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政协党组召开第三十三次会议 孙大伟主持并讲话
- 彭健铭在自治区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第三组学习座谈会上提出 聚焦“三农”工作履职尽责
- 彭健铭在桂林市调研时提出 以科技赋能现代设施农业发展
- 自治区政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小组第十组举行2024年第四次学习座谈会
- 黄俊华率调研组赴河池市调研
- 彭健铭率九三学社界别政协委员赴梧州市开展调研
陆俊菊
上思过山瑶大多居住在广西十万大山腹地的南屏瑶族乡和叫安镇的那荡村、提高村、那午村一带,有5000多人口。上思瑶族的婚礼习俗有强烈的仪式感,仪式繁琐热烈、丰富多彩,主要有“探亲、定亲、迎亲、拜堂”等一整套仪式,每个环节都以形式迥异的歌舞进行,其中尤以婚礼当天的“拦路关”“拦门关”“鸳鸯仪式”“上茶仪式”“拜堂仪式”最具特色。2018年12月,上思瑶族婚礼习俗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988年深秋和2020年初春,笔者慕名参加两场传统的上思瑶族婚礼,感慨万千,32年间,瑶族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坚守和传承,瑶族的传统婚礼习俗,仍旧是独特、神秘甚至是浪漫的存在。
一
1988年深秋的一天,在上思县文联工作的我,陪同广西摄影家协会的多名摄影家到叫安乡那荡村的一户过山瑶人家拍摄婚礼习俗。天还没亮,我们从上思县城乘吉普车沿四级砂石路到26公里外的那荡村边,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向屋后的密林深处走去。
带路的村干部也是瑶族人,他边走边向我们介绍,旧时,过山瑶主要实行族内婚,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新中国成立后,瑶族婚姻习俗慢慢向汉族婚姻形式演变,特别是近年来,男女双方确定关系领取结婚证后,就可选吉日举办婚礼仪式。不对外通婚的习俗也发生了变化,逐步地开始对外通婚。一路走,一路松涛阵阵,走了近一个小时路程,我们来到坐落于半山腰的瑶寨。瑶寨里大多数是茅草屋,几间泥砖瓦屋散落其间。瑶寨洋溢着节日的气氛,男女老少穿着瑶族服饰,三三两两地走向新娘家。
征得新娘家人的同意,我们走进新娘的闺房。闺房里除了待嫁的新娘,还有鸳姑(伴娘)、鸳姑的助手堂婆(老伴娘)。堂婆正在为穿戴一新的新娘梳妆打扮。瑶族新娘着装和梳头充满了仪式感,仅梳头戴头饰就要两个多小时。我们到达时,堂婆和鸳姑已帮新娘梳妆打扮完毕,身穿瑶族传统服饰的新娘含羞带笑,由堂婆帮其在头上盖上红色的绣花巾,在腰间系上12条绣花巾,表示月月平安,年年幸福。摄影师们一阵“咔嚓”,“咔嚓”,猛按相机快门,闪光灯闪亮茅屋。
不久,屋外爆竹声和山歌声响起,有人喊:“新郎到了!”摄影师们迅速出到门外。司仪出门到山坡下的村口迎接新郎一行。司仪是男方新郎问亲时在新娘村里选定的人选,男方前来问亲、定亲、迎亲都是先到司仪家歇息,并由司仪为男方提供便利及传递信息,带路前去女方家。
只见司仪把新郎一行领上山坡,与新郎同来的是岳丈和差人。岳丈是男方家前来陪伴迎亲的长辈;差人是岳丈的助手,负责帮岳丈对歌,发拦路红包、送聘礼,主持鸳鸯仪式等;同行的还有差郎,等同于新郎的伴郎和挑郎。司仪带着迎亲队伍来到半山腰的瑶寨边,只见一群瑶族女子一字排开,拿着一根红绳拦在路口,这是迎亲队伍遇到的第一关:拦路关。
拦路的女子齐声唱起传统的拦路歌:“你来自何方,为的是哪般,谁人托你岳丈,到哪个姑娘家……”差人一边唱山歌对答,一边给新郎挡“羞”绣巾,给围观人群发喜糖,并给拦路人发红包。几番山歌对唱,拦路女子给新郎队伍放行,司仪带领新郎一行到自己家,清点新郎带来的彩礼。彩礼有1只母鸡、1对“回路鸡”、4斤猪肉、4斤米酒、2斤大米。一切准备就绪,司仪带路出发去新娘家迎亲。
走到新娘家,一群瑶族女子拦在门口,这是拦门关。拦门的女子唱起拦门歌:“郎似窜巷的猪儿,妹像拦路的虎狼。虎狼拦着猪儿路,看你猪儿往哪走……”司仪给围观人群发喜糖,差人和拦门人对歌、发“税钱”,娘家人这才撤“关”。
二
新娘出门迎接新郎,但不是迎面相接,而是背朝新郎站立着等新郎进屋。
