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建筑大亨沈祝三“筑梦”大武汉
2020-01-10 | 来源:《文史春秋》

建筑大亨沈祝三“筑梦”大武汉

● 裘伟廷


舞台暗下来,与国立武汉大学落成典礼的热闹之声形成鲜明对比,一位垂垂老者蜷缩在舞台的右侧角落,他看不见,却努力聆听着,用心感受着,为了建造武汉大学,他已经负债累累。然而,正是有了他,才有了今天“江城多山,珞珈独秀”的武汉大学。这是以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改编的甬剧《筑梦》结束时的一幕。随着演剧的落幕,一段往事也随之浮出水面——剧中主人公的原型沈祝三,这个被称为“民国武汉第二大商人”的宁波人,曾在武汉承建了无数大楼,打造了一批优秀历史建筑群。其中,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群的主要承建者就是沈祝三。


初到上海崭露头角


沈祝三,原名叫沈梄,字卓珊,后来不知何故,他按其音韵将“卓珊”改成了“祝三”,于是就成为现名。光绪三年(1877年),沈祝三出生于浙江鄞县走马塘沈风水村。沈风水村地处鄞县与奉化交界处,该地方现属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管辖。沈祝三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病去世。他小时候曾在家乡,靠着下雨时在私塾外面听先生讲课。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这种“读雨书”也无法继续,母亲便送他去学木匠活。

不久,沈祝三跟着舅舅孙仁山去上海,替人做临时工。从宁波乡下来到大上海,从此开始改变了沈祝三的命运。先是舅舅有个朋友叫王文通,在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他见沈祝三学习勤奋、手脚勤快、心思细密,便介绍他到中国近代营造业先驱杨斯盛开办的上海杨瑞泰营造厂做事。杨斯盛除了开办杨瑞泰营造厂外,还与朋友、近代上海建筑业巨子张继光共同创设了协盛营造厂。沈祝三在杨瑞泰营造厂干了一阵子后,又被杨斯盛介绍到了上海协盛营造厂。

沈祝三来到上海后,深受杨斯盛、张继光的影响,深知想要有本事,必须学习,因限于当时的条件,没有上学的机会,一切便都只能自学。在协盛营造厂工作时,他抓住一切机会边干边学,不久便学会了看工程图纸,了解各类施工技术。勤奋好学的他,晚上还抽时间从看门的印度人那里学习英语,他学用结合,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英文简单对话和书写,并能看懂英文建筑图,逐渐与外国业主交流自如,从而很快成为建筑业的行家里手,在同行中初露头角。

恰逢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包了南京英商太古洋行的工程,因勤勉努力深得杨斯盛和张继光赏识器重的沈祝三,便被协盛营造厂派往南京做监工。机敏干练的沈祝三, 懂外语能直接与洋人对话,在南京与英商合作得很好。该行施工过程中有凿一口旱井的项目,要求一气呵成,不能间断,故需日夜开工。而当时恰逢天降大雪,在夜间施工时因工人畏寒,不肯下井。沈祝三作为监工就率先垂范,自告奋勇亲自下井动手干活,这一举动深受洋人赞赏。这项工程也给沈祝三后来的道路做了很好的铺垫。

1904年,英商太古洋行要在汉口建一座仓库,该洋行大班(旧时对外国公司、洋行的经理的称呼)依然请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建这项工程,同时点名要沈祝三去汉口主持整个工程。奉派主持施工的沈祝三,时年27岁,离开了上海,只身逆江而上,踏上了他在汉口创业的第一步。次年,他又受上海协盛委派,主持施工武汉最早的一栋混合结构大楼,即汉口平和打包厂,其施工技术含量相当高,这幢建筑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建筑起始的重要实例之一。平和打包厂的建造成功,使沈祝三名声大震,也初步奠定了他在武汉地区营造业中的地位。


在汉口创立“汉协盛”


自1861年汉口正式开埠之后,外国人陆续在长江边上建起了高楼大厦,华商们也纷纷开厂建房,使武汉三镇处于一派兴旺向上的态势,由此带来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到处都蕴含着巨大的商机。因此沈祝三于1904年到汉口,可谓来的正是时候。

