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走进神秘毛南
2020-08-15 | 来源:文史春秋

走进神秘毛南

●蒋志雨


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与周边的仫佬族、水族同属侗水语支,语支各族至今生活习俗与语言都比较接近。历史上毛南族同本语支的仫佬族、侗族、水族逐渐分化,并与周边的壮族和落籍上南、中南、下南的“三南”地区的汉族兄弟融合,逐渐形成颇具特色的生产生活习俗。


传统生产生计


《毛南族志》记载,毛南族群共同体世居的环江地区,西汉属牂牁郡母敛县地,为“骆越”族群中人。三国时属吴国牂牁郡地,为“蛮僚”族群中人。晋代属牂牁郡,为“蛮僚”族群中人。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齐时期属母敛县。“母敛”,意思是没有什么可征收的穷地方。

覃永绵、谭鹏星合作编著出版的《毛南族研究文选》称,明代邝露在《赤雅》对饥寒交迫的毛南族先民以原始的靠采集野生植物、猎取野生动物充饥的生活这样描述:“饥拾橡薯,射狐据鼠……甘生如荠。”显然毛南旱作区的山民在不多且很贫瘠的畬地耕作,经年辛苦,也收不到足够的饱腹粗粮以及可制衣御寒的棉花。找野果、挖草根、猎取兽鼠充饥,艰苦度日属于常态。清《庆远府志》载,毛南先民旱作区“山田硗硧,时时苦饥,采药负薪,易粟而食”。

清末民初时期,毛南人民不断地汲取壮、汉等民族的生产经验,引进外地优良的农作物品种和耕作技术,稻作地区的社会生产生活向良性发展,此时毛南地区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略高于周边的兄弟民族水平。八圩、六圩两个行政经济中心经常有宜州、金城江、宾阳等地的肩挑游商挑来火油、洋纱、洋布、火柴、针线等货物销售,贩回牛皮、药材、土硝、火药、土布、白藤等土特产,出现了初期的市场经济形态。此外,本地的坐商、客栈、猪市、牛市、米行、杂货行都已相继出现,藏匿于深山的枪械修造作坊、银圆仿铸作坊、步枪子弹翻装作坊似竹笋逢春般破土而生,打铁匠铺、竹编、染布、织锦等手工业也有零星生产。但从事商业经营和各类作坊工作的毛南族人只占族群人口中的少数。

毛南族稻作区包括下南乡的下南村、波川村、仪凤村、中南村及堂八、玉环、木论、洛衣村的部分地方和水源乡的西里、里腊等村。因为田地稀少,难脱贫困。如1952年环江县88个乡参加土改果实分配,共有贫农7223户,人口31407人,分得田地14570亩,人均才得0.46亩。而毛南族聚居区下南乡波川村的土地改革登记显示,当时地主户人均有水田2.5亩、旱地0.21亩,虽然波川村地主户人均水、旱田合计还不到3亩,但这已是该村农民户人均占有土地0.14亩的19倍。土地是农村农业生产的第一资源,缺乏土地,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制约,生活的艰困就可想而知。

1953年中南民委和广西民委联合编印的《环江毛南人情况调查》记载:

毛南人过去大部分都缺粮,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到外地锯木、做米贩、做小生意,或熬硝、种烟、种棉、养猪、养菜牛等等以换取粮食来维持生活。

为了在很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粮食,毛南族旱作区的山民种植玉米、黄豆、红薯3种作物,利用不同的高差、不同的株形和所需光热、水分时间不同,在同一块地里间种套种。8月收高秆的玉米,10月初收矮株的黄豆,11月收匍匐的红薯,一年三熟。这一耕作制一直延至今时。

山区地形复杂,峰丛洼地,遇雨易涝、遇晴易旱,还有山东向阳、山西背阳的区别。山民选育出适应不同地块的玉米品种,以求有种有收:西里村种植的“三节”玉米有早熟省肥的特性;上南村种植的“色早”玉米有抗病耐肥的特性;上南、中南、下南这“三南”地区普遍能种植的糯玉米虽产量不高,但有耐旱、耐阴、耐瘠的特性;普遍种植的红薯品种俗名“千年薯”,早期耐阴耐旱,能在玉米、黄豆植株下生长,玉米、黄豆收割后的10月至11月中旬,它独占光热、水分,利于薯块膨胀、成熟。

