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党史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博览 > 正文
毛泽东在运动战中善用“回马枪”
2020-02-10 | 来源:《文史春秋》

毛泽东在运动战中善用“回马枪”

● 沈桂才


“回马枪”是运动战中的一个重要战术,有着出人意料、突袭取胜的效果。在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巧妙采用了这一作战方式,多次取得骄人战果。

什么是运动战?按照军事理论的正规说法,运动战就是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寻找战机包抄敌人,并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简言之就是: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但是,如何争取较大的作战空间?如何利用空间换时间?如何运动如何创造战机消灭敌人?这些绝非易事。

毛泽东的运动战特别是游击战理论,早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就提出来了。国民党高层也不乏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如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面对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他与李宗仁就曾经提倡以运动战、游击战为核心的“焦土抗战”,提出空间换时间、开展持久战的主张,1939年10月,他还组织人手编写了《游击战纲要》。

运动战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创造一个活动范围较大的作战空间。在这方面,毛泽东确实有着他过人之处。

《孙子兵法》说,以逸待劳者胜。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后处战地而遇敌者劳,善战者制人而不制于人。预先设定战场,埋下伏兵,然后诱敌深入,关门打狗,这是《孙子兵法》主张。这一点,毛泽东是活学活用了。面对强敌,他从来都不是正面抗击,总是避实就虚。一个“避”,一个“就”,这里边就有了运动。中国工农红军前4次反“围剿”,均是采取了运动战打法,或诱敌深入到自己预设的战场,或牵住敌人的牛鼻子,大范围穿插运动,把敌人引诱到自己选定的战场,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加以击败。后来,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干扰下,毛泽东受到排挤。而“左”倾冒险主义者主导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错误地跟装备精良、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地进行对抗,最终不得不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运动战之动,是关键。诱敌深入、围点打援、引蛇出洞、调虎离山、声东击西等,都是典型的“动”。

毛泽东指挥的运动战,还有另一个重要战术手段,那就是“回马枪”。这一点,也是十分奏效。游击,“游”是游走,“击”是歼敌,在游走中寻找时机歼灭敌人,这是运动游击战的精髓。毕业于日本军校、担任过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总是弄不清楚,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甚至没有像样地开过枪的毛泽东,哪来的这些令军事家们都汗颜的天才战术?为什么他指挥的那支衣衫褴褛、缺枪少弹的红军,总能神奇地跳出大军包围圈之外,进而将自己的必胜之局给翻盘了?

遵义会议后,临时中央决定北上入川,与红四方面军汇合,但途中遭遇川军顽强阻击。由于没有摸清敌情,误以为川军只有4个团,于是,红军在土城与川军决战。1935年1月28日晨战斗打响,青杠坡激战,川军来了8个团,不但人数多了1倍,而且装备精良,战斗力很强,红军失利。1935年的1月28日,毛泽东采纳了彭德怀撤出战斗进行战略转移的建议,向西渡过赤水河,运动到云南的扎西。扎西是一个“鸡鸣三省”的偏远地方。下一步怎么走?又成了一个争论的话题。有人提出,遵义会议决定在宜宾至泸州之间渡过长江北上入川,这一方针应该执行。毛泽东反对。当时,3万红军被国民党军队40万军队包围在云贵川边境的狭小的区域里,随时都有被聚歼的危险。而且,云南的龙云也调集大军守候多时,如果继续北上,无异于自投罗网。毛泽东说,贵州只有王家烈的黔军,力量薄弱,应该再东渡赤水,回师贵州,杀一个“回马枪”。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1935年2月10日,红军二渡赤水,又朝遵义进发。2月25日,彭德怀率军再次攻打娄山关,歼灭、击溃敌人4个团,黔军师长柏辉章措手不及,败走。

二打娄山关,是红军长征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曾写下《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月27日,红军再次回到遵义,完全打乱了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于是,他命令各路大军再朝遵义扑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毛泽东指挥红军以逸待劳,在乌江西岸一举吃掉吴奇伟的两个师。蒋介石做梦也想不到,西去的红军会突然回师东来一个“回马枪”,第二次占领遵义,并一举吃掉自己的两个师。这时候,他只有生气骂娘的份了,并声称要将薛岳(中央军“追剿”总指挥)和吴奇伟送上军事法庭。

“回马枪”,就是指回过头来给追击者予以突然反击。这常常是一个反败为胜的险招,但只要把握好火候,巧妙运用,往往总能克敌制胜。

在遵义,红军再一次被蒋介石的大军包围着。怎么办?

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是要到湘西去与贺龙、萧克汇合,于是,他重新调整兵力,对遵义进行包围。这一次,他又采取了碉堡战术,重兵把守乌江东岸,阻止中央红军东渡乌江前往湘西。

《忆秦娥·娄山关》.jpg

《忆秦娥·娄山关》


3万红军被吴奇伟、郭勋祺、周浑元等部40万国民党军队包围在遵义、鸭溪的狭小空间里,蒋介石严令围而“剿”之。1935年3月5日,红九军团在桐梓、遵义地区佯动,吸引川军向东,红军主力则迅速西进,向驻守鲁班场的敌周浑元部发起进攻,战斗失利,两军咬上了,形成对峙。蒋介石马上调集大军朝鲁班场扑来。关键时候,毛泽东带领红军连夜向西北进军,在茅台镇三渡赤水河,朝古蔺、叙永方向开拔,再一次跳出了包围圈。这时,蒋介石误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大军向川南压逼过来,企图聚歼红军于长江南岸。

