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内幕秘闻
当前位置:首页 > 内幕秘闻 > 正文
科学家余金樑的传奇人生
2019-11-15 | 来源:文史春秋

        1975年,美籍华人、核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贡献的“核物理女王”吴健雄,成为美国物理学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同年她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的国家科学勋章。她在1975年3月要举行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便发函邀请中国派一个代表团参加。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决定派一个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参加,组团人员有北京、上海、福建、山东等省市的代表。

        上海市原拟派两名代表,共提出5名人选,经过筛选后只通过了余金樑一人。于是,以王守武(著名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卢嘉锡(物理化学家、1981年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为正副团长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与北京大学黄昆教授等著名科学家一起前往美国进行考察、访问。

        在此次出国科学家代表团中,作为上海市唯一代表的晶体材料和激光专家余金樑,是一名广西博白人,其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艰难曲折的求学道路

        余金樑于1928年10月14日出生于广西博白县菱角乡平山村。该村西以南流江为岸,东以马子嶂为屏,小坑大圳相连,水库碧波荡漾,花影山溪,泉水抚琴,门塘游鱼踊跃,林阴幽径,风光似画。

        余金樑的祖辈皆以种田务农为生。其父亲余瑞英、母亲黄氏,父母望子成龙,故给长子、二子分别命名为余金栋、余金樑,期望他们日后成材而成为国家的栋樑。但是,长子余金栋仅读了一年半的书,便因缺钱而辍学了,只好在家里务农,参加劳动,服侍父母和攒钱供弟弟读书。

        余金樑小时候便在家看牛掌牧,上山打柴。余金樑读书较晚,9岁才在村中私塾老先生教育下,读了3年半《三字经》,之后又在家中放牛。14岁时,村里建了小学,他才在学校里读书,然后便与同村的几个同学一起去菱角乡中心小学报考高小班。被录取后读了一年半书,再去报考沙河初中,以第6名成绩被录取,读了3年初中。

        余金樑读书领悟能力强,头脑灵活,记忆力强,成绩优秀。其时,沙河初中第一任校长为黄宗奉,第二任校长是朱光福,学校评出3个特别优秀生,每个特优生奖励30公斤大米,余金樑是3个特优生之中的一员。从初中二年级起,余金樑便主编学校墙报,经常写文章,故文章写得又快又好。其时,教代数的李建超老师是东平塘龙人,他从广西大学带回了许多资料,叫余金樑帮助抄写。初中毕业时,余金樑总分数成绩名列全校第二名。李建超后任广西大学副校长、教授,对其得意弟子余金樑念念不忘。

        沙河初中毕业后,余金樑考上博白县中学。别人对其父亲说:“你家这么穷!不要送子去读书了。”其父母深知没有文化之苦,因此无论如何困难,都要坚持送孩子去读书。为了攒够学费,其母亲每晚都在微弱的灯光下纺纱织布到深夜。其父亲除了租田地耕种之外,还把妻子所织的布匹拿到周边墟市上去卖。肚饿了,便拿随身所带的红薯、芋头充饥,从没到饭店和汤粉铺吃过一餐。家里母鸡下的蛋也舍不得吃,而是拿去墟市卖,给孩子攒钱交学费,家里常年吃稀粥度日。余金樑特别珍稀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高中发奋读书,品学兼优,在博中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7月,余金樑高中毕业,参加了全国高考,获广西大学化工系录取。当时,广西大学校址设在桂林将军桥畔,因路途遥远,余金樑没有路费到学校去报到,只好放弃读大学的大好机会,回到老家去当了一名老师。

差点失之交臂的大学

        余金樑回到老家,先在村办小学当老师,后来又转入乡办中心校任教导主任。

        有一天,博白中学校长高福桂到菱角乡办事,正巧遇见了余金樑。高校长问:“你去年考取了广西大学,为什么不去读书?”余金樑说:“我没有钱上大学。”老校长说:“你现在当老师有路费了,再去考一次,争取上大学读书!”高校长的建议又重新点燃了余金樑上大学读书的强烈愿望,于是余金樑在1951年再次参加高考,这次竟然收到了两份大学录取通知书。

        第一份是广州南方大学录取通知书,它先发榜。这是一间培养国家干部的大学,余金樑到广州南方大学报到之后,广西大学化工系又发榜通知录取余金樑。对后发榜的广西大学,余金樑本已无缘,但广西大学是一个培养专业科技人才的大学,当时国家正急需培养专业科技人才,故南方大学校方同意帮助余金樑转校。在余金樑转到桂林在广西大学化工系读了一年之后,国家高教部进行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化工系于1952年并入在广州中山大学原址上新成立的华南工学院(今改名为华南理工大学),余金樑又随之转到广州学习。