毛南族稻作区的山民培育出适宜本地冷水田、坡顶田、背光田、烂泥田种植的10多个品种。1959年载入《广西农作物优良品种志》的金银粘,毛南语称“鸟银粘”,有高秆,耐涝、耐旱,分蘖力强,产量稳定在约250公斤/亩的特点。黄豆在旱作区、稻作区均喜种植,山民共培育出6个旱、中、晚熟品种。

改革开放后,毛南族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品种与栽培技术成功推广,粮食单产与总产大幅度上升,加上人口外迁,缺粮现象得到解决,但现金收入仍然很低。

2012年3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9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48%。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


传统婚俗


毛南族的婚俗与壮族特别是同一语支的侗族、水族、仫佬族相似,讲究恋爱自由,结婚的程序庄重且复杂,须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重彩迎娶,有迟落夫家的习俗。

毛南族在逊言联姻试探成功后,要“送典”(男女互送表态钱)、“穿耳”(订亲)、“纱结”(踩门)、“哄媳妇钱”等。

毛南族新娘出嫁时,在出门走下阶时,法师要举行“送魂”仪式。新娘则与家人依依惜别,含泪唱起《出门下阶歌》:

栏下牛仔要分槽,

河里小鱼要下滩,

翻山过坳去婆家,

离别父母兄妹好心酸……

新娘一般步行至夫家,也有富家姑娘坐花轿。到达夫家时,法师举行多种宗教仪式,如“招魂”“敬屯神”,是为了新娘入屯平安;“敬梁祝”,是为了新媳妇早落夫家,与新郎互相恩爱白发偕老;“踢竹轿”(或“踩纸屋”)、“脱右鞋”进门,是为了家庭人安财茂百事顺昌。

当新娘上阶进大门入夫家时,要由男方的一位儿女双全、有福分的妇女牵着她的手进去,门上还要挂着背带,禁忌新娘脚踩门槛。毛南人认为,只有这样,新娘才会治好家,育好子女,人财两旺。

毛南族婚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新郎新娘不拜堂,即不拜天地、不拜父母,也不互拜。当新娘快上阶入门时,新郎及其父母要在屋外远远躲开,防止与新娘照面相见。待新娘进门后,新郎和家人才跟着进来。毛南人认为这样做了,今后夫妇之间、婆媳之间才能互谅、和睦相处,避免互相瞪眼闹纠纷。

毛南族婚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没有洞房花烛夜,更没有“闹洞房”。新房不铺设双人合欢床,而是用两套簇新的被褥铺设两张单人鸳鸯床。阔富之家甚至会设两个新房,即新郎、新娘各设一个新房。传说这是当初洪水淹没世界,盘古兄妹结婚时遗留下来的风俗。


美丽环江.jpg

美丽环江


当晚,新郎家香火堂前摆起丰盛的供品,中间架个大猪头,明烛放光,香烟缭绕,女歌师首先唱起《吉日敬神歌》:

今日办喜酒,

堂前灯花开,

新媳登阶进新房,

八方神祇都请来……

歌师唱罢祝贺歌后,转入较自由的演唱,如唱述谭姓毛南人族源的《谭氏始祖歌》、唱述古代神话的《盘古歌》、传授历史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天地歌》、教育后生培养高尚品德的《劝善歌》、勉励年轻夫妇相亲相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龙女与汉鹏》等长歌。

夜深兴浓,唱歌活动渐渐转入民歌比赛,歌师开始唱“盘歌”。这是一种“你盘我解,我问你答,互相辩驳”的对唱,实际上是一场比知识、比机敏、比细心、比风格、比辩才的全面对抗赛。辩唱结束,主家就把敬神的那一个大猪头作为奖品双手奉给获胜歌师(以对方心悦诚服、听众公认、热烈赞扬、主家欢心等为标志)。此起彼伏的歌声,一直飘荡到朝霞灿烂的黎明。

毛南族人办婚宴请歌师不仅仅是为婚礼增添欢庆的色彩,同时也有个实际的目的——以歌代床,以解数百名宾客夜宿的难题,富有人家还会请彩调队前来演出,日夜连场,招待远近乡邻。

次日,在新郎家厅堂举行开被仪式。新郎的母舅主持,三亲六戚兴高采烈地围看,子女双全的姑嫂伯娘开被,每打开一张新被,男女歌师便对唱:

(男)打开新被第三张,

棉花闪闪满屋堂。

一生辛劳难忘记,

喜得今日赏花香。

(女)虽说棉被送一岗,

粗里杂面不好看。

外婆手笨衣袖短,

薄布土纱又小张……

按照当地惯例,新娘和伴娘一般只在新郎家住一晚,次日即回娘家。如果新郎家盛情挽留,至多也只住两晚,第三天早上即回娘家。回娘家这天的一大早,新娘母亲先唱(或由女歌师代唱)《嘱咐歌》,叮嘱花神继续关照自己的女儿;叮嘱家公家婆要把媳妇当女儿一样亲近,多教她学手艺,懂礼节,遇到农忙就派人去喊她回婆家帮工;叮嘱女婿要关照、体贴媳妇,做一对恩爱夫妻;叮嘱女儿手脚勤快、细心谨慎,好好服侍家公家婆、丈夫和小姑小叔,热情接待宾客,学做一个贤惠的好媳妇。如此庄重肃穆地唱《嘱咐歌》,对亲家、女儿、女婿语重心长地唱述,彰显了母系社会女始祖操控族群的古风留痕。新娘母亲唱罢《嘱咐歌》,即吃“送别餐”——专用小猪仔肉设宴的、送新媳妇暂回娘家的最后一席。用餐过后,新娘要分别给新郎的父母、伯叔父母和哥嫂敬茶。这时,父母、兄嫂要送些零钱给她,叫作“敬茶钱”。敬茶过后,新娘即由伴娘、女歌师等陪伴着离开夫家,三步一回头、十步一小停地唱着《暂别歌》回娘家去。

三五日后,婆家又选个好日子,把新媳妇接回去“发棉”。“发棉”,指婆家把早就准备好的几斤纺纱用的棉条发给新媳妇,并请伯叔父母等近亲来陪新媳妇吃午餐。“发棉”期间,男家父母就送银镯或玉镯给新媳妇戴上。新媳妇只住一夜,次日和陪伴来的姐妹仍回娘家去。“发棉”意味着新媳妇领受家婆安排的劳动任务,成为婆家的正式成员了。

以后,每逢节日或农忙,男家常派人请媳妇去过节或帮工,使媳妇逐步熟悉夫家的人,从思想感情上渐渐地由“娘家人”变成“婆家人”。每次住上三五天,又回娘家去。最初几次来,都有姐妹和女伴同来、同宿、同归。新夫妇依旧分居,开始漫长的婚后恋爱,俗称“走媳妇路”。正是有婚日不拜堂、不拜高堂、新婚夫妇不同房和此后的迟落夫家“走媳妇路”等习俗,避免了“强扭的瓜不甜”的魔咒。迟落夫家有原始母系社会女性择偶权利的残存痕迹。

漫长的“走媳妇路”,不外乎几种结局:一是经过婚后恋爱,发展成恩爱夫妻。二是勉勉强强组成家庭,淡漠地做着男耕女织和传宗接代的事。三是男方嫌弃女方,提出离婚,这只要通过家族同意这一关就行。四是女方嫌弃男方,提出离婚,这不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还会受到夫家的刁难——往往要叫女方赔偿其娶亲时的迎送彩礼和请酒的全部花销,蓄意使她倾家荡产,这就使得女方往往会选择与自选对象离家私奔或双双殉情。据说,在毛南族,逃婚后被抓回来的事几乎是没有的。但是,他们都必须等到“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时候,才能公开回家乡探望老父母及兄妹。毕竟到那时候,谁也没有兴趣去翻陈年旧账了。


尚武自卫之风


因为弱小,毛南族自然形成尚武自卫的风俗习惯。清末民初,社会动乱,“三南”民众纷纷选择在山隘口筑石头城墙保卫家园,如上南村90多个自然屯联合筑城25座,至今尚存16座。在保甲制组织年代均集中青壮年办团练习武。如咸丰秀才方宪修、谭受益各率团练参与围剿太平天国部队,清廷分别封官。方宪修官升直隶州指分贵州署古州(今贵州榕江县)同知。谭受益战死,被授予“钦赐銮仪尉参军”名号,子孙受封“补都司世袭云骑尉”,其牌匾至今尚存。

据记载,民国年间,毛南族民间武装共与正规军发生战斗4次。

首战于1921年,旧桂系军阀沈鸿英部王云熊带34名士兵从南丹入境,一路烧杀掳掠进入毛南地区,民团营长谭致清仅带10人枪的毛南武装,用疑兵计伏击,枪声一响,远近村屯牛角号也吹响,各山头旗升起、招摇,吓得敌人胆战心惊,疑遭重兵围困。此战毙敌10人,迫降24人,缴枪22支、子弹5000多发,解救被掳妇女3人。

