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覃世强 罗科益
抗战时期重要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是一条由千千万万个鲜活的生命用血肉铺筑的、挽救国家危亡的中国对外交通线,在抗战中承当起运输抗战物资的重任。有一位来自广西的建筑专家,用他的智慧和热血为中印公路的建筑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全民族抗战中书写了属于他的辉煌的人生轨迹。他就是“郁江才子”、国民政府铁道部平绥铁路技正、修筑中印公路保山至密支那国外段工程的总工程师、国民政府颁发的“抗日勋章”获得者黎杰材。
一
黎杰材(1897—1970),汉族,字明旭,出生在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木格镇云垌村一个殷实家庭里。父亲黎赓韶,字紫云,育有五男二女,黎杰材家中排行老大,族中排行老三。
1913年,黎杰材就读于刚开办的贵县县立中学(今贵港市高级中学),他学习刻苦用功,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数一数二。1916年,黎杰材从贵县中学毕业后,到广州岭南学校(岭南大学的前身)读书;1919年,考上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在国立交通大学,黎杰材品学兼优,爱好体育运动,曾是校级运动队队员,1922年拍摄的校运动队队员集体照至今还陈列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里。1923年,从国立交通大学毕业后,黎杰材考取了庚子款公费赴美国麻省康奈尔大学留学,在康奈尔大学留学期间,结识了对其一生影响极大的同学——后来的美国空军中将、抗战时期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队长)克莱尔·李·陈纳德。
黎杰材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土木工程,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是广西贵县有史以来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读书人。从康奈尔大学毕业后,黎杰材在美国一家桥梁公司研习,1928年春回到祖国。回国后,黎杰材历任广州市工务局技士、广西省建设厅技正(民国公务员专用的技术职称,相当于总工程师)、南宁市市政工程处处长、国民政府铁道部平绥铁路技正、京沪沪杭甬铁路局副工程师、杭曹工程处正工程师兼段长、上海国立劳动大学教授、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
抗日战争爆发后,黎杰材负责京沪沪杭甬铁路局杭曹段曹娥江大桥工程,尔后又转战后方,担任湘桂铁路工程局第四总段总段长兼邕江大桥工程处主任、滇缅铁路工程局总段长、桥梁设计处正工程师等职。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后方急需修建一批机场以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黎杰材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的命令,赶筑了云南呈贡、广西平南丹竹、四川绵阳塘汛和简阳平泉等机场,这些机场成为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抗击侵华日军,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神剑出鞘之地”。
二
黎杰材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修筑中印公路保(山)密(支那)段所创造的辉煌业绩。
抗日战争中,日本法西斯为迫使中国投降,封锁了我国的粤汉铁路、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战略交通线。1942年初,为保卫滇缅公路,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收复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仁安羌战役后,日军集结重兵大肆反攻,英缅军无力再战,全线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随即全军陷入日军包围,在远征军东线防御被日军全面突破后,4月底5月初,腊戌、曼德勒、密支那先后失守。失利后的远征军大部分经历悲壮的野人山行军后,退回云南,有一部分撤至印度雷多(后来组建为中国驻印军)。
1942年5月,日军从缅甸攻入中国滇西,怒江以西的腾冲、龙陵等地失陷。
