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王夫之与永福水寨
● 刘家毅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明末清初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世称“王船山”“船山先生”。
作为一代名儒,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永生难忘的浴火重生之地却是广西永福。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与王夫之生死与共的郑氏亡故,勾起了王夫之对往事的回顾,想起他与郑氏成婚之初劫难接二连三,夫妻二人“已旦夕作同死计矣”的情景,也因为《桂山哀雨》四诗已佚失的缘故,他便写下《辛丑续哀雨诗》四首并序来悼念亡妻:
庚寅冬,余作《桂山哀雨诗》四诗。其时幽困永福水砦(寨),不得南奔,卧而绝食者四日,亡室乃与予谋间道归楚。顾自桂城溃陷,霪雨六十日,不能取道,已旦夕作同死计矣,因苦吟以将南枝之恋,诵示亡室,破涕相勉。今兹病中,搜读旧稿,又值秋杪,寒雨无极,益增感悼,重赋四章。余之所为悼亡者,十九以此,子荆奉倩之悲,余不任为,亡者亦不任受也。
其一
寒天扑地湿云飞,犹记余生雪窖归。
泥浊水深天险道,北罗南鸟地危机。
同心双骨埋荒草,有约三春就夕晖。
檐溜渐疏鸡唱急,残灯炷落损征衣。
其二
晴月岚平北斗移,挑灯长话桂山时。
峒云侵夜偏飞雨,宿鸟惊寒不捡枝。
天吝孤臣唯一死,人拼病骨付三尸。
阴晴旦暮寻常极,努力溯洄秋水湄。
其三
羊肠虎穴屡经过,老向孤峰对梦婆。
他日凭收柴市骨,此生已厌漆园歌。
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
樾馆无人苔砌冷,桂山相较未愁多。
其四
《桂山哀雨》四诗留,读向泉台忆得不。
卞壶可容魂大笑,王章不为死含愁。
丹枫到冷心元赤,黄鞠虽晴命亦秋。
韶月年年春日暖,倡条冶叶漫当头。
《辛丑续哀雨诗》及序文记叙了时年32岁的他因霪雨绵绵困居永福水寨并绝食4日的惨境,记载了他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冬逃出桂林与永福水寨结下的这一段苦涩情缘。
王夫之的青年时代,正值明王朝衰落,清军南侵,全国各地反清抗清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王夫之亦投身于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中。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夫之与好友夏汝弼、管嗣裘、僧性翰等人积极组织武装力量,抱着“思以颈血溅干净土”的决心,毅然在衡山方广寺举行武装抗清起义。但由于他们均为书生,缺乏武装斗争经验,士兵又都是未经训练的农民,且是孤军作战,缺乏给养,故起兵不久便战败军溃,导致方广寺被焚,管嗣裘家中老少全部遇难,僧性翰受重伤。起义失败后,王夫之跟随南明永历政权到了广东肇庆,以求在永历王朝中有所作为来实现抗清救国的理想。在肇庆,王夫之经褚胤锡推荐,任永历王朝翰林院庶吉士,并结识了瞿式耜、金堡、蒙正发等人。但不久王夫之就觉察永历王朝内部存在尖锐的党派之争及官员的腐朽不和,于是他便离开肇庆到桂林投奔永历王朝的宰相、主张抗清的桂林留守瞿式耜,希望能协助瞿式耜大展抗清宏图。清顺治七年(1650年)春,他在桂林续娶了襄阳郑仪珂之女郑氏为妻。不久,为了维护南明王朝的利益,他怀着“以君为命,死生已尔”的激情,应瞿式耜引荐,去梧州就任永历王朝行人司行人职务,幻想凭借一官半职向最高统治者“匍伏泣奏”,团结抗敌。但是,此时的永历王朝内部因党派之争已发生严重分裂,党争中吴党得势,楚党失宠。为援救楚党,王夫之与董云骧给永历帝上疏,谓“大臣进退有礼,请权允辅臣之去,勿使再中奸毒,重辱国而灰天下心”。被永历帝以王夫之“职非言官”为由严词加以指责。佞臣鲁可藻又奏请逮治王夫之,以致王夫之“愤激咯血”。再加上为营救金堡,王夫之接连3次上书参劾权臣王化澄等人结奸乱国,残害忠良,被以“谋反”罪名诬陷,关入大狱,几乎被杀,幸有农民军将领、“忠贞营”的统帅高必正极力营救,才免遭毒手。
