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峥嵘岁月铸忠诚
——冀鲁边区人民抗日斗争故事
在日军入侵、全民抗战的伟大斗争中,在艰苦卓绝、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里,冀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救国之志,英勇不屈,无所畏惧,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在这血与火的抗日斗争中,该地涌现出许多忠于党、忠于人民,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英模个人和群体。笔者从中选取了几个典型故事,以飨读者。
一门双烈士
李毓祯,乳名龙村,山东省利津县十六户南村人,该县早期共产党员之一,抗日烈士;其弟李毓椿(后改名李志桥)于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初期投身革命工作,牺牲在敌后抗日斗争的战场上,抗日烈士。这就是青史留名、誉满全县、血洒冀鲁边区的李氏“一门双烈士”,他们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抗战事业。
李毓祯1914年生,幼年时期随父亲李连堂在济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上学,后入济南育英中学就读。期间,在学校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2月,由于叛徒出卖在济南被捕入狱。翌年7月在狱中转为共产党员。1937年9月在南京国民党监狱获释。同年冬,李毓祯为建立和发展中共地方抗日武装,进入国民党地方部队刘景良部开展抗日工作,并担任刘部的政训处长。1938年5月,由于刘景良的反共倾向增长,李毓祯离开刘部奔赴冀鲁边区参加了八路军一一五师东进抗日先遣队曾国华支队,任该部民运股负责人。同年8月,李毓祯被派往宁津县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兼独立营营长。同年10月,他动员其弟李毓椿和陈佩科、李振清、刘新传等亲属多人到宁津县参加县、区抗日民主政府工作。在抗日斗争的艰苦岁月里,李毓祯出生入死,无私无畏,在建设宁津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地方抗日武装,培训党的基层干部,筹集抗日军需物资,打击日伪顽势力以及宣传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秋,李毓祯调任冀鲁边区三专署秘书主任。1941年12月10日,在商河县埋虎站开展抗日工作,同敌遭遇,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
李毓祯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斗争中是一员虎将。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拜访过李毓祯烈士生前的许多战友、同事,他们对其共同的印象是,李毓祯是位朝气蓬勃、性格开朗的年轻干部,办事干练,胆识过人,特别健谈,具有非凡的宣传鼓动才能;李毓祯同时又是一位酷爱学习,有理论水平、有文化知识、有政治素养的优秀军政干部。
李毓祯之弟李毓椿,是1938年10月到宁津县参加抗日工作的。据当时担任宁津县抗日民主政府教育科长的齐万同向笔者介绍,李毓椿与他胞兄李毓祯长得一模一样,就是个子稍矮一点,身体稍瘦一点。两眼炯炯有神,走起路来一阵风,给人一种潇洒干练之感。当时李毓椿年龄约十七八岁,还带有英雄少年的精神风貌,但谦虚健谈而又不失礼貌典雅。1939年3月,侵华日军侵占了宁津县城,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转移到乡村开始打游击。这时李毓椿已调到县青救会工作,经常活动在宁津县城东南边境的五区,连续办了几期青年训练班。动员当地青年积极参加青训班学习,还动员几名青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春,李毓椿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调到盐山县青救会工作,任青救会主任。1941年初冬在与日军的一次战斗中壮烈殉国,时年21岁。
一门四战士 父子五模范
张树林,出生在黄河尾闾的山东省利津县这座历史文化小城,居住在黄河大堤附近的东街。他家祖辈几代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解放前因生活所迫,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曾要过饭,给财主家做过工。1944年8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部队消灭了日伪军,解放利津县城,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此后,张树林一家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活上得到了改善。
