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党史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博览 > 正文
赵佗与北流“铜山”
2020-01-10 | 来源:《文史春秋》

赵佗与北流“铜山”

● 陈世深


据史记载,古代的北流属于骆越古国,原始居民是被后人称之为“俚人”的人类,属百越族群中的一支,也就是现在壮族和黎族(俚与黎通)的祖先。这些祖先已逐渐脱离了原始状态,有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当时已是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原各国之间战争频繁。由于北流这个地方为蛮荒之地,因此俚人们并未受到中原战争的影响,在缓慢地发展进化着。

后来秦始皇指挥秦国军队,东征西战,很快就吞并了中原各个小国,统一了中国,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大秦朝帝国,秦朝将天下分成36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着手平定岭南地区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屠睢因为滥杀无辜,引起当地人的顽强反抗,被当地人杀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为主将,并和赵佗一起率领大军经过4年努力,于公元前214年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 

征服百越后,秦始皇接着在岭南增设了闽中(治冶县,今福建福州市)、南海(治番禺,今广东广州市)、桂林(今广西桂平市)、象郡(今广西崇左境,北部包括广东雷州半岛等地)4郡。全国共40郡。北流是属于象郡管辖。

任嚣被委任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龙川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都极其重要,故赵佗被委任为龙川县令。赵佗到龙川(今龙川县佗城镇)上任后,采取“和辑百越”的民族政策,并上书秦始皇要求从中原迁居50万的居民至南越,加强汉越的民族融合。以后,各个朝代都不断有人迁入,北流的人口也逐渐多了起来。

赵佗(?—前137),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首个与北流历史有关系的人物。后来毛泽东曾经说过,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他是开发岭南的第一人。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由于他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接着就是刘邦和项羽的“楚汉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乱状态。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临死前把时任龙川县令的赵佗召来,向他阐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险可据的有利地形来建立国家,以抵抗中原各起义军队的侵犯;并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

不久,任嚣病亡,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传达了据险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义军队进犯,并借机杀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们,换上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前203年,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的疆土,北至南岭(今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带),西至夜郎(今广西,云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东至闽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广州市。

经过多年征战,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余军事势力。而此时的中原,已经兵乱多年,百姓生活劳顿困苦,所以刘邦决定不用军事剿灭的方式来对付南越国。前196年,汉高祖刘邦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在陆贾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给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使南越国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此后,南越国和汉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刘邦成功的通过和平的方式,使得赵佗归顺,没有成为汉朝南边的敌对势力。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后临朝,开始和赵佗交恶。她发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区禁止向南越国出售铁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赵佗觉得吕后可能会通过长沙国(汉朝的另一个藩属国,位于南越国北部,现湖南省境内)来吞并他,于是赵佗宣布脱离汉朝,自称“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打败长沙国的边境数县后撤回。

吕后随即派遣大将隆虑侯和周灶率军攻打赵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应南越一带炎热和潮湿的气候,纷纷得病,连南岭都没有越过。一年后,吕后死去,汉朝的军队停止了进攻。

这时的赵佗凭借着他的军队扬威于南越一带,并通过财物贿赂的方式,使得闽越、西瓯和骆越都纷纷归属南越,领地范围扩张至顶峰。赵佗也开始以皇帝的身份发号施令,与汉朝对立起来。 

前179年,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赵佗先人的墓地,设置守墓人每年按时祭祀,并给赵佗的堂兄弟们赏赐了官职和财物。接着汉文帝在丞相陈平的推荐下,任命汉高祖时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陆贾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 


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复汉朝。.jpg

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复汉朝


陆贾到了南越后,向赵佗晓以利害关系,赵佗被再次说服,决定去除帝号归复汉朝,仍称“南越王”。一直到汉景帝时代,赵佗都向汉朝称臣,每年在春秋两季派人到长安朝见汉朝皇帝,象诸侯王一样接受汉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仍然继续用着皇帝的名号。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去世,享年约100岁,葬于番禺(今广州)。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正史上并无赵佗与北流这个地方的史事可查,但在宋朝的一本《太平寰宇记》中说到一句“铜山,昔赵王赵佗,于此山铸铜。” 这个“铜山”就是今天北流市境内的“铜石岭”,距市区东面约10公里。旧《北流县志》说“铜石山,县东二十里,层峦耸秀,石皆紫色,南面整齐无边,亭亭如伞,又名朗伞石,大小二山,远望一大者,高数百丈,山顶宽平,上有灵池,四季不涸,有稻田十余亩,别饶风景,唐初建铜州,是以此山名之,洵县城下游之砥柱也。”这里所说的铜石山,就是现铜石岭。 

