的消息传来,陈胜生喜不自胜,为东兴侨批馆的修缮表示衷心的祝贺,并立即捐赠书籍,以丰富馆藏。

        如今,陈胜生老人仍致力于侨批文化的保护、研究及历史资料的挖掘工作,于老人而言,这是让他感受到幸福且责无旁贷的工作。对侨批精神的探寻与敬仰支撑着他在研究路上不断前行,让更多的人继承、弘扬侨批精神。


晋江市职能部门高度重视侨批文化工作

        晋江市,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地级市代管,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

        7月13日,我们来到晋江市档案局的档案馆,走进一楼正门,迎面就见到显眼处的“晋江侨批文化展”。据文化展的文字和图片展示,以及由晋江市档案局(馆)编著的《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图说晋江侨批》两书介绍,晋江是著名侨乡。据20世纪末统计,晋江本土人口为106万人、新晋江人100万人、在台同胞约100万人、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约200万人,因而统称为“海内外500万晋江人”。其中华侨人数比本土人口还多,“十户人家九户侨”是晋江最大的人文特色。

        晋江人出洋谋生,有史可据者,始于隋唐;而海外交通贸易兴盛的时期,则为宋元之时。且于宋代,晋江人开始出国定居。明清两朝,大量晋江人因“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或因避苛政、兵燹、匪患等原因纷纷到东南亚诸国及西洋、东洋谋生定居。民国至1980年代初,晋江人出国或往港澳的人数依然为数可观。

        晋江的华侨,与中国其他各地的华侨一样,无论他们处在世界的什么角落,处于什么环境之下都有一种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强烈的情感和不可断绝的骨肉关系。在旧时代。用以表达骨肉亲情的手段,只能是书信的方式。书信,闽南话称为“批”。因为这些“批”是来自于侨居在海外的亲人寄的,故称为“侨批”。在这些侨居在海外的亲人出洋的时候,无论政治经济等原因,他们都知道在祖国、故乡亲人的处境,道义、亲情方面需要慰藉问候及汇报自身的境况;经济方面则需要尽自己的能力,汇些钱财帮助或支持家计,这种把寄钱财与书信相结合的形式仍然称为“侨批”,但这与纯粹的书信不同,“侨批”已有内容上的很大差别。因为这不但有情感上的意义,还有经济上的意义。

        晋江侨批从产生至结束,大多从香港经水路到晋江,唯有1942年至1945年,晋江侨批从东南亚各国绕道越南经中国东兴通过东兴汇路送达晋江。如今,在晋江市档案局(馆)收藏的大量侨批中,有不少是通过东兴汇路转送到晋江的。

        晋江市档案局(馆)赠送给我们一套他们潜心编著的《晋江侨批集成与研究》《图说晋江侨批》等印制精美的研究侨批的书籍。

        从晋江市档案局(馆)出来,我们来到市区世纪大道382号的晋江博物馆。该馆主体建筑4层,正面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大型锻铜墙雕,蔚为壮观。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县级博物馆,其中的晋江华侨史馆展览面积1800平方米,晋江侨批以大量的侨批实物配以场景模拟再现和现代声光电等展览辅助技术,让我们感受当年水客的艰辛和侨批的历史贡献。


泉州侨批档案的开发、保护与宣传

        泉州市档案局(馆)坐落于泉州市鲤城区海滨街道庄府巷24号。作为福建侨批档案的主要官方收藏单位,泉州市档案局(馆)自2008年起就致力于侨批档案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并配合和推动中国侨批档案申请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工作。中国侨批档案于201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为当时中国10项世界记忆遗产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项目,使福建省实现四大世界遗产“大满贯”。

        近年来,泉州市档案局(馆)立足泉州实际,着力突出保护、开发、宣传“三化”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侨批档案工作。一是实施“一体化”保护,启动侨批抢救工程,对侨批实施全方位、多渠道的抢救保护。深入民间征集侨批,现馆藏侨批实物件达3500多封、扫描件近3.1万封;探访侨批信局遗址,留存信局外景内貌影像资料数百份;应用影视,多渠道、纪实性地搜集和记录有关“侨批档案”的人文、地理、实物等史料,建立健全永久保留的“侨批档案”,请健在的侨批当事人口述侨批内容,口述历史,采访对象包括著名侨领和普通侨眷、批馆经营者和水客。努力保留行业活态记忆;借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完整、规范、可共享的侨批专题数据库。

