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史海钩沉
当前位置: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火树银花闹元宵
2020-01-10 | 来源:《文史春秋》

火树银花闹元宵

● 李学朴


烟火,今又称“礼花”, 是在纸筒等容器中装以火药和某些金属盐,点燃后焰火喷射,呈各种颜色,五彩缤纷。其实,烟火在宋代就已经成为民间娱乐的一种常见形式。最早的烟火出现于何朝何代,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但真正意义上的烟火应当出现于火药发明之后,这是毫无疑义的。就烟火的渊源来说,汉代的百戏表演中已有“吞刀吐火” 的节目,南北朝萧绮在录《拾遗记》时也引述《淮南子》说:“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含雷” 描述的是爆竹的声音,“吐火” 则描述了喷射的效果。这说明在汉代已经有了“吐火” 的幻术(即魔术),而这种“吐火” 的幻术表演就是烟火的雏形。

自唐代发明火药以后,宋代的烟火的生产技术和花色品类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如起轮、走线、流星、地老鼠等。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中说:“街市扑卖锡打春幡胜……又有市爆杖,成架烟火之类。”宫廷中施放烟火的规模非常大,据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记载:“上元节夜在宫中一次就要宣放烟火百余架。” 

明代的烟火业发展极为迅速,不仅烟火的种类繁多,其施放方法也丰富多彩。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往往不再一个个地零星燃放,而进行扎架组合,将各种各样的花炮分组绑在木架上,再用火药线顺序连接起来,一经点燃,则连续放很长时间。其间出现各种颜色的灯火、流星等,且不时出现花鸟和亭台楼阁等景象,甚为壮观。正如《宛署杂记》中所说的那样,“勋戚富有之家,于元夕集百巧为一架,次第传热,通宵为乐。”

到了明末,烟火发展成有故事情节的烟火戏,利用火药推动一些人物(傀儡)运动来表演完成。《如梦录》记述河南汴梁元宵节放烟火的情况时说:“烟火架上,安设极巧故事,纵放走线兔子,有火盔、火伞、火马、火盆、炮打襄阳、五龙取水、牌坊等名,花炮声震耳。两学宫前,俱有高照花灯、花炮、起火、水兔子入水穿波,随风赶人,有赛月明、高处响炮、下垂拘孪,九条龙取水、九转高升,各样奇巧。”烟火还与舞狮、龙灯等娱乐形式相结合,更为引人入胜。

明末文学家张岱在其《陶庵梦忆·卷二》“鲁藩烟火” 条中则描绘了山东兖州燃放烟火的盛况,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则记载了北京元宵节赏灯放烟火的场面及烟火的种类,等等。这些资料中记载描述的烟火种类及燃放场面,均可谓奇妙绝伦、巧夺天工。

清代的烟火品种更加丰富,烟火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燕京岁时记》中也有关于烟火的记载:“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二踢脚、等名目。”清代烟火的施放方法除扎架组合外,还有“合器施放法”, 即将两架甚至数十、数百架烟火“巧合成一剧者” 燃放。赵翼在《詹曝杂记》中记述乾隆十五年(1705年)观看这种烟火的情形时说:“药线徐引燃,成果画栏杆五色。烟火数十架,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数阁之类,并在笼鸽及喜鹊数十在合中乘火飞出者。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 文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