滇缅公路中断后,所有的水路、陆路都被日军彻底切断,中国抗战进入最为艰难的时期。陈纳德提出“驼峰航线”计划。为了打破中国被封锁的局面,史迪威提出从印度雷多修筑公路至缅甸密支那,并接通滇缅公路。1943年10月,为重新控制滇缅公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发起对缅北、滇西日军的反攻。
1943年10月14日,中国驻印军攻取新平洋,进入缅北。1944年初,攻占坚布山隘,逼迫日军残部向孟拱河谷撤退,经过数月的苦战,于8月4日占领密支那。中、美两国工程兵及印、中等国民工,也随之从印度雷多将中印公路向密支那推进。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1944年5月下旬越过高黎贡山,进至瓦甸、江苴以东,6月至9月进攻并占领松山,9月14日攻克腾冲,11月6日攻克龙陵。
军事反攻节节胜利,抢筑云南保山至缅甸密支那的公路,打通印度雷多至云南昆明的公路段成为当务之急。当时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第九工程处副处长、军事委员会工程委员会第二十五工程处处长黎杰材,在陈纳德的推荐下临危受命,出任交通部公路总局保密公路第二工程处处长兼总工程师,负责中印公路保山至密支那国外段公路的修筑,这段路从中缅边境三十七号、三十六号国界桩至密支那的国外段工程非常艰巨,那是一片蛮荒之地,人烟稀少,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粮食及工程所需物资的运输相当困难,筑路民工在当地难以征募,只能从国内征募,数万民工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奔赴境外筑路第一线。这当中就有黎杰材的亲侄子黎宜平和家乡木格云垌的各姓乡亲30多人。
三
1944年8月底,黎杰材乘坐的飞机从昆明机场腾空而起,和他一同前往的还有第二工程处的测绘人员,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航程,飞机降落在密支那机场,机场上各种肤色的盟友在忙碌地清理战后的机场和装运追击敌人的枪炮。傍晚,饥肠辘辘的他们本想在密支那这个想象中的人间“仙境”找个西餐厅饱餐一顿,但到处的断瓦残垣让他们的希望成为泡影。搭建在废墟上的千百个帐幕里住着中国驻印军,当听到有人叫他们“老乡”,他们顿时感觉到与祖国同胞在异国相逢的欢慰。
中国驻印军士兵从军部拿来几箱美军饼干,黎杰材和同事们一边嚼着饼干,一边听驻印军战士讲述20多天前如何乘着降落伞下来、如何打败敌人的故事。这一晚,他们就住在中国驻印军的营地里,半夜被蚊虫咬醒,加上空气中夹杂着难闻的尸臭味,他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意识到“前面需要打通的是一条艰苦的路”。第二天天刚亮,美军就派车把他们送到伊洛瓦底江码头,他们和中国驻印军同船过江,军队运的是弹药,渡江追击向八莫溃退的日军。黎杰材和同事们把带来的米搬到船上,渡过伊洛瓦底江,到了宛貌,找到第一、第二批来的工程测量人员,这些人都快断粮了。这时日军离他们也不过30公里远,这一带还常有日军的散兵出没,为防不测,中国驻印军军部给了他们12支枪。
黎杰材联络和组织好各批次到达缅北的测量人员后,把测量人员分成两组,迅速开展工作,并限时完成任务。保密公路国外段的测量任务异常艰巨,时间紧工作量大,他们没日没夜地赶进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他们不畏高山上的冰霜,不怕莽林中的瘴气,不惧蚂蝗和猛兽的侵袭,时刻用心测量着前进的路。缅北的天气日间虽热,夜间却非常寒冷,夜深人静时,在潮湿冰冷的被窝里,黎杰材和同事想起了家,想起了祖国,听到了祖国的呼唤!他们决心尽快打通这条抗战的生命线,把侵华日军赶出中国。黎杰材经常说,家与国,国在他们心中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四
在铁夷山下,他们施测遇到了困难,如果沿着驮马路的方向直通2000尺(约670米)高的铁夷山和玛瑙山两个山顶,距离虽短,但坡度太大,铁夷山石方又多,而且受山势的限制,难作“之”字形盘绕而上,几经踏勘和研究,决定向右沿着梅樟山腰迂回,但必须先克服梅樟山密林的障碍。在这遮天蔽日的异国原始森林中,弄清方向十分困难,站在最高点或任意位置,密密麻麻的林木总让人分不清方向,难以判断前方地势的变化。黎杰材派人不断地在山脊上来回观测,终于弄清山势的来龙去脉,从而确定了道路延伸的方向。他们砍掉纵横交错的树枝和乱藤密竹,美国的开山机大展拳脚,“英国人费了八年工夫,还不能成功”的路,在他们的脚下很快就走通了。
圣诞节前,开山机越过了楼兰,各测量队的工作已相继完成,国内徒步西来的数万民工也渐次到位。1944年12月22日,中印公路保密路段的国外段正式动工。137公里的工地上,人声、机声、爆破声,还有空运大米、副食品与料具的飞机轰鸣声,彻底震醒了缅北沉睡万年的崇山峻岭。
1945年元旦刚过不久,工程处把开路机械和精干人员,集中到新寨以东两公里的石崖峭壁路段施工。1月17日,石崖塌方,事故造成美军技术员伯特滴霖身亡,两名美军重伤,数名民工和美军轻伤,为纪念殉职美方人员,黎杰材将此地取名滴霖崖。1月19日凌晨5点,随着滴霖崖的最后一声炮响,顽石被炸开了,保密公路国外段全线贯通,第一批满载军用物资的车队,于1月20日晨光熹微之时顺利通过“滴霖崖”,向祖国飞奔而去!