        二是进行 “多元化”开发,打造侨批文化精品。深入挖掘丰富的侨批资源,突出特色文化元素,开启编、展、研为一体的多元化开发新模式。开展深层次编研,编撰《泉州侨批档案》 《泉州侨批故事》 《回望闽南侨批》等侨批专著;结合不同主题举办精品展览,在馆内举办《抗战侨批展》《侨批中的家风》《百侨百村侨批珍品展》等展,将干部、群众“请进来”馆内参观,此外联合省、县档案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走出去”,进学校、赴广场、下基层举办《百年跨国两地书》《传承优秀家风助推乡村振兴》等展;首开福建省档案文化赴外交流先河,赴新加坡举办《家书抵万金》、赴菲律宾举办《两地书·家乡情》侨批专题展,在当地华人社会产生了巨大反响,促进了福建人民与东南亚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整合各方力量,主办多场学术研讨,提升社会对侨批档案珍贵性的认识。

        三是开展“品牌化”宣传,彰显侨批品牌魅力。着力打造侨批档案品牌,在报刊开办“侨批故事”专栏,向市民讲述侨批背后的动人故事;借力网络媒介,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对侨批档案和侨批文化进行展示和传播;创新宣传形式,拍摄全国首部侨批专题微电影《回家的路》,生动展示侨批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和爱国精神;强化信息报道,积极向各级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报送侨批工作动态。

        泉州市档案局(馆)立足实际,针对侨批档案开展“一体化”保护、“多元化”开发、“品牌化”宣传,不断推进侨批档案工作深入民间、深入民心,使得民间对侨批档案越来越了解和重视。民间特别是侨乡侨村对侨批档案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永春县东关镇外碧村集中保管和展示该村1000多封侨批档案,并主动向市档案局申请成为“世界记忆遗产——侨批档案展示点”;南安市眉山乡观山村联合市档案馆,利用该村乡村旅游基础较好的特点在乡村直接设立侨批档案展示长廊;晋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区拟设立侨批馆,加强对社区内侨批的保护与利用,向市档案馆咨询展馆设计意见;此外也有不少市民主动联系市档案馆咨询侨批保管保护方面的专业知识,乃至捐赠个人保存的珍贵侨批档案……泉州侨批日益成为家喻户晓的大众文化品牌,侨批档案工作越来越深入民间、深入民心,在服务社会文化和百姓民生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泉州的经验,给了我们更多的借鉴和更深的思考,拓展了我的议政思路。回东兴以后,除了编写好《东兴侨批文化》一书,围绕东兴汇路,我们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

        编写出版《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侨批东兴汇路》

        从广东、福建考察侨批文化归来,两省漫长的侨批历史、巨量的侨批收藏、无数的侨批馆遗址、官方和民间十几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丰富的实物馆藏、大量的研究材料,使刚刚启动对东兴汇路进行挖掘、研究、开发的我们相形见拙,且东兴汇路的名称已在中国侨批档案资料中铭记,并随着《世界记忆名录》的获批而声名远扬,成为中国侨批文化的一个符号和名片,我们要把这张名片保护好并发扬光大,我们决定把最初定的书名《东兴侨批文化》改为《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侨批东兴汇路》。书中,一些时间的记载、一些数字的记录、一些文字的表达,有前后不一甚至前后矛盾的地方,是因为各地的历史文献记载时间不一样,以及目前发现的实物记载时间不一样;抗日战争后期运作的侨批东兴汇路,因大多数是秘密运作,至今没有完整的数字统计和翔实的历史记载。

        在全体编写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2月,《世界记忆名录·中国侨批东兴汇路》一书面世。挖掘、研究、保护、开发、宣传东兴汇路,我们才刚刚开始,未来,我们还任重而道远!文

                         (作者为东兴市政协副主席)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