怎样突围?毛泽东认为,要渡江入川,就必须调开云南军队。怎样调开?他得知蒋介石在贵阳督战,于是兵行险招,带领红军四渡赤水,回师赤水河东岸,然后挥师南下,急行军直逼贵阳,前锋很快就到达倪儿关,威逼清镇机场。当时,国民党大军还在川南,贵阳城里只有一个团,防守空虚。薛岳的两个纵队,全在黔北,最近的部队,离贵阳也有200公里,红军喊出“打到贵阳去,活捉蒋介石!”的口号。毛泽东这一“回马枪”杀得甚妙,宋美龄被吓得要连夜乘飞机离开。蒋介石电令尾追红军、离贵阳最近的滇军驰援,孙渡部前往贵阳救驾,云南大门洞开。

毛泽东说,调出滇军,我们就胜利了。果然,孙渡东来,红军西去,前锋抵达距昆明城仅7.5公里郊外,昆明守军吓得紧闭城门。没法,蒋介石只好从金沙江撤回3个团守卫昆明,金沙江顿时变成几乎不设防的地带。1935年5月9日,3万中央红军从3个渡口,用7条小船渡过了金沙江,随后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红军四渡赤水河示意图.jpg

从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北上,至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止,历时3个多月,辗转5000多公里,共歼灭和击溃敌人4个师、2个旅零10个团,俘敌3600多人,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渡赤水出奇兵,成为运动战的典范。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称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蒋介石也是这样评价毛泽东的:那个爱吃辣椒的湖南人,总是不按常理出牌。

确实,红军飘忽不定,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行踪很难把握。

毛泽东用兵,总是出人意料。在“左”倾冒险主义者鼓吹城市暴动的时候,他就上了井冈山,建立起第一支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红军利用运动战游击战,粉碎了蒋介石的4次“围剿”。

由于王明等人排挤了毛泽东,推行冒险激进路线,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西进转移。在湘江东岸,蒋介石调集中央军、湘军、桂军、粤军布置下一个大口袋。对此,毛泽东建议回师江西,杀一个“回马枪”,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但博古、李德不同意,坚持向西,要去湘西与贺龙会师。他们强令红军抢渡湘江,结果损失惨重,人员减少过半。按照当时的形势分析,毛泽东的建议是可行的。因为当时红军已经冲破了敌军三道封锁线,到湘西与贺龙会师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而且,两个月前,中共临时中央派遣萧克率领部队从江西永新出发,经湖南、广西、贵州,在大批敌军的围追堵截中,穿越2500多公里,苦战两个多月,终于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萧克此行,意在探路。临时中央的意图是这样的,蒋介石对萧克西行的判断也是这样的。为此,蒋介石断定了红军主力是要到湘西去。中央红军主力从江西出发后,蒋介石马上任命薛岳为“追剿”总指挥,带兵一路追随。对西行的中央红军,蒋介石一是调集重兵,层层阻击,不让中央红军主力到湘西会师,二是要将红军逼入广东、广西,让粤军、桂军与红军决战,自己则是坐收渔人之利。所以,蒋介石不让薛岳与红军有较大的接触。蒋对薛说,共军走你就走,共军停你就停。蒋介石的用意,粤军陈济棠、桂军白崇禧看得明白,毛泽东当然也是一眼看穿,所以,他提议停止西行,回师江西,杀个“回马枪”。他判断,追在后边的薛岳一定是比较松懈,杀个“回马枪”,必定能够重新回到瑞金。遗憾,博古、李德没有采纳。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0多万大军向延安进攻。敌强我弱,怎么办?毛泽东说,失地存人、人地两存,失人存地、人地两亡。主动撤出,胡宗南必定要寻找我们决战。部队一动,就能创造战机。于是,他果断地下令撤出延安,要与胡宗南周旋。王震率领一个纵队赶来保卫延安,于19日赶到延安正东40公里的甘谷驿镇,正集结在山沟里待命。这时,撤出延安的命令下达了。听到命令,许多战士失声痛哭,百思不解。经过劝慰,他们这才明白了毛泽东要打运动战。

解放军向北撤离延安,行踪消失,胡宗南一路追寻。毛泽东料定胡宗南一定要寻找红军主力进行决战,于是组织部队在延安北面100公里的青化砭预设了一个战场,要打一个埋伏战。解放军人少,一下子吃不下20万敌军,只能分而食之。于是,彭德怀以小部兵力诱导胡宗南部主力5个旅行进到延安西北的安塞,然后迅速地悄悄地回师青化砭,集中兵力对付敌整编三十一旅。该敌察觉了红军意图,畏缩不前。胡宗南说,我们的军队如此强大,即使有埋伏,我们也可以打败他们。整编三十一旅只好硬着头皮开进,进入毛泽东、彭德怀布置的口袋阵里。彭德怀让连长周大勇佯装连打败仗,继续诱敌北上,成功地牵着敌军主力在一个个山头上转悠,最后引向距离蟠龙镇200公里外的绥德。我军则突然回师,发起蟠龙镇攻坚战。枪声响起的时候,远在绥德城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还认为这是“声东击西”的诡计,还在做着在绥德消灭解放军主力的美梦。很快,蟠龙镇失陷的消息传来,他哭丧着脸哀叹:又打了一个糊涂仗!

蟠龙是胡宗南部队的军事补给站,可只有第一六七旅的1个团加上旅部直属队守护,剩下的军队全部被调开。胡宗南万万没有想到,毛泽东会让彭德怀回师蟠龙,直奔国民党的粮草而去。没有粮草,国民党部队吃不上饭,战局很快就发生逆转,第一六七旅首先被打垮了,接着,整编三十一旅也是溃不成军,青化砭战役以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终。

在指挥作战中,毛泽东常常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部队巧妙地穿插于敌军重兵包围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赢得时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创下了许多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