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切切故乡情——纪念王力先生
● 李 旭
王力先生是我国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散文家、诗人和翻译家,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北京大学一级教授,是享誉中外的一代文化巨匠。他少小离家,但一生情系故里,对桑梓一往情深。2020年是王力诞辰120周年,谨缀此文,以缅怀他爱国爱乡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
一
1900年8月10日,王力出生于博白县城西郊岐山坡村。他天资聪颖,幼承庭训,从小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好习惯。14岁那年高小毕业后,清贫的家境无力助他升学,这个渴望知识的小青年,开始了充满艰辛的10年自学之路。有一天,在浪平大车坪当私塾教师的王力,在一位学生家里发现了14箱书,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星相医卜兼有。原来这位学生家长李子初之父李月庄是个贡生,曾就读于广雅书院,因酷爱读书而逐渐累积了这14箱书籍。强烈的求知欲,使王力迫不及待地开口要书看。李子初见他如此好学,便爽快地答应了。王力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攻读。这14本箱书,对他来说是无价之宝,是注入他血液中的精神营养,使他开始懂得了什么是学问,应该怎样做学问,如何才能做好学问,从而使他找到一条笃学、慎思、明辨的治学之路。王力对李家感激不尽,后来对人说,读了这14箱书,使他人生旅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后来王力能考上清华研究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这14箱书籍。
1924年,在李氏开国校校长李慎西等热心人资助下,王力考入上海南方大学就读,两年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深造。1927年秋,听从导师赵元任教授的建议,王力远渡重洋前往当时世界语言学研究中心——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攻读实验语音学。两年多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该开始酝酿博士论文选题了。王力原设想以《中国古文法》为选题,但当他向巴黎大学中国学院院长格拉奈教授请教时,格拉奈认为《中国古文法》题目太大,主张改为实验语音学方面的选题。王力觉得这个建议很好,愉快地接受了。王力的母语为博白地老话,从小耳濡目染,因此最后确定论文题为《博白方音实验录》。
博白地老话属白话方言,是粤语的一支。自秦汉以后,中原汉人逐步南迁至博白南流江两岸,通过长期融合,最后在唐代形成了博白地老话,其声调数目高达10个,称得上是中古音韵的活化石。王力凭借着非凡的毅力和良好的学养,1931年完成了10万多字的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1932年,王力通过了论文答辩,荣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博白地老话这一小众方言,因为这篇论文,从此在世界语言研究中有了自己的独特地位;博白——这个南疆边陲县邑,也因此为世界所知晓。正如著名作家梁羽生所说:“广西的一个小县的方言,由于他(王力)的著作而为国际学术界所知,也可说是罕有的佳话了。”
二
博白县中学的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立的博白县立高等小学堂,王力年少时曾在这里就读,成名后一直对母校充满着浓浓的爱意。1978年底,王力在南宁参加自治区成立20周年庆典之后,返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博白。博中领导们得悉这个消息后,认为机会十分难得,一定要千方百计邀请他回母校讲学。那时王力的行程安排得很紧凑,但当副校长王祥励向他讲明博中师生的期盼后,他非常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12月21日下午4时许,王力来到博中礼堂,为全体师生作了题为《学好语文,打好基础》的演讲,附城许多干部、教师和文化界人士闻讯也赶来旁听。一个小时的讲演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精彩的讲演给师生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1978年12月21日,王力教授(中)回到博白县中学,作“学好语文,打好基础”的学术演讲
1983年10月,博中筹备60周年校庆活动,给在县外工作的校友们发函,邀请他们撰写回忆录。王力收到来信后十分重视,11月份就第一个复函,并寄来了《童年的回忆》这一珍贵的史料。之后,王力又应邀为母校题写了“博白县中学”“教学大楼”等字。1985年3月,王力在《博中生活》上看到母校成立“博中奖教奖学基金会”的消息,立即就给王祥励副校长写信,并邮寄了2000元人民币(当时大学本科毕业生月工资为53元),嘱托转给母校作为奖教奖学基金。
资助母校的钱物寄出了,但王力更关切的是博中学生素质的提高。1985年3月31日,家乡几位客人到访北大燕南园,已经 85岁高龄的王力不顾年老体弱,主动给博中师生做了一个录音讲话,谆谆告诫博中学子:“现在青年人最要紧的是要有理想。所谓理想,就是为国家、为民族出力,对四个现代化建设能够作出贡献,这就是我们应有的理想。”讲话最后说:“我最近捐献了2000元钱给博白县中学,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好好学习,希望博中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能够做出一点事业来,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这便是我对大家的祝愿。”录音讲话言简意赅、含义深邃,给予博中师生们巨大的鼓舞和力量,也是王力留给母校博中一笔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财富!