翻身不忘共产党。忠厚老实的张树林怀着朴素深厚的阶级感情,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各项工作中,积极响应中共的号召,努力做群众的带头人,无论是参军支前,还是土改复查和发展生产等,他都是大家公认的带头模范。在1944年利津城及全县解放后的参军运动中,张树林先后将4个儿子送入部队。他的二儿子张祝信,于1945年春参军,后在莱芜战役中光荣负伤,是位残退军人;他的三儿子张祝胜,也是1945年春参军,后在泰安战役中为国捐躯,是位革命烈士;他的四儿子张祝庆,于1945年秋参军,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解放战争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战,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建国后转业到地方工作。这里重点介绍张树林的长子张兰亭入伍前后的情况。
张兰亭,乳名十月,1925年生于利津县城东街。幼年随母亲靠乞讨度生,9岁到利津河东二区大清户村给地主老财当了放牛娃。15岁被日军招华工去吉林省西安县(今辽源地区)。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在辽源地区部队三旅八团当了侦查员。翌年1月经李国山、徐义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三师八团、第四野战军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三四一团任侦察班长、副排长。
1950年10月,张兰亭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三十八军一一四师先后任侦察排长、连长、队长。在抗美援朝第一、二、四次战役中,他带领侦查人员,经常深入虎穴,侦察敌情,机智勇敢的抓捕“活舌头”,多次取得重要军事情报,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52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为张兰亭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他“二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先后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和军功章。
1959年张兰亭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锦州市文化局文化科长、锦西化工厂人武部部长、保卫科科长等职。1967年辞世,时年41岁。
张树林的家庭是山东渤海革命老区的先进典范,遐迩闻名,素有“一门四战士,父子五模范”的赞誉。
“红嫂”式的英模崔大娘
抗战时期,在山东沂南县出了位用自己的乳汁救护八路军小战士的沂蒙红嫂明德英;而在同一时期,在渤海革命老区也出现了一位冒着生命危险,救护八路军7名伤员的红嫂式的英模崔大娘。
崔大娘本名郭景林,利津县北张村人,1895年生,家庭一贫如洗。
1942年夏,中共清河区党委和清河军区派出武装工作团和一个主力连队,进入沾(化)利(津)滨(县)三县边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此,利津县西部明集一带农村就有了中共组织领导的地下革命活动。1943年初,郭景林的长子崔光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北张村党支部书记。期间,郭景林通过儿子接触了王墨林、李杰、崔辉武、崔韵琴等抗日工作干部,受到党的教育。这年冬季,她经中共利西区委书记崔辉武和区妇救会主任张林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我党的地下交通员,后来还担任了村妇救会会长。
在抗日斗争的峥嵘岁月里,郭景林经常冒着危险往返于马镇广、望参门、郑家、北张等地下党组织之间,秘密传递情报。她的家也成了中共“沾利滨”工委和“利西”区委领导成员的活动场所与联络点。她还冒着生命危险掩护过利西区委书记崔辉武、区长崔韵琴和垦利县独立营营长张伯令的母亲等多人,使他们免遭日伪的毒手。当时,张林担任利西区各救会主任兼妇救会主任,郭景林为了掩护她,就说她是惠民县人,是自己在外地要饭时认识的“干女儿”,并帮助张林装扮成当地农村妇女,便于到各村开展抗日工作。
1943年冬,日军纠集2.6万多名日伪军,对清河区抗日军民进行了空前残酷的大扫荡。12月6日,在日军大扫荡后期,八路军清河军区垦区军分区独立团二营六连与日军骑兵第四旅团相遇,在利津县北张村展开了一场血战。六连指战员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白刃肉搏,杀伤日军160多人,并击毙敌指挥官山野。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六连连长王普安、指导员李杰三等72名指战员壮烈殉国。