第二战于1945年,侵华日军从守备六甲火车站部队派出侦察兵到毛南山乡怀峒刺探虚实,后又派出一个小队30多人,沿着山路奔袭怀峒屯。当时,成立不久的上南乡农民抗日自卫队还在训练之中,他们决心利用山隘石头城和在险要地段安装的滚石雷木阵地打击敌人。一日正午时分,侵华日军摸到怀峒山坳半山腰,正好进入农民抗日自卫队机枪、步枪的有效射程,10多支枪一阵猛打,1名侵华日军被打死。这些侵华日军迅速隐身到巨石背后和崖边还击,并兵分两路,妄图利用山崖射击死角攻击前进,打垮农民抗日自卫队。突然,滚石雷木从山崖上倾泻而下,吓得躲在石头后的侵华日军夺路而逃。

第三战是西里村反击战。西里村位于水源乡与“三南”交界处,是毛南族与壮族的杂居村,群山拥抱着一片良田。这里也是水源、虎龙两乡抗日自卫联队根据地。敌人攻陷环江县城后,环江及附近的富户、商贾、百姓纷纷集中到此躲难。1945年2月,侵华日军170人带着机枪、小钢炮突袭西里村,攻占才敢石头城和肯后、肯庙两个空屯。牛角号声传讯山乡,上南自卫中队立刻赶来参战,水源、虎龙联队主力联手,兵分两路,利用熟悉的小道隐蔽攻击敌人,又挥兵攻击敌后方阵地,激战一天,毙敌13名,侵华日军指挥官金野右手被击伤。毛南族、壮族武装无一伤亡。

第四战是常峒伏击战。1949年,在桂林读高中的谭焕章、谭义修、谭太智等一批毛南族青年学生参加中共外围革命组织——爱国民主青年联合会。谭焕章因带头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国民党特务监视。他按照中国共产党的指示回“三南”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得到时任广西省电台台长、进步人士卢显书的帮助,装配了两台收音机,收听解放军战斗消息,抄录北平、延安电台发布的文告,在“三南”地区开展宣传。不久,谭义修等也回到“三南”,秘密参加思恩解放委员会的地下革命组织。他们发动“三南”地区有声望的人士,掌握中南乡府公枪和民间私枪,收缴下南乡府公枪,拉起一支包括上南乡长在内的50人枪的队伍,组成一支有100多人枪的“三南”革命武装。1949年11月28日,国民党广西省保安第十团第八、第九两连120多人枪,欲从河池县金城江镇经上南乡到下南乡等地寻找国民党县长黄宣威,企图结成反共联盟。“三南”革命武装决定歼灭“保十团”残兵,落实伏击地点后,由“白皮红心”的上南乡长引诱敌军走“安全”“便捷”的常峒路线,实施“请君入瓮”之计,并联系水源、洛阳革命武装力量派兵支援。次日拂晓前,“三南”两支80多人枪的武装力量进入伏击战场。10时许,敌人进入常峒地带,在羊肠小道盘山过崖,首尾不能相顾。战斗打响1个小时后,敌人纷纷举手投降。此战毙敌4人,俘120多人枪,“三南”革命武装无一伤亡。


隆重“还愿”有恩必报


过去,毛南族人民世居的地方,生产生活环境严苛,条件艰苦,天灾频发。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他们必须结交周边的壮族、汉族、瑶族、水族兄弟,互相帮助,才能熬过一次又一次的难关。《毛南族研究文选》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弱小的民族,不可能赤祼祼地描写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那样会加深敌对情绪,招至自己的灭亡。因此,只能通过借喻于神仙,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们不惜花费重金举办隆重的还愿仪式,报答各路神仙和有恩的人。有恩必谢是毛南族人的习尚,哪怕是得到亲朋好友或者路人小小的帮助,也要真心实意说一声:“醒溜(毛南语:谢谢)!有空到家里玩!”

毛南族人一生最大的愿望是人丁兴旺,儿孙幸福,世代相传;最重要的愿望是一生平安,兴家保业。毛南族人信奉神仙,视神仙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能满足人的恳求,送子赐福;也会惩罚人的失信,降灾施祸。相传毛南族人韩仲定中年无妻无子,看见邻人儿女济济一堂其乐融融,十分羡慕,不由得哀叹自己命苦,清寡孤单,便祈求万岁娘娘赐福送子。他写了文书画了押,将之藏在床头,许愿如可得福得子,要宰三十六牲,大摆“红筵”,恳请家仙外神陪万岁娘娘饮宴,答谢大德大恩。万岁娘娘果降仙女配他为妻。韩仲定夫妇育有五儿二女,日子越过越火红,但他把画押许愿的事忘得干干净净,还把许愿书当鞋垫踩。万岁娘娘十分气愤,把孩子全部收回仙山。仲定悔恨痛哭。一位家仙帮助他在梦中上仙山,见到孩子。万岁娘娘说:“你吃了甜果砍了根,如有悔心,先得还愿,我才让孩子们跟你回去。”仲定连忙脱鞋交出许愿书,回家杀了三十六牲,大摆“红筵”宴请万岁娘娘和三十六神仙。事毕,五儿二女回到仲定的身边。民间称这种仪式为“还婆王愿”,办“红筵”。