        1954年,高等院学校开始设置专业,此时读大学三年级的余金樑在化工系中选择了硅酸盐专业。


留学苏联获博士学位

        1956年,国家教委有计划地要从在校就读的大学生中选择一批优秀生出国留学深造,华南工学院接到通知,要选派两名学生到前苏联留学读研究生。当时学院挑选了15名学生去政审,有9人获得通过,这9名学生在体格检查中仅有3人合格,尔后由中南区武汉大学进行考试,结果考取了2名,余金樑幸运地考取了。余金樑之所以获选,主要原因除了功课成绩优良外,还是班里83位同学中唯一的优秀团员。1955年5月,他被共青团推荐,党组织吸收,很快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学院的领导觉得留学名额来之不易,希望本院学生能尽力考取,因此派了一名副教授和一名一年级的女学生一同辅导余金樑。为什么是由一年级的女学生辅导?因为武汉大学考试的内容包括数、理、化及专业较多,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的课程都要考。余金樑对三、四年级的课程还有深刻印象,而对一、二年级的课程,特别是一年级的课程,已经淡忘了。而那位女学生学习很优异,哪些是重点、哪些知识点应该掌握,她最清楚。

        余金樑在华南工学院学习了一年俄语,又于1955年9月到北京学习俄语。出国留学前,领导找其谈话,问其家庭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余金樑说:“我有一个堂弟余金权正在读书,等我工作寄钱回给他交学费。我出去留学后,没钱供给他,有点实际困难。”领导后来即给余金权的父亲余瑞玖寄去了100元钱,供金余权继续读书。后来余金权考上了大学,并任博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余金樑于1956年9月到圣彼得堡前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当研究生,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经过4年努力,1960年8月,余金樑以《某几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铝石粘土组成、性质和加热行为的研究》科研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该学位论文被莫斯科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收藏。


齐头并进的另一半

        获得博士学位后,余金樑于1960年11月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61年与大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刘云书结婚。

        余金樑的妻子刘云书是湖南省常德市人。其祖父刘谦楷原籍江西吉安,生于1882年,1900年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1913年东渡日本求学,是中国首批与日本交流的公费留学生。回国后在湖南常德从事新学制教育事业,是有较高威望的教育家和书法家,曾为“商务书馆”书写过馆名。刘谦楷生有一子刘鸣皋,一女刘菊瑯。刘鸣皋即刘云书之父,生有一子二女,大女4岁夭折,幼女即是刘云书。

        刘云书生于1933年2月15日。1938年日军侵华后,全家被迫逃难到常德前河乡农村。几次失学,在家中由姑母和母亲督促自学文化和书法,后来寄住在大舅许美才任教的前河乡放养坪小学,随后考进七里桥的模范高小住读,于1945年7月高小毕业。同年侵华日军投降,全家搬回城住,考进了后河乡有名的雋新中学,住读一学期后,其时年36岁的父亲刘鸣皋不幸溺水身亡,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刘云书不能再在学校住读,只能转学到城里的白云中学,读了一个学期后,再转入学费较低的市立女子中学读书,至1948年初中毕业。

        刘云书初中毕业后,考进常德市的重点高中——湖南省立第四中学(今为常德市第一中学)。初中的老师以其为母校争光而感到自豪,主动为其筹集学费,资助了一个学期,使其能顺利升学。第二个学期,班主任认为刘云书的学习成绩很好,不应中断学业,于是便个人资助了一个学期的学费。第三个学期眼看不能继续求学,一位决定参加革命工作的同班同学把自己的学费捐给了刘云书。幸好在第四个学期起,人民政府实施助学金制度,家境困难的刘云书依靠国家资助终于走出了困境,读完了中学。

        刘云书1951年7月高中毕业,同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考上了湖南大学化工系,享受最高一级助学金待遇。1952年全国高等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化工系并入广州华南工学院,刘云书与余金樑成为同班同学。1954年高校开始设置专业,刘云书也选择了硅酸盐专业,与余金樑所选择的专业相同,由于志同道合,二人互有好感而恋爱。

        学习专业课一年之后,刘云书于1955年毕业被分配到四川成都由苏联援建的西南无线电器件厂,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电子陶管材料的研究和原材料国产化的试制工作。1959年苏联专家提前撤离回国,原材料国产化和新产品试制工作,全部由本厂员工自行完成。刘云书因工作成绩显著,于1960年被晋升为工程师。1961年,刘云书与余金樑结婚。1962年底,为了照顾夫妻分居,刘云书调到上海无线电一厂技术科陶瓷室工作。