在新娘家客厅,要举行鸳鸯仪式和上茶仪式。鸳鸯仪式由男方差人主持,由鸳鸯台和12只碗组成,12只碗代表12个月,月月平安,年年五谷丰登。鸳鸯台边的座位有讲究,东边是新娘、鸳姑、鸳姑助手,西边是新郎与岳丈、差郎(伴郎),南边是主持人、差人。男女双方坐定后,差人分别从男女两边抽出一根筷子,合成一双,意思是从今以后,新娘新郎合成一对,一年四季至百年,都恩恩爱爱,永结同心。整个过程在“合婚歌”中进行。鸳鸯仪式完毕后,新娘回到闺房等候,新郎则留在客厅。
上茶仪式气氛热烈而浪漫,在双方歌手嘹亮的歌声和舞蹈的伴随下举行。迎亲队伍中,岳丈脖子上系着的绣花巾用处很大,所有的彩礼都要用这条绣花巾包好后交给女方家。伴随着女方歌手的“上茶歌”,男方差人接过岳丈的茶包,用绣花巾包住茶包放进小竹箩里,跪着用双手捧起小竹箩交给女方差人(相请),相请接过茶包给女方列祖列宗上茶,然后退还给男方六包茶包,意思是六合同春,四季平安。
岳丈把礼金和礼单一并交给差人,由差人交给相请清点并宣读。女方相请把礼钱和清单交给女方父亲。这时要唱起合婚歌。合婚歌是对歌形式,一唱一答,女方先唱,男方答,唱完一段面向对方鞠躬谢揖。歌词大意如下。问:“郎自何方来,到鸳鸯台前为哪般?”答:“不必说明君也知,此番前来接新娘。”问:“娶新娘者何姓名甚,新娘亲友可合意?”答:“郎君与新娘由来天配定,若道郎君名与姓,新娘众亲皆拥护……”伴随着歌声,双方用舞蹈形式向对方做自我介绍,舞蹈的动作非常特别,双方相向扭动身体,甩毛巾,然后相互用力拥抱。身体扭动幅度大,表示很热情。甩毛巾是礼节,毛巾往上推为请上坐,往下推为谦让下坐。双方互相谦让着,毛巾也就不停地甩着。待大家都坐下后,送亲宴席开始,新郎与伴郎、挑郎等同一桌,新娘与鸳姑等一桌,其余的人自由组合,坐满10人一桌就上酒菜。
宴席完毕后,女方家人把陪嫁品挑出家门口,司仪点燃鞭炮,意思是新娘出嫁了。新郎和伴郎出门,新娘由哥哥背着跟在新郎后面直到村口。全村男女老少,穿着民族盛装,唱着“送亲歌”把新娘送到村口。歌词大意是:送了新郎新娘出家门,一路上要相护相爱加小心。不管路途多遥远,行船走路千般顺。目送远去双鸳鸯,祝你俩儿孙满堂万年荣。
新郎家在10多公里外的密林深处,山高路远,不通公路,要步行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由于路程原因,我并未跟随迎亲队伍出发,没有前往参加在男方家的拜堂仪式,甚为遗憾。
三
20世纪90年代初,我调来东兴工作。2020年1月6日,我到上思县南屏瑶族乡江波村六细屯参加邓富彬、赵美娟的婚礼,终于记录到上思过山瑶婚礼的拜堂仪式。
新娘赵美娟是崇左市扶绥县柳桥镇人,也是瑶族。崇左有通到十万山深处的公路,新娘不用徒步翻山越岭,乘车经高速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3个多小时就到离新郎家不远的村屯路口一处有溪水的地方。过山瑶总是在崇山峻岭有水的地方居住,新娘把这处有溪水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娘家,等候新郎迎亲队伍的到来。婚礼按当地瑶族的传统婚礼习俗举行,但迎亲环节简化了一些仪式。
不一会,迎亲队伍来到,经过拦路关、给红包、发喜糖等环节,新娘的哥哥背起新娘走到新郎家方向的路口。新郎和伴郎在前面引路,接新娘回家。整个迎亲仪式均在合婚歌和送亲歌中进行。步行没多久就到了六细屯。六细屯大多数人家盖起二三层楼高的房子,脱贫后的新郎家也盖好了一层的红砖房。
新郎家里燃放鞭炮欢迎,新郎领着新娘走向新房,进门时要跨过事先准备好的横放于堂前的三根竹条,新郎新娘跨过三根竹条后,道公(民间从事法事的人员)便砍断竹条,表示已为新郎、新娘消去百灾,接来百福。
新郎新娘进到客厅,举行拜堂仪式。拜堂仪式由差人主持,差人为男方列祖列宗点上蜡烛,领着新郎新娘唱着拜堂歌,拜天地和列祖列宗。拜堂歌的大意是:银烛红尘照天地,喜得女貌配郎才;日日恩爱偕白头,年年平安享幸福;儿孙女孙源不断,功成名就扬四海。道公宣告拜堂完毕后,送亲的堂婆、鸳姑簇拥着新娘、新郎入洞房。传统婚礼习俗进行完毕。
这样隆重而热烈多彩的婚礼,是男女双方美好而长久的记忆。当日的六细屯人声鼎沸,全村男女老少穿着瑶族节日盛装,络绎不绝地前来参加婚宴,全村人其乐融融,一派祥和。
独具民族特色的上思县过山瑶婚礼,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一直在传承、传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