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艰难创业 气壮山河——纪念大庆油田开发建设60周年
2019-10-15 | 来源:文史春秋

10-6.jpg


        1959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10周年前夕,在黑龙江省西南部安达县大同镇高台子附近,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承担的“松基三井”试油时,用8毫米油嘴开井后,原油大量喷出,经测试日产原油13.02吨。这一特大喜讯迅速传遍了松辽盆地,又以最快的速度传向了北京。随后位于大同镇长垣上的另一个高点处的葡7井出油,表明这是一个含油面积很大的油田。时任中共黑龙江省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提议把大同镇改名为大庆镇。从此,大同镇长垣改为大庆长垣。由这个长垣所圈定的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千军万马大会战

        大庆地区清初为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的游猎地,一直设有定居村落。1898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时,在此建立了萨尔图站。1904年开始放荒招垦,村屯渐多。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设置安达抚民府。1913年改安达抚民府为安达县。1947年人民民主政权在萨尔图一带建立了几个牧场,1955年合并为红色草原牧场。1955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始在安达县大同镇一带进行石油资源钻探。

        1960年1月,石油工业部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准备加快松辽地区勘探和油田开发。当时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国家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石油,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很显然,依靠外援这条路走不通。国内由于实行“大跃进”经济政策造成的失误以及连年自然灾害,使得国民经济陷入困境,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开发油田。而且大庆油田地处东北,冬季严寒,夏季泥泞,自然环境恶劣。为此,石油工业部党组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以打“歼灭战”的形式,组织石油会战,决定下并进行相关根据这个地区的情况,我们认为应该下一个狠心,用最大的干劲,用最高的速度,迅速探明更大的油田面积和更多的新油田。为此,我们的部署:

        第一、甩开钻探,在现已探明的200多平方公里储油面积的四周,向外扩展。在2000平方公里的构造范围内部署钻探,以求迅速探明油田的面积和储量究竟有多大。第二、在已经探明的储量面积内,选择一两块地区,打出一批生产试验井,进行油田开采试验。第三、在大庆构造带以外的附近地区,还发现有许多好的构造,储油的可能性很大。准备用一部分勘探力量,有选择地进行钻探,以期找出新的油田。

        2月20日,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党组《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

        2月21日,石油工业部党组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大庆石油会战第一次筹备会议。会上确定全国石油系统37个厂矿、 院校, 由其主要领导干部带队, 组织人员,并自带设备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 石油会战期间的组织领导工作,由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到第一线主持,并组成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由康世恩、唐克、吴星峰等13人组成,康世恩任组长。

        2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从当年退伍兵中动员3万人交给石油工业部参加开发大庆地区新油田工作”的决定。不久,中央军委又决定给大庆分配3000名转业军官。

        3月11日,位于萨尔图构造中央部位的萨66井完钻喷油,日产原油50吨左右。接着,位于高台子以北、萨尔图以南的杏树岗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位于大庆长垣最北部喇嘛甸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相继喷油,表明大庆长垣的含油面积又进一步向北延伸。从南起敖包塔,北到喇嘛甸的8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都发现工业油流,显示出了大油田的轮廓。

        3月17日,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根据勘探工作的新情况,同时考虑到萨尔图地区有哈尔滨至满洲里的铁路线通过,交通方便,有利于油田的勘探、开发和建设,决定把石油会战的重点由大庆长垣南部转移到北部的萨尔图地区,以萨尔图地区为重点展开了石油会战。

        3月25日至27日,大庆石油会战第二次筹备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在会上宣布:石油会战领导机关立即迁往第一线办公。

        当时的萨尔图地区,草原一片,人烟稀少,正处于天寒地冻季节,无房屋,无炉灶,连油盐酱醋、锅碗瓢盆在当地都难买到。各参战队伍陆续抵达指定的区域后,自己动手搭起了帐篷。由于器材不齐全,设备不配套,汽车、吊车又不足,草原上还没有修公路,运到火车站的几十万吨器材和整套的钻井设备,有些要靠人拉肩扛的办法,从火车上卸下来。面对这些困难,余秋里部长和会战领导小组成员总结以往油田勘探和开发中的经验教训,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决心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迎着困难上。

        4月10日,大庆石油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大庆石油会战的第一个决定《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指出:“党委决定立即组织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干部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矛盾论》,并号召非党职工都来学习这两个文件,用这两个文件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组织我们大会战的全部工作。”“掌握武器,勇于实践,认识油田规律,这是我们的学习目的。”于是,在石油会战职工中掀起了一个学习“两论”的热潮。