战斗结束后,敌人在村里放了把火撒走了。这天傍晚,郭景林来到战斗的现场,她从尸体和血泊中先后发现7名呻吟呼救的伤员。开始,她冒着生命危险,把两名伤员背到了自己家里,后来在村里叫了一位老人帮她,又把其他5位伤员用木板陆续抬回自己家中。她把家中的白布单撕成布条当绷带,给伤员包扎伤口,把棉花烧成灰为伤员止血。当天晚上,她好不容易从邻居家借来点面粉做了饭,一口一口地喂给伤员吃。有的重伤员吃不了饭,郭景林就把煮好的稀粥用芦苇管嘴对嘴地给伤员喂饭。她每天像对自己的儿女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他们。伤员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崔妈妈”。
两天后,中共沾利滨工委书记王墨林带人将伤员接走。王墨林代表组织给郭景林200元报酬,但她分文不收,说这是她应该做的。抗战胜利后到1978年病逝前,郭景林一直积极为中共党组织工作。曾先后担任明集乡妇联主任,乡、社党委委员,利津县一至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及二至三届县党代会代表,并两次出席山东省妇女代表大会。
生死考验
清河村中共党支部是利津县建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于1941年12月建立临时党支部。当时有正式党员1人,候补党员2人,杨友志任党支部书记。到1942年3月,该支部又发展了田如生、陈玉印、王春明3名新党员,原有两名候补党员已按期转正。此时中共清河区党委决定正式设立清河村党支部委员会,杨友志任支部书记,张华荣任组织委员,张循伍任宣传委员。同时任命田如生任各救会主任,王春明、陈德科等任农救会、青救会、妇救会主任,张久宝、王华英任民兵自卫团团长,杨友志兼任自卫团指导员,张华荣任青抗先队长。
清河村党支部成立以后,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在抗日斗争和各项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团结教育带领广大群众,努力把清河村建成抗日模范村。就在这年春夏之交,该村却发生了一桩惊心动魄的日军盘查事件。
大约在1942年5月的一天,天还没亮,清河村便被陈庄据点的日伪军包围了。村里所有共产党员连同村民一起被赶到村外的场院里。满脸凶相的日军小队长樊田站在场院边一高岗处,双手扶着插在地上的东洋刀,气势汹汹地环视了一下村民,突然,用手指向共产党员、各救会主任田如生,厉声大喊:“你的,出来!”
田如生拨开人群,从容地走向日军小队长。此刻,全场一片寂静,村民们的心绷得紧紧的。
“你的,是不是共产党?”伪队长把枪抵在了田如生的胸口上。
“你们不能冤枉人,我们村没听说来共产党。”田如生沉稳地回答。日军小队长见问不出什么,一声令下,命几个伪军把田如生按到了铡刀下,这时村民一阵骚动。日军小队长再次对田如生软硬兼施,要他指出人群中哪些人是共产党。
田如生面对寒光森森的铡刀,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村民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杨友志等几个党员按捺不住,想挺身而出,救下自己的同志。
紧接着日军又从人群中揪出了村长陈玉印。两个日军士兵用刺刀抵在陈玉印的后脊梁,让他在人群中一一辨认,指认哪个是共产党员。陈玉印慢慢地走着,目光扫过每一位乡亲的脸,他看到了民兵自卫团团长,也看到了党支部书记杨友志等。陈玉印朝日军小队长摇了摇头,说都是村子里的村民,没有共产党员。
日军小队长看在该村盘查一无所获,出于收粮考虑,没有大开杀戒,带着部队暂时返回陈庄据点去了,村子里的共产党员在广大村民们的英勇掩护下,安全潜伏下来。
装扮夫妻 掩护伤员
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曾赴四川成都拜访原垦区妇救会组织部长、后任利津县妇救会主任的王钢锋。她在病床上向我们介绍了利津县垦区妇救会的工作情况。其中最感人的是在敌人大扫荡时,利津农村抗日根据地两位年轻妇女与八路军伤员装扮夫妻掩护八路军战士的动人故事。
1943年1月,日伪军2000多人扫荡垦区抗日根据地。敌人扫荡前,区委安排丁家屋子村的妇救会会长亓玉卿负责掩护一名八路军重伤员,亓玉卿毫不考虑个人安危,愉快地接受了这一任务。然后,她与这位伤员以夫妻关系做掩护,安顿伤员在她家养伤。她用药棉包扎好战士的伤口,外面用又脏又烂的妇女衣裳包起来,以防敌人检查。次日,当敌人扫荡搜查到她家时,亓玉卿冷静对答,敌人用刺刀对她施加威胁,她镇定自若,毫不畏惧,终于应付走了敌人,使这位重伤员安全脱险。后不久亓玉卿被发展为共产党员。
另有一位部队伤病员李武田,他是李文田的胞弟。李文田是中共垦区工委书记李明村的原名。当时李武田在清河军区直属团任连指导员,因作战负伤后感染为破伤风,病情较重。在1943年1月日军大扫荡时,组织上把他安置在鱼洼村一位黄大嫂家。黄大嫂是位妇救会员,抗日积极分子,她与李武田也以夫妻关系做掩护,瞒过了敌人,之后尽心照料,直至李武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