在汉口,沈祝三主持着平和打包厂工程的同时,一边又承建武汉地区的其它建筑项目。这本来应该是上海协盛营造厂很为高兴的事,但老板杨斯盛等人却担心工程会带来难以掌控的纠纷,特别是这些工程万一有了亏损要由上海协盛来担待,因此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武汉的建筑工程业务一切由沈祝三个人负责,与上海协盛营造厂无关。在此情况下,沈祝三索性脱离了上海协盛,于1908年在汉口开设了自己的营造厂。但为了不忘上海协盛给予他的发展良机,他将自己的营造厂取名为“汉协盛”,厂址设在汉口六合路。这就是后来声震汉口的汉协盛营造厂。

创建伊始,沈祝三就十分注重把传统施工与西方技术、机械施工相结合,比如自备汽车、拖轮、拖驳等运输工具,这就可将原材料直接运至施工现场;他的许多设备都从国外进口,诸如英式打桩机、混凝土拌和机和电动控制的起重设备,以满足大型复杂工程的建造。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增加优势,沈祝三开办过当时湖北规模最大的机制砖厂——阜成砖瓦厂,还兴办了阜成轧石厂、阜成炼灰厂、阜成石灰厂,保证了砖瓦、石灰等建筑材料供应。沈祝三的阜成系列建材盈利颇丰,不仅是当时武汉建材业的翘楚,而且影响及至长江中游沿岸城市。

至于沈祝三常能以比别的营造厂要低得多的价格接下项目,其中重要原因,除了他能充分运用先进设备,建造各种复杂工程外,还体现在采购原材料时, 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成本。比如沈祝三与德国哈尔钢铁公司建立业务往来,从而每年能以低于市场20%的价格,直接从德国购进钢筋,完全不受汉口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1908年,沈祝三结识了英国建筑设计师海明斯,两人一番交谈后,发现双方意气相投,而且都需要对方的支撑,互补共进,因此一拍即合。先是由沈祝三出资,帮助海明斯开设了专营房屋设计和监工业务的景明洋行,该行是汉口第一家房屋设计事务所,而景明洋行承揽的设计工程概由汉协盛承包施工。这对设计和营建搭挡一经联手出山,使承建范围大为拓展。双方的合作一直很顺利,几十年合作下来,景明洋行成为汉口排名第一的房屋设计事务所,而汉协盛亦成为汉口最富盛名、 业务最多、 规模也最大的营造厂。

还有一点应该说也很重要,汉口的浙江兴业银行的经理王道平与沈祝三既是老乡,又是好友;而且王道平的弟弟王佑霖又是汉协盛下属企业的总管事,这让沈祝三拥有了强大的银行背景,使汉协盛在建筑资金上有较为充足的保障。

由于沈祝三的汉协盛信守承包合同,采取先进施工方法,注重工程质量,因此赢得中外业主的信任,在短短十数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了武汉最大的营造厂。当时在汉口,没有哪一家营造厂能赶得上沈祝三创办的汉协盛。


创造武汉建筑业辉煌


在很长的时间里,汉协盛的业务都非常火,经常有一二十个工地同时施工。最旺的时候,多达40多个项目同步进行,其场面之大,令人慨叹。在汉协盛企业里,起关键作用的当然还是沈祝三。他为人精明能干,做事又极守信用,对工程又极讲质量,再加上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可直接与洋人打交道,这些给他带来许多便利。有这样一个能干的老板,他的企业必然能够蒸蒸日上。

掐指算来,汉协盛营造厂在汉口盖的房子可真不少,为汉口的街面增添了许多风景。人们在看那些老房子时,甚至会生出这样的感觉:武汉最漂亮的房子差不多都是汉协盛盖的。据统计,从1908至1949年,武汉的300项著名建筑工程项目中,有56项为汉协盛营造厂所建造。

地处沿江大道青岛路口的汇丰银行大楼,始建于1917年。它是汉口最典型的西方古典式建筑,沿江耸立,造型严谨对称,花岗石外墙基与爱奥尼克柱列及线条丰富的屋檐形成鲜明的对比,整栋建筑庄重雄伟。内部装修极其豪华,多采用具有西班牙古典风格的柳安木和柚木,石刻雕花,还建有屋顶花园,是汉口首屈一指的漂亮大楼。这件汉口建筑史上难得的精品,富丽堂皇、一派大家风范,赢得海内外同行的交口称誉。