        4月29日,在萨尔图草原举行的大庆石油会战万人誓师大会上,“铁人”王进喜作为会战中涌现的第一个标兵,披红戴花,骑着由领导干部牵着的高头大马,被职工们敲锣打鼓送进会场,拥上主席台。余秋里部长带头高呼:“向铁人学习,人人争做铁人。”

        王进喜在代表5万多名会战职工发言时,吼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宣言。一场千军万马战大庆的艰苦创业历史,从这一天开始谱写。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1923—1970),祖籍陕西渭南市大荔县羌白镇焦家村,出生于甘肃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时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15岁进玉门油矿当童工。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王进喜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同年10月,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

        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新中国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油井来。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王进喜组织全队职工按照会战领导小组的决定,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说:“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职工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由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并于4月19日胜利完钻,打出了大庆石油大会战第一口油井。进尺1200米,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在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危急关头,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不顾腿伤,带头跳进水泥浆池里用身体搅拌,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

        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呐!”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


为了石油会战的胜利

        当年,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

        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庆石油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

        1960年6月1日,一辆挂着21节油罐的列车,从萨尔图装油外运。这是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会战职工们敲锣打鼓热烈庆祝,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亲临现场剪彩。

        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1202钻井队队长马德仁、1206钻井队队长段兴枝、采油队队长薛国邦、水电指挥部副大队长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

        “五面红旗”的树立,对于加快油田开发、夺取石油大会战的胜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到8月份,大庆原油日产量已达到3000多吨。

        “天当房屋地当床,棉衣当被草当墙,五两三餐保会战,为国夺油心欢畅。”这是当年会战职工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份内份外,不分前线后方,一心为了石油会战的胜利。

        1960年,大庆地区的雨季不仅比往年来得早,而且雨量大,雨期长。从4月26日起到9月底,三天两头下雨,草原上遍地积水,处处泥泞。会战职工踏着没膝泥泞,坚持施工。司机们开动脑筋,用“汽车轮胎穿铁鞋”的办法,解决了泥泞中行车困难的问题。为支援石油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派出指战员到大庆修建公路和供水管线。他们在雨季里连续紧张施工240天,完成了40多公里公路和近30公里的“八一”输水管线的修建任务,保证了石油会战在雨季里不停顿地进行。

        刚进十月,天降霜雪,人要换棉衣,生产设施要保温,可几万名石油会战职工仍然住在帐篷或活动板房里。为了在冬季坚持生产建设,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复土,把新铺设的输油、供水管线深埋地下,创造了“长烟道”“热风吹”“平顶盘管加热炉”等多种多样的保温设施,解决了油井和油、气集输管线的保温问题。同时,从领导干部、大学教授到生产工人和炊事员,都组织起来,盖“干打垒”房子。仅两个月时间就建成30多万平方米“干打垒”房子,使得会战职工和家属在茫茫大草原度过了第一个严冬,没有冻坏一个人,一台设备。康世恩在一次万人大会上,激动地喊出:“干打垒万岁!”

        12月10日,大庆油田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而当天原油产量达到7219吨,在冬季创造了石油会战9个月来原油日产量最高纪录。

        截至当年底,各探区共完成探井91口,试油63口73层,生产原油97万吨。不仅缓解了国家缺油的局面,而且解决了会战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通过大规模的油田勘探,迅速探明了一个面积达860多平方千米、储量达22.6亿吨的特大油田。与国外同类油田相比,美国拿下克萨斯油田用了9年,苏联拿下罗马什金油田用了3年,而大庆油田从第一口井喷田到1960年底探明大庆长垣储油面积,只用了1年零3个月,“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


工业学大庆

        1963年,持续3年多的大庆石油会战基本结束,建成年产原油500万吨的生产能力,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占全国同期原油产量的51.3%,共完成财政上缴10.6亿元,除回收投资外,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

        同年12月3日,全国人大二届四次会议闭幕,周恩来总理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由于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成,中国需要的石油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依靠‘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1964年1月25日, 《人民日报》 头版头条通栏刊登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号召:“工业学大庆”。由此,全国工业战线掀起了学习大庆精神、学习大庆油田管理经验的热潮。

        气壮山河的大庆石油会战,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光辉夺目的篇章。会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度过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会战创造的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会战模式,是当时经济体制下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发展。会战中形成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四个一样”(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的优良作风,激励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成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