三
王力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名人,对家乡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博白的字祖庙,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是为纪念传说中的文字创始人仓颉和沮诵而建造的,故亦称仓沮阁。字祖庙的建造彰显了一个地方对汉字的崇敬之情,亦即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之心。1978年底王力回到故乡后,即提出要参观字祖庙。在县领导陪同下,12月21日王力兴致勃勃地来到字祖庙参观。他一到字祖庙前的广场,就高兴地说道:“六十几年前,我在县立高小读书时,经常来字祖庙游玩。”说着,他就要重登字祖庙。当时 “文革”结束后不久,百废待兴,字祖庙由于年久失修,有些楼梯楼板已经腐朽,加上当时王力已年近八旬,大家怕登上楼去有危险,所以都纷纷劝他不要登楼了,最后他只好遗憾地放弃了登楼参观。他对同行的人们说,字祖庙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纪念中国古代文字创始人的一座建筑,很有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也是博白历来就重视文化教育的历史见证,因此要认真注意加以保护。随后,王力选择以字祖庙为背景,与大家合影留念。县里对王力的意见十分重视,后来对字祖庙进行了修善,1985年又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力非常重视家乡的文物库藏,多次把自己的重要著作和物品捐赠给博白文管所(今博物馆)珍藏。他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1932年在法国出版后,国内极为罕见。1982年夏,王力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博白方音实验录》等一批著作捐赠给了县文管所,并亲笔在封面署上“王力赠 一九八二”。据说目前国内原版《博白方音实验录》仅存两本,另一本由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1983年博白县开展新编县志的工作,为了搜集资料,县志办编辑人员于12月25日专门写信给王力,介绍编修县志工作情况,恳请他惠赐稿件。一个多月后,县志办收到他的亲笔回信:
博白县志办公室:
接奉去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来信,得悉我县正在编修新县志,可喜可贺。我因早年出门在外,对县事很不熟悉,不能为县志撰写专稿,也不能提供有关材料。非常抱歉,至希鉴原(谅)。此致
敬礼
王 力
1984.2.7.
王力虽然说“不能为县志撰写专稿,也不能提供有关材料”,但他作为文化名人,其亲笔信函其实就是珍贵的县志资料。1989年春,县志办编纂人员在商议新编《博白县志》书名用字时,笔者提议采用王力复函信封上的笔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后来县志正式出版时,封面上的“博白县志”4个字就是王力的手迹。
四
王力平生热心助人,奖掖后学。1978年11月,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博白县委办青年干部赵彦行,撰写了一篇《广州话与普通话声韵母对应关系及说明》的文章,试图找出广州话与普通话声母和韵母的对应规律,以提高各类学校普通话教学水平。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涉及普通语言学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文稿完成后,作者觉得很有必要向专家请教。于是,作者鼓起勇气,写了一封信连同文稿一起寄给王力。想不到的是,仅仅10多天的时间就收到了王力的复函。回信写得一丝不苟,充分肯定了文稿的价值,认为“文章写得很好”,同时也对文稿进行了批改,对错误之处作了修正。大约一个月后的12月19日,王力回博白参观县氮肥厂时,在厂部与赵彦行意外相逢,当县委办领导介绍这位青年就是不久前曾写信向他请教的赵彦行时,王力非常高兴,站起来第二次握着他的手说:“要勤学习,多钻研,为国家多作贡献!”一字一句、一言一行,充分体现了这位著名教授诚恳谦和、真挚扶植后学的高尚品德。
王力教授为地方文史研究者陈国才编纂的诗集题书名
博白县化工厂副厂长陈国才,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地方文史研究者。1981年2月至1985年1月,他曾6次写信向王力请教有关方志、方言等问题,王力每次都不厌其烦地回信耐心解答。更难能可贵的是,王力还在家中亲自接待这位后学,与其深入地进行交流讨论,在百忙中抽空修改他的书稿,并为他编著《白州名胜诗载》和《绿珠胜迹诗载》题写了书名。王力夫人夏蔚霞女士曾对陈国才说:“你很幸运,王力的几个儿女读书时带作文回来请他帮修改,他一次也没修改,而他连用3天时间修改你的书稿。”这说明王力对家乡后学是多么关爱啊!
拳拳赤子心,切切故乡情。王力先生热爱家乡、奖掖后学的大爱情怀,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成为激励故乡儿女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奋发向上的强大力量。文
(作者为玉林市林业局原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