保安洋行(建于1914年)是汉协盛早期建造的西方古典主义代表作品,是武汉较早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的多层办公建筑。建筑处于十字交叉路口转角处,转角为圆弧,并设主入口,入口处用钢筋结构牛腿出挑支撑雨棚。沿街两侧为基本对称的横竖三段式构图。建筑立面仿麻石堆砌做法,三至四层为两层高的爱奥尼柱式划分,柱间设通开的大面积玻璃窗,装饰较为简洁。

在汉口江汉路到江滩的转角处有两幢紧连着的大楼:日信洋行大楼(建于1917年)和日清轮船公司大楼(建于1929年),两幢大楼气势恢弘、端庄典雅,与江汉关成犄角交缔之势,衬出了汉口江滩建筑的雄伟气势。这两幢大楼都是景明洋行和汉协盛营造厂合作的成果,均为汉口近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沈祝三还与老乡——宁波籍建筑设计师合作,如1930年承建了由中国第一个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的汉口金城银行大楼(现为武汉市美术馆),该大楼是武汉近代建筑中的精品。1934年承包施工了位于江汉路的四明银行大楼,这幢当时汉口最高的银行建筑,由宁波人卢镛标建筑事务所设计,其规模超过上海四明银行总行大楼。

汉协盛建造的房子当然远不止这些,像武昌第一纱厂、协和医院、普爱医院、汉口电报局、平和打包厂、横滨正金银行、捷臣洋行、璇宫饭店、三北轮船公司大楼、同丰里、德林公寓、信义公所大楼、汉口总商会、国货商场、卜内门洋行、景明大楼、浙江实业银行、盐业银行、江汉关大楼,以及高级住宅怡和洋行宿舍等等,都出自于它的手上。

著名作家方方在《灿烂汉协盛》一文中感叹:“武汉最漂亮的房子差不多都是汉协盛盖的,它们几乎撑着汉口老房子的半壁江山。”从1908年的同仁医院到1936年的四明银行,从工业厂房、洋行、银行、住宅、宗教建筑到学校建筑,从低层建筑到多层建筑,从砖木结构到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从西方古典主义、折衷主义到向现代主义过渡风格建筑的建造,沈祝三的汉协盛为武汉近代建筑体系的确立及整个体系的延续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耗尽心血建造武汉大学


最能代表汉协盛营造水平与注重质量的建筑作品,当属武汉大学。濒临东湖的武汉大学,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校舍整体上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引入西方的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构思精美,错落有致,置于群山起伏、湖水相伴、绿树成荫的自然环境中,从而使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形成典雅庄重、气势恢宏、轻快多姿的总体景观。它是1930年代中国唯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的佳作与典范,它也是汉协盛营造的最辉煌和最值得纪念的建筑。


早期武汉大学校舍外观.jpg

早期武汉大学校舍外观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jpg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武汉大学珞珈山新校舍于1930年3月动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部分)5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住宅、学生饭厅及礼堂(俱乐部)、实验室、工厂、校门牌坊、珞珈山水塔等。校园占地210多公顷,建筑而积共计78596平方米。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1938年,校舍全部竣工,总造价约400万银元。

汉协盛为了这所大学耗时多年,费尽苦心。在武汉大学校舍建造过程中,正值1931年历史上罕见的长江大洪水席卷武汉,三镇一片汪洋,正在建设中的武汉大学工程惨遭严重破坏;加上武汉大学建在山上,汉协盛却在承包时漏估了开山、筑路等部分费用;又逢国际经济危机,导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在工程全面亏损、几乎陷入绝境的关键时刻,沈祝三表示坚决信守合同,并依然坚持“三不原则”:一不主动向业主提高造价,二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三不拖欠建筑工人工资。沈祝三要求武大工程着眼于保固期百年以上,因此在施工中一旦发现问题,则不惜代价,返工重来。且汉协盛原来承诺的奉送水塔、水池等配套工程, 依然兑现。

在双目失明、大洪水侵蚀、原材料价格疯涨、资金链断掉等多重压力下,沈祝三还是没有放弃建造这个工程;甚至为解决工程经费问题,沈祝三将三元里、三多里、德华里等多处私宅和阜成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取得贷款40万元,使武汉大学工程得以继续。这种精神真的令人震撼。当时的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在一次演讲中特别提到:承包武汉大学的汉协盛营造厂老板沈祝三,“他的目盲已有十多年了。他每天自早至晚,都坐在他的小办公室的桌边接电话,指挥珞珈山及其他部分的工人从事工作……而他的亏累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可惜本校的经费也在十分困难中,无法补偿他。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感谢他,当时肯以比较低廉的标价,担任这个巨大的而且困难的工事。”

