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党史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博览 > 正文
毛南族的识别和认定
2020-08-15 | 来源:《文史春秋》

毛南族的识别和认定

●谭鹏星


在广西环江境内,居住着一个神秘的少数民族——毛南族。20世纪中叶,毛南曾称“毛难”,1986年6月,应县政府及本族群众要求,经国务院批准,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

据1950年统计,广西环江操毛难语者总人口13816人,1953年为18400人。这1万多人口,是如何在1956年被认定为“毛难族”的呢?

在环江,毛南族人民世居的上南、中南、下南这“三南”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缺地少水,石山林立,割切强烈(坡度多为40至80度),山峒间长宽一般为300至1000米,形成片片峰林谷地和峰丛洼地。峰丛洼地间,散落着依山而建的村寨、倚崖而筑的单家独户或数户组成的小自然屯。

过去,除了下南、波川、仪凤及中南、堂八、玉环等几个行政村有水供引流灌溉、种植水稻以及希远村的龙远屯、景阳村的拉让等两屯有百余亩水田,其余各行政村绝大部分村屯都是在岩壁陡立、石漠化严重的峰丛洼地或崖畔开辟出几亩、几分、几厘耕地,甚至是只能种几株玉米、饭豆、高粱、辣椒的石头窝。崖壁、巨石、藤蔓、灌木、荆棘把能耕的地分隔成零星小块,增大了劳作的难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南族人主要聚居在环江的下南乡、中南乡、上南乡“三南”一带。因保持有自己的独特语言、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周围的壮族、汉族习惯称呼毛南族人聚居的地方为“江毛南”,称呼毛南族为“毛南人”。毛南族人自称其居住地为“大毛南”,其意是“毛南地方”,毛南族的自称分两种,单称为“欸南”,“欸”指人,“欸南”直译即“南人”,意即毛南地方的人;众称是“窘南”,“窘”即众多之意,“窘南”意指毛南地方的人们。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中,从各地上报来的“民族”有400多种,都要求成为各个单一的民族,引起各方的关注。根据马克思学说,“民族”具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以此为标准,结合我国的民族情况加以比较研究,识别各种族称的民族成分,为此,中央决定对各种族名进行民族识别工作。1952年秋,中南区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成联合调查组,由著名学者严家宦、张景宁主持,并调来学者刘耀荃、容观琼、刘介、冯琛以及民族干部共25人,前往环江县下南乡、中南乡、上南乡各村实地调查,了解毛南族人的基本情况。


毛南族的发祥地~广西环江下南乡南昌屯.jpg

毛南族的发祥地——广西环江下南乡南昌屯


调查组分组先后到上南、下南、波川、中南、堂八、玉环、下塘等村,进村入寨开展调查研究。他们每到一个村屯,都入户进行个别采访,实地考察毛南山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调查组每到一个村都要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

下塘村下塘屯谭公俊曾经接受采访并参加调查组召开的座谈会,1980年代,我们曾经采访过他。以下是谭公俊所忆述的当时情形:

我的家乡是在边远的毛南地区下塘村下塘屯。我是1921年出生的。住在大石山区的毛南人,一般都是为了逃难、逃避征兵或逃避祸事而到深山老林居住,生活都不富裕。全屯十几户,都是亲戚,每个房子结构基本上也都一样,都是“干栏”式。我们这里没有地主、富农,每家只有几亩地和几分田,边远的山林还属公有的。我们这里离集市比较远,到下南赶集有30里,到隔壁的河池县拨贡乡赶集也有30里。民国时期,我们都不懂我们是什么民族,只知道我们是“窘南”,附近的人是“窘欸”。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艰辛地活着。我们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不多。1949年11月,有人来到我们屯,说现在解放了,换朝代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时候我们才知道天下变了。

解放后,我们屯也成立了互助组,进行了土改。我们的土改是极平和的,划分成分时,都是中农、贫农,土地基本都按原来各家各户耕种。

记得1953年上半年的某一天中午,还没有吃午饭,就接到村里通知说下午要户主去开会。听说要开会,我很高兴,因为只有开会时我才懂得外面世界的真实情况。我家的户主就是我,因为我是孤儿,爷爷和奶奶我都未见过面,父母在我7岁那年双双病逝,我是我伯父抚养大的,十几岁后,我就独自生活了。