        有一天,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到上海无线电一厂考察工作,为科技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刘云书的母亲及姑母由此得以一同迁到上海市,为余金樑夫妇照顾家庭及孩子,使夫妇俩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到科技工作中去。

        刘云书1965年被任命为上海无线电一厂陶瓷室副主任,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4年1月至1977年5月参加援建罗马尼亚阿尔杰斯电子元件厂任务。1979年3月被任命为上海无线电一厂陶瓷室主任兼厂党委委员。1982年4月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开始筹建上海无线电一厂电子元件研究所。1985年研究所建成后,刘云书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兼研究所所长。

        刘云书曾撰写了一本约30万字的《电子陶瓷原材料》讲义,与他人合编了一本《压电陶瓷应用》,并有20多篇论文刊登在国内外的刊物上,有3篇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表。曾任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副主任委员和第六届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无机介质材料与器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硅酸盐学会理事多届和常务理事。曾于1985、1988和1991年3次赴日本考察和参加学术交流。1994年应台湾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邀请赴台湾高雄进行考察讲学。其科研成果曾获原电子工业部科研成果奖、原国家经委银质奖、上海市科研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1989年6月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10月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卓越的科研成果

        几十年来,余金樑在科研的道路上刻苦钻研,孜孜不倦,不断奋进,攀登了一座座高峰,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

        1960年余金樑留学回国后,为了适应尖端科技发展的需要,从1964年开始,他便对高能激光红宝石晶体进行了研究,主攻项目是激光红宝石长杆晶的研究。该项研究的负责人是著名科学家张绶庆,余金樑是红宝石生长工艺的主要执行人。他们研制的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荣获重大科技成果奖。此项研究主要对晶体的生成工艺方法进行了仔细分析、研究、讨论和充分的试验,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为激光红宝石大晶体的大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同类的研究和生产扩展了思路。

        继而,余金樑主持铌酸钡钠单晶体的生长及倍频器件和应用的研究,经过多年努力,在半导体退火、医药、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效果。为提高铌酸钡钠晶体倍频元件的效率,余金樑等人对原料进行了进一步的精加工处理,使激光器的连频倍频输出功率大大高于国外文献报导数值水平。于1981年7月经中国科学院鉴定,确定此项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该项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于1984年向罗马尼亚进行了国际交流。余金樑被中国科学院外事局选为中国科技协作组的5人成员,出国到罗马尼亚物理中心进行研究与考察,出色地完成了中罗科技合作协定的任务。

        1987年,余金樑任项目主持人的研究项目压电用钽酸锂单晶体生长的研究,又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为第一位。该项研究是为我国彩电声表面波滤波器国产化而进行的,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用该成果研制的“钽酸锂基片制作的声表面波电视中频滤波器”,其基本电性能接近日本东芝F1029Y水平,对彩电国产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7年后,中国科学院委任余金樑担当国家“七五”重点科研项目第27项《青海盐湖提钾和综合利用》的第四项小课题,要求对提钾后的水氯镁石副产品进行综合利用,提出新型镁水泥的开发。该副产品的年产值可达亿元,比氯化钾的产值还要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镁水泥物理化学基础及特性的研究攻关项目小组由国内6个单位组成。参加此项研究的有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青海盐湖所、北京地质所、同济大学、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6个单位,余金樑为总负责人。历尽艰辛,经过3年努力,研究小组提前一年完成了攻关所提出的各项要求,特别是在提高镁水泥的耐水性、强度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高。整个课题于1989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鉴定,鉴定认为:该成果从系统性、全面性和深入性及科学性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1991年获建材部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余金樑除了潜心进行科研活动外,还撰写了30多篇科技论文,先后在《新型无机材料》《无机材料研究》《物理学报》《自然杂志》《人工晶体》《激光与红外》《上海硅酸盐》等刊物上发表,给科技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科技资料。并与张绶庆等科学家合著有科技书籍《人造宝石》,该书于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其个人业绩先后被英国出版的《世界知识·国际名人录》,卢锡嘉主编的《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以及《世界名人录》《当代科学家》《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等书收录。

        2018年10月14日,是余金樑90岁大寿的日子,他在祝寿会上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九旬不容易。酸甜苦辣皆尝过,朋友相聚快乐时。”至今他已91岁高龄,依然童颜鹤发,精神矍铄。余金樑早年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技术职称为研究员,任上海市红外学会理事。余金樑、刘云书夫妇俩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崇文重教,刻苦读书,发奋图强为国多作贡献的事迹,对其故乡客家人影响巨大。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