那时赵佗本人可能并未来过北流,因为“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晋书·良货志》)。广州附近无铜矿,赵佗便兴师动众,不惜跋涉,派出人员来到广西北流铜石岭开矿、冶炼、铸铜。那时铜石岭的铜矿资源丰富,奇货可居,为南越国的繁荣富强提供生产资料。赵佗在位67年,可以想像,南越国军队大量的兵器和大量的生活生产用铜,包括现在展示在广州南越王墓里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就是用铜石岭的铜矿来铸造的。铜石岭可以说是汉代南越国的铜矿生产基地。


北流铜石岭.jpg

北流铜石岭


铜鼓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铜鼓文化的发源地,它的产生发展,铜鼓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其社会功能,铜鼓的金属结构、声学原理、艺术特色等等,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是世界考古学、自然学、民族学以及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研究的热点。世界上已发现了2000多面铜鼓,人们通过出土地点和铜鼓结构把国内铜鼓划分为滇桂系统和粤桂系统等两大系统,并根据铜鼓的形制和纹饰的特点划分为七个类型:万家坝型铜鼓、石寨山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麻江型铜鼓、北流型铜鼓、灵山型铜鼓和西盟型铜鼓。从1980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当时全国收藏的北流型铜鼓有149面,其中广西收藏了70多面,而这70多面中,仅在北流就出土了40多面,尤其是在六靖镇平田村出土的直径165厘米、重300公斤的大铜鼓,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铜鼓,号称“铜鼓之王”。

为了破解北流型铜鼓铸造遗址之谜,1985年10月,由广西民族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广西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组成了《铜鼓矿料来源与铸造地点的研究》课题组,致力于专题研究。进行大量的野外考察,解决了铜鼓研究百年以来未解决的难题,填补了铜鼓研究的空白。

考古人员在铜石岭上发现了残存的很多古矿井,在矿井25米深处发现了梨木支架。铜石岭许多地方残存古代的炼炉,在250平方米的一处地方,就有14座炼炉。山坡上,炼炉密布,不少炉子相隔只有10多厘米,铜石岭还出土了相当数量的铜矿石、炼渣、铜锭、木炭和陶风管、陶瓷碎片、铜鼓残片。到处发现大量的铜渣堆积层。山脚圭江边2公里的范围内,遍地是积层极厚的炉渣。可以想像,在汉代俚人活动最鼎盛的时期,铜石岭上聚集了一些人,采矿的、冶炼的、铸铜鼓的,红红的炉火、沸腾的矿区,人们劳动着、快乐着、唱着、跳着,喝酒为乐、击铜为乐、铸铜鼓为乐,一派汉唐炼铜大跃进的热闹场景。正是汉唐时期的俚人铸铜的大跃进运动,创造了铜州(北流又叫铜州,铜州之名的由来,应该是与这里产铜有很大关系)经济大繁荣,创造了成为中华文明之星的北流型铜鼓文化。

1986年12月12日,新华社发布了一个轰动世界考古界的消息:当今世界上第一次找到铜鼓铸造遗址,发现北流型铜鼓铸造遗址——铜石岭。这个消息当时轰动了世界,吸引了欧洲、美洲、亚洲等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来铜石岭进行考察研究。铜石岭从此名闻天下。

到当代,北流有一位企业家龙海盛先生,成功开发了铜石岭景区,在景区内雕塑了南越国军队和赵佗形象,使得人们进一步了解古代首位与北流有关的名人赵佗。

当代诗人罗昭彬有诗《铜鼓精神万代传》赞曰: 

登临名胜兴无穷,

世内桃源缥缈中。

北望奇峰如宝剑,

南来曲水似游龙。

铜渣今日散诸岭,

炉火当年照大容。

拓境开疆青史载,

移民创业子孙崇。

葛洪求令功名淡,

马援南征正气浓。

赫赫铜州名鼎鼎,

鼓王余响绕天空。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