我赶快拨了几口午饭,就赶往会场地点。

到了会场,看见人很多,别人比我来得更早。在会场,有5个人是我不认识的,他们都很年轻,我听不懂他们的话。我在会场四周转了一圈,然后也找个地方坐下来。

到开会的时间了,我见我伯父站起来用毛南语说道:“今天叫大家来座谈,主要是上级派人到我们屯了解情况,下面就由区领导讲话。”当时我伯父是下塘村长。我伯父讲完话后我看见一个年纪约30岁的人站起来,用毛南语说:“我是你们隔壁村的,古周屯,我是从区里面来,今天带几个专家到你们这里,主要是想了解你们村的一些情况,比如生产、生活、经济、卫生、教育、‘隆款’、语言、生活习俗、节日等各个方面情况,具体了解什么,下面就由专家们提问,我当翻译。”到这时我才知道开会的内容。

接着专家们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提问,比如过去的人口、现在人口、老祖是在什么地方,还有一年收多少玉米、稻谷、高粱、黄豆、饭豆、猫豆、南瓜、药材和土特产等,同时还问我们家谱、族谱、风俗习惯、婚俗、丧葬、宗教、语言和我们的“隆款”社会组织,所问的问题涉及整个我们生产、生活、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大家都七嘴八舌地一一回答。专家们也通过区里来的老谭的翻译,个个都认真地做记录,对不清楚和不懂的地方,往往需要多次翻译、讨论、比划,他们才能弄明白。

座谈会开到下午6时,老谭跟专家商量后宣布:会议暂停,因为天色将晚,大家要回去弄晚饭吃,晚上座谈会继续进行,希望大家支持专家们的工作,继续来开会。

晚上的会议和白天一样,都是专家们提出问题,我们回答、说明和解释。座谈一直开到晚上11时才结束。可见专家们的工作态度是多么的认真!

后来我才知道,这次专家组到我们屯,是中南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到环江毛南族聚居的“三南”地区进行民族识别调查,他们不仅到我们下塘村,还到毛南地区的其他地方,如波川、六圩(今下南)、八圩(今上南)等地。他们召开各种调查会、座谈会,并分别深入上南、下南、中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作为一个毛南族人,我亲历了毛南族识别工作的开展情况和认定的过程及历史,这段历史,是共产党、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关怀、扶持的历史,是毛南族得以飞跃发展的历史。

谭公俊于1992年去世,他亲历的这段民族成分的识别和认定历史,将成为毛南族人民永远的记忆。

调查组对环江县毛南人的人口分布、社会状况、历史来源、神话传说、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及民族关系等进行实地调查,专家组综合在其他地方调查研究取得的第一手资料,经分析研究并征求意见和意愿,写成《环江毛难人情况调查》上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

1955年5月27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这一调查报告及中央民族学院师生的调查材料,整理成《广西毛难人基本情况》。


1986年“毛南族”名称最终得到确定.jpg

1986年6月,“毛南族”族称最终得到确定


据此,1955年8月18日,广西省人民委员会上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同意并于1956年7月20日报国务院备案。按毛难人意愿,确认毛难人为单一民族,族名“毛难族”。此前,1956年2月11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函告广西省人民委员会,省人民委员会于1956年3月9日函告桂西壮族自治州、宜山专署、环江县人民委员会,同意毛难人为单一民族。毛难族人民的愿望得以实现,成为我国多民族家庭的一个成员。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原来隐讳自己民族成分的民众,纷纷要求恢复原来的民族成分。中共环江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这一要求,根据有关政策,尊重历史,较好地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数人正确表达自己民族成分的愿望得以实现。1980年至1986年,全县各民族按政策的有关规定,更改和恢复民族成分的共有3万多人,有的从汉族更改、恢复到壮族或毛难族,有的从壮族更改或恢复到毛难族、苗族、瑶族、仫佬族。经过更改和恢复后,到1986年,环江全县境内的毛难族人口从1982年的31363人增加到57363人。

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毛难族”改为“毛南族”,“毛南族”名称最终得到确定。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