1932年5月26日,武汉大学举行了隆重的新校舍落成典礼,蔡元培先生在典礼上称赞珞珈山新校舍是国内最漂亮的大学建筑。时光流逝,80多年过去了,这些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群不仅风采依旧,仍在继续为教学科研服务,并以其独具的魅力震撼着人们。它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史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2001年 6月,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以其丰赡的历史价值、珍贵的科学价值、精美的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为了这件巨大精美的艺术品,沈祝三在其事业的顶峰时坠落;更令人惋惜的是,双目失明的沈祝三已看不到这件他用全部心血来创作的作品,但美丽的武汉大学是这位著名企业家高尚人格的不朽丰碑。


留下传世精神


无论如何,汉协盛曾经在汉口大放光芒,经其修建的老建筑经年已久,早已成为都市之经典。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感谢汉协盛。而这一切又与沈祝三“质量就是根本”的经营理念密不可分。他在施工中不盲目抢速度,砌墙须砌建一段后再放一段时间,待干固后再砌,若在施工中发现有质量问题,则不惜代价,坚决返工。在设计上要找最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料全选优质材料,等等。正因如此,他在武汉建筑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为有了沈祝三,才有了武汉建筑市场的辉煌。

1918年,也就是汉协盛创建10年后,沈祝三因青光眼而导致双目失明。尽管他四处寻访名医医治,甚至不惜巨资东渡日本求医,但终未成功。然而,面对沉重的打击,纵然自己已是盲者,沈祝三凭着超人的毅力和胆略,依然从容不迫地领导他的汉协盛,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着汉口这个大工地上的建筑交响;他坐在家里听取汇报,对关键性的问题果断作出指示和决断,对于建筑上的事情,他几乎是了然于心,许多大楼都是在他眼睛完全失明后建成的;他甚至雄心勃发,想独揽所有汉口的营造工程……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蒸蒸日上的汉协盛遭遇了“滑铁卢”。那就是在建造武汉大学过程中,沈祝三曾不得不把一批房产和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取得贷款40万元,但这笔债却本利滚成100万元。令人敬佩的是,虽遭灭顶之灾,这位建筑大亨依然凭借顽强的毅力继续着他的事业,同时变卖几乎全都家产,还债还了许多年,直到武汉沦陷时终于将银行借款本息全部偿清。但经过这些变故,已经使汉协盛元气重伤,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从而结束了它的兴盛时光,沈祝三也从一代富商成为一贫如洗的穷人,他蛰居汉口,靠变卖建筑存料和财产维生。

沈祝三的夫人吴琴芳(芹舫)曾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为汉协盛的兴旺作出过许多贡献,尤其在沈祝三双目失明后,有许多事务实际上是由夫人打理的。汉口沦陷后,昔日富甲一方的沈祝三当时已经没有财产,两个儿子在后方读书,夫妻俩相依为命,惨淡度日。1941年,64岁的沈祝三终于在自己的萧条岁月中一病不起,同年去世。1945年抗战胜利后,吴琴芳花费许多精力想重振汉协盛,招回两个儿子到武汉,将工厂经营交给儿子负责,以继承父业。但这时候的汉协盛光芒不再,没有沈祝三的汉协盛,已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1949年,汉协盛宣告结束。

从宁波乡下走出来的沈祝三,自1904年开始其在武汉营造生涯的数十年间,他的汉协盛创造了武汉建筑业的辉煌,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沈祝三也成为近代武汉建筑史和经济史上的一位重量级人物。他留下的建筑,至今依然辉光四射,仍是武汉这座城市的骄傲。沈祝三去世了,汉协盛也关闭了。但在武汉,沈祝三被写入武汉大学建校史,记入《汉口往事》,并在武汉名人推选活动中入选,被载入武汉“历史上十大名人”史册;而在宁波,改编自沈祝三真实故事的甬剧《筑梦》,搬上了各地剧院的舞台,人们记住了沈祝三先生,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宁波人,一个具有本心、良心、匠心的伟大建筑者,他不仅为一座城留下那么多坚固而美妙的传世建筑,他的处世价值更弥足珍贵。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