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30万兵力,在桂北的兴安、全州、灌阳三县境内,凭借湘江天险,布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我中央红军全歼于湘江东岸。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沉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继续北上抗日的征程。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最为悲壮惨烈的一场战役。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突破湘江这一惨烈悲壮、可歌可泣的一幕,抚慰烈士英魂,教育革命后代。1984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根据魏巍在长征路上的访问材料,建议在湘江西岸修建“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请总政行文商广西办理。”并亲笔题写了碑名“红军长征突破湘江”8个苍劲有力的大字。1985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聂荣臻元帅的建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的来信,就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之事正式向国务院报告,同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修建。
在修建的过程中,自治区人民政府、桂林地区行署和兴安县政府都很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资金筹集上给予了很大支持。从建设始末来看,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落成得益于4个离不开。一是离不开一位著名文化人的感怀——魏巍;二是离不开一位老元帅的批示——聂荣臻元帅;三是离不开区、市、县各级领导和干部的共同努力;四是离不开一方老百姓的支持。
烈士碑园位于兴安县兴安镇双拥路56号,1993年开始建设,1995年底建成,1996年初正式对外开放。园区占地10多万平方米,主要纪念设施有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突破湘江纪念碑、湘江战役烈士英名廊、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雕塑、湘江战役纪念馆、清石园、双拥林等。
大型烈士群雕位于狮子山西麓,由800多立方的灰白花岗岩雕凿而成,长46米、高11米,由男女老幼4个巨型头像和“救星”“送别”“远征”“激战”“永生”5组浮雕组成。突破湘江纪念碑位于狮子山顶,由灰白花岗岩构成,高34米,寓意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纪念碑基座上方是3支直插云霄的步枪造型,体现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群雕和纪念碑之间由184级台阶相连,从山脚直通山顶,陡峭的台阶让参观者充分体验到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
大型群雕南侧的烈士英名廊像一幅巨型竹简,32米长的曲形花岗岩石墙上,镌刻着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2万多红军烈士的英名。
与烈士英名廊相邻的是闽西红军烈士雕塑,由大理石底座和青铜雕塑构成,主要纪念在湘江战役中英勇牺牲的以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为主的福建籍革命先烈。这是一座由福建龙岩市政协、福建三明市政协和广西兴安县政协联手建造的纪念碑。另外,赣南烈士纪念碑也正在加紧建设当中。
清石园位于湘江战役纪念馆南侧,是桂林第一个廉政主题园林,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园内置天然奇石39块。石上镌刻各种有关廉政的格言警句,采用园林手法构建,将知识性、教育性和观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共产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廉政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的重要阵地,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青少年学生继承革命优良传统、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课堂。
湘江战役纪念馆位于碑园内的狮子山西南角,是兴安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颁布实施的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的精神和部署,于2008年开始建设,2012年下半年布展,2014年11月25日湘江战役8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外形酷似一顶红军八角帽,意喻红军精神永存。纪念馆建设项目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390平方米,展陈面积2800多平方米,展线长度500多米。现有馆藏革命文物400多件,场景10处。纪念馆的主体外观造型为战火硝烟中被鲜血浸染的红军八角帽,外墙体主基调为大红色,体现当年中央红军浴血奋战、血染战场的悲壮历史。纪念馆展厅分为《序厅》《苏区风云》《兵临湘江》《突破湘江》《历史选择》《精神永存》六大板块。
进入展厅序厅大门,一个主题雕塑映入眼帘。它是由1面飘扬的旗帜、1艘航船、5朵浪花、3顶红军八角帽组成。航船载旗从右驶向左,代表红军由东向西进行战略大转移的方向;船舷上激扬着5朵浪花,象征着湘江战役中经历了血与火严峻考验的5个军团;船上摆放着3顶红军八角帽,代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3万红军战士。红旗旗杆高1.9米、宽3.4米,意含着湘江战役发生在1934年。主题雕塑的背景是场面宏大、气势磅礴的“红军渡江”浮雕,其左面长度为11.25米,右面长度为12.01米,这两组数字分别暗示了湘江战役发生的起止日期是11月25日和12月1日。
第一章《苏区风云》:在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人“宁可错杀千人,不使一人漏网”的白色恐怖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思想,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随即,各地的武装力量纷纷起义:1927年南昌起义、湖南秋收起义、广州起义,1928年平江起义、湘南起义,1929年百色起义,各地的武装力量相继汇集,先后形成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和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就此诞生。
由于红军队伍和革命根据地部队壮大,蒋介石在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连续对中央苏区发起了5次大“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当中,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央红军苦战一年未能取得胜利,最后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在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之前,为打乱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同时为中央红军转移作准备,1934年7月6日,中共中央先派出以寻淮洲为军团长的红七军团6000多人北上抗日,转战闽皖赣,调动和牵制敌人。接着,7月23日,又命萧克为军团长的红六军团9000多人突围西征,到湘西与红二军团会合。最后,红六军团历经艰险终于与红二军团会师,于是,中革军委最高“三人团”决定让中央红军向西进行战略大转移。
第二章《兵临湘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西征转移,在连续突破国民党布下的3道封锁线后,于11月下旬进抵湘桂边界道县,蒋介石已判定中央红军将沿着萧克红六军团故道由桂北湘江西进突围,便调集26个师30万大军,在桂北湘江以东地域设下了号称“铁三角”的第四道封锁线,妄图将中央红军予以全歼。
第三章《突破湘江》: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正式下达四路进军广西,强渡湘江的命令,在新圩阻击战、脚山铺阻击战、光华铺阻击战、后卫阻击战中,广大红军指战员表现出勇于突破、勇于胜利、勇于牺牲的湘江战役精神,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以损失3万多人的巨大代价突破湘江。
第四章《历史选择》:1934年11月17日,蒋介石在部署湘江第四道封锁线时,同时颁布了《湘水以西地区剿匪计划大纲》。计划是:如在湘江以东不能全歼中央红军,进一步投入30多万的兵力在湘江以西将红军全歼。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三人团”仍坚持北上的原定战略目标,中央红军势必会钻进国民党预先布下的包围圈。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避实就虚西进贵州的战略转兵主张,及时改变行军路线,翻越老山界,并召开了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等一系列会议,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湘江战役,成为了中国革命重要的转折。
第五章《精神永存》: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1月25日进入广西,到12月13日离开广西,虽然只有短短19天,但足迹遍及今天的桂北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故事及遗址遗存。经过湘江战役,一大批红军指战员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其中元帅7位、大将6位、上将32位、中将100位、少将401位(1955—1964年)。当年的亲历者撰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桂北人民也收集了大量的烈士名录,各地修建了大小不一的纪念墓碑。
湘江战役纪念馆目前采用声、光、电、场景等多种先进展示手段,在2800平方米的展厅里配以实物,全方位的展示了当年红军抢渡湘江的战斗历史场景,使受教育者感觉仿佛超越时空,回到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受到一次血与火心灵的洗礼,进一步弘扬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先后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首批百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百家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全国著名百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当地党委和政府在每年的清明节、烈士公祭日和一些特定的节庆都要举行大型活动,近年成功举办了湘江战役80周年、中国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广西纪念活动等。
当前,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号召,成为引领中华民族坚定前行的思想火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领航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馆展陈内容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提升改造。经过改造提升后的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馆,将会给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增添新的内容,更加突出忠诚信仰主题。这里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更好课堂。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我们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永续红色基因,讲好兴安红色故事,躬身实践,为把兴安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红色教育基地不断建言献策,努力彰显政协作为。文
(作者为兴安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