1945年1月22日,大批美国援华车队从印度雷多经中印滇缅公路开进昆明,从此结束了日军长期封锁的局面。中印公路保密路段全线贯通的喜讯,从祖国的大西南迅速传遍中华大地,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也深受鼓舞。
黎杰材获得国民政府授予的“抗日勋章”,嘉奖他在民族危难关头临危受命,排除万难,圆满完成筑路任务,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
最让黎杰材自豪的是,当时我国尚无派遣工程技术人员出国修路的先例,他们作为我国工程技术人员首次走出国门,自主地承担起打通关乎“国运”生命线的重要任务,这对我国工程界来说,无疑是开了一个“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已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再也无须俯仰由人。
五
1944年11月25日,中国驻印军攻占缅甸八莫日军据点后,挥师东进,1945年1月25日又攻占南坎日军据点。1945年1月24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云南边陲重镇畹町,1月27日在芒友与中国驻印军会师,尔后迅速围歼日军在芒友的守军,拿下芒友后,中印公路(南线)全线贯通。至此,被日军切断2年8个月的国际交通线,于1945年1月28日重新开放(一说是1月25日正式通车)。
1945年2月初,蒋介石在昆明举行的中印公路通车典礼上,宣布把中印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之后,中国驻印军继续向南攻击,1945年3月8日攻克缅甸重镇腊戌,完成全部反攻任务,奉调回国。1945年10月,雷多的全部军用物资运完,日本也已无条件投降,这条花费两年时间在高山莽林中修筑的中印公路,虽然只使用半年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却昭示着一个民族由此摆脱了一个危机,迎来了新的曙光。
1945年3月,在黎杰材的倡导和组织下,保密公路第二工程处成立《保密公路国外段工程生活纪实》编辑委员会,把建设者从公路的勘测开始,到正式施工,到打通毛路,一直到5月雨季开始工程以及进入最后阶段的整个奋斗历程,“字字真实地写出来,贡献给海内贤达”。书稿由黎杰材和保密公路国外段的建设者,在断断续续的两个多月的工余时间里写成内有上百篇真实感人、真实和珍贵的保密公路国外段抢筑工程的生活纪实文章。这本由《保密公路国外段工程生活纪实》编辑委员会编辑、黎杰材写序并写了纪实文章的《保密公路国外段工程生活纪实》,由广州光复路79号山印所印刷,保密公路第二工程处出版。同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将之整理并出版发行。
为了让世人不忘这段全民族抗战的历史,2018年9月,腾冲远征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史迪威公路北线 ——抗战时期腾密公路国外段抢筑工程生活纪实》为题,从194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原件中选录了57篇纪实文章和28首诗词,分批刊发。
重温这段筑路历史,能更好地领略当年筑路者的风采,让数万保密公路国外段的建设者和整个中印滇缅公路的数十万建设者,用汗水、鲜血乃至生命书写的全民族抗战的动人故事长留人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历史的风云骤变,黎杰材的人生迎来了曲折的历程。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两岸的对峙,骨肉的分离,让他从此郁郁一生。大海两头连着的亲情他至死不忘,阳明山上的坟茔永远向着故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