还愿也是毛南族男子一生中要做的最大的礼仪,如某人因贫穷还不起愿,其后人至第三代、第四代都有补办的责任。“还雷王愿”也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传说:毛南青年武士黄辇,乱世时应召入伍作战。他和家人都向雷王许了愿。黄辇出生入死,立了战功,当了军官。战乱平定后,黄辇衣锦还乡,身边的怪现象却莫名地经常发生:如骑马出门遇冤鬼缠身、走不到目的地;回家见母亲发怪病,虽四处求医却总不见好,愁得他心烦意乱。一天,一只白鹭飞进家门,开口对正在卜卦的黄辇说:“你和你家许了平安愿。雷王保佑了你,战乱不死,平安回家,你们忘了许的愿,所以雷王派恶鬼缠你的身,带灾祸到你家。”白鹭还说:“我是天神派来的使者,是来提醒你的。”黄辇认了错,备好供品,请来道师,办好“肥套”,用丰盛的“黄筵”宴请三十六神祇。雷王领了情,自此黄辇一家老少平安,六畜兴旺。这些民间故事无外乎是让人们牢记社会行为规范,违规就要受到惩罚,改正就会得到谅解。

“红筵”和“黄筵”都要请师公办道场,称作“肥套”。“肥套”是毛南族男子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感恩敬神祭祀活动。

《毛南族研究文选》记载,“肥套”的全过程由主唱师公主持指挥,“条套”(即舞蹈)穿插在仪式过程中。表演角色都是“神”,由师公扮演主唱,师公念咒语、唱神书,念到哪个神那个神就出场舞蹈,前后共有36位大神。表演的形式多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等。各段舞蹈多以神名为舞蹈的名称,如“三元舞”“瑶王舞”“雷王舞”等。表演时,师公头戴神像面具,身着带水袖的古装戏服,右手持铜铃,左手执刀剑、简笏等法器,在打击乐伴奏下起舞。开始时随击乐轻轻摇动手铃,向左右转体观望,接着做起伏碎步缓缓向前移动,再做舞蹈动作,然后又碎步退回原地。表演者的情绪十分虔诚认真,如有神灵附体。

毛南族的“条套”风格原始古朴,气氛肃穆庄重,动作轻柔文静。整个舞蹈都是在行进中轻轻流动,似泉水潺潺,连绵不断;亦如神灵腾云驾雾飘然而至,极富巫术色彩。“条套”的动律特征是流动行进中的起伏跳荡,使舞蹈语汇既显得文静,又不平淡,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诸“神”的基本步伐都贯穿这个动律:在轻柔平稳中有规律地上下跳荡,犹如向平静的泉水中投下一颗石子,溅起朵朵浪花。在毛南山乡凤腾山下的古墓群中,一座清咸丰八年(1858年)修建的毛南族谭上达老人的墓碑刻有戴面具“条套”的图像,可见,至少那时毛南山乡已盛传这种舞蹈形式。另外,据下南乡堂八村上干强屯63岁的师公艺人谭耀乐口述,他家祖传师公,到他已是第十四代。若一代以25年计,这种舞蹈仅在他家族内流传就有350多年。该屯83岁的老师公谭公岳说:“据老一辈人讲,谭耀乐这一家也不是这种舞蹈的创始者,创始者比他们更早得多。”据此,毛南族的“条套”在毛南山乡流传的上限年代,当可推得更早一些。可见毛南族群知恩思报的历史渊源久远。


中国广).jpg

 中国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音韵艺术团在美国纽约演出现场之一 。新华社记者 王乃水/摄


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毛南族“肥套”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南乡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傩戏(木面舞)之乡”。

2018年11月、2019年10月,毛南音韵艺术团应邀分别赴美国、澳大利亚开展“毛南音韵·相约纽约”文艺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此前,该艺术团曾应邀赴德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演出和文化交流。毛南族以自己古朴、沧桑、哲思、优美的歌舞文化,实现多次跨国越洋演出交流并享誉归来,实是令人振奋。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