“以君为命”的王夫之险遭不幸,只好把一腔抗清救国的热情寄托在瞿式耜身上。当年七月,王夫之满含悲愤,由梧州经平乐再次回到桂林投靠瞿式耜。这年秋季,清兵在孔有德率领下大举南下,进逼桂林。由于孤军无援,瞿式耜和张同敞等虽坚守桂林,终因势弱而被清兵破城,瞿式耜、张同敞被俘,宁死不降清而被杀害,王夫之则在战乱中携妻子郑氏和侄子王敉及数名南明官员仓皇逃出桂林城,想南奔追随逃往南宁的永历朝廷,但在中途至永福苏桥时便弃船登岸,不再顺水路南奔。适逢连续两个月的绵绵霪雨,在犹犹豫豫中,王夫之一行到了永福水寨,因泥浊水深而受阻被困,既无法行动,又走投无路,“卧而绝食者四日”,后深感大势已去,在妻子郑氏的建议下,决定回湖南老家。
永福县城北距桂林城50公里,是桂林下柳州的中间站。从桂林南下,有水路顺漓江下达梧州;若从桂林顺水路下柳州则在良丰江入漓江处溯流入沟通漓江、柳江的相思埭(亦称南陡河、桂柳运河)至苏桥、过永福下柳州。水寨,今属永福县苏桥镇石门村,在苏桥镇西面约5公里,于明初建村,村背倚大山,前为平地,距永福县城10公里左右,一条小溪绕村而流,故名水寨。据《永福县志》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永福县人口有1987户,15098人,可见当时是多么地广人稀。小小的水寨一下聚集那么多逃难之人,加之战乱和天气原因,物质匮乏就成为必然。在两个月的霪雨中,王夫之苦苦地等待转机,当随身携带的食物及小村庄周边的食物均被消耗殆尽时,“卧而绝食者四日”就是情理当中的事情,不再南奔也就成为了必然。
至于王夫之和夫人只能考虑“间道归楚”,那是因为从桂林往湖南的湘桂大道已经布满清兵,王夫之等不可能自投罗网而走此路线。水寨间道往北,则是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最近归楚途径。王夫之等很可能从水寨北徙,翻过九凤尾坳,下至永福西江,沿西江岸边永福通永宁州(今永福县百寿镇)之便道,上行至永宁州与龙胜交界的今永福龙江乡境,再翻山入龙胜出湖南城步归楚。曾经有人估计,在永福境内有近百公里山路,穿越龙胜县境亦有百多公里山路。这一带是越城岭及其支脉天平山山区,一路上山高路陡,泥浊水深,需历经千辛万苦,“羊肠虎穴屡经过”。
几经周折,他们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辗转回到湖南,王夫之先是为躲避清兵的追捕改换姓名、改装服饰东迁西徙,以少数民族面目隐居在湘西的苗瑶山洞里,直到清康熙八年(1669年)才回到衡阳,在荒岩绝壑的石船山麓定居下来。
从此以后,王夫之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著书立说,宣扬进步哲理以激励民族气节。虽然再没有在军事上参与抗清斗争,但他在政治上的斗争方式仍然是尖锐有力的,他的哲学著作及其他进步学说,对当时的抗清斗争和后世进步思潮的发展, 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于桂林至永福特别是幽困水寨这段劫后余生的经历,王夫之没齿难忘。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瞿式耜等人,他们忠于朝廷,战斗到生命最后一息的英雄气概,让他记忆深刻,受用终身,既是他爱国思想形成的一个源头之一,又是他一生政治实践、思想成长的一个重要推力。此外,他还收获了影响他一生的爱情。妻子郑氏可谓出身于“书香豪门”,据《王夫之年谱》所载:“孺人,襄阳吏部尚书鸣岘先生讳继之之曾侄孙女,云南通判讳续之之曾孙女也。祖讳抱洵,以贡授知州。父讳仪珂,郡文学。母高氏,光禄公讳达女。孺人年十八,以庚寅岁归先君子于桂林。”郑氏聪惠贤淑,知书达理,极有主见,在幽困水寨时,不仅能与王夫之生死相依,“破涕相勉”,还能够主动与王夫之商量如何返回湖南。郑氏不仅仅是王夫之的生活伴侣,还是文学伴侣、思想伴侣。王夫之在自撰的《遗命墓铭》上写道:“有明遗臣行人王夫之字而农葬于此,其左侧继配襄阳郑氏之所附也……”连死后都要葬在郑氏墓旁,可见郑氏在他心中之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