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弘扬侗族文化 推动三江文旅发展
● 石祖芝
三江侗族自治县(原为县级三江侗族自治区,成立于1952年)是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成立时间最早、侗族人口最多、楼桥最多的县,因此三江又有“世界楼桥之乡”和“中国侗族在三江”之美誉。三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上起南宋,下迄明清,文化遗产之多、价值之高,闻名遐迩,现存东汉陶器和滑石器、清代建筑等一大批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点有500多处,古村落有100多个。三江境内发现的两处打制石器遗迹,表明一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东汉陶器等文物的发现,记录了距今1000多年前东汉文化在这里的发展、演变。怀远县为古百粤地,西南夷夜郎境内,与湖南的靖县、贵州的黎平接壤,五代以前,属融州、古州蛮地。宋至和中(1054—1055年)置砦(三口砦),宋崇宁四年(1105年)建军(怀远军),明洪武十年(1377年)易司(三江镇巡检司),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立县治于三江口(今三江老堡),定名曰怀远县,布列四镇,编户八里。现保存下来的明清时期的丹洲古城、三王宫庙、孔明城遗址、城堡遗址、清代斗江营盘、八斗款坪、南寨杨家祠堂、宋代临溪堡遗址等文物古建筑均弥足珍贵。三江这块沃土可谓才俊辈出,人文荟萃。明清以来,举人邓文学、杨邦植以为官清正而闻名省外;武举熊世俊、莫登和以精国武术名世;邑亚元侯养瑞,邑庠生(秀才)杨植萃、荣培元以诗而名传。此后,歌师杨植敏、侗戏师吴居敬名著文坛;木构建筑工艺大师石含章、雷文星世代相承;侯穿福、石子华以医术医德名扬后世;抗暴先驱伍开先、刘锡镐、邓无畏等名垂青史……新中国成立后,三江各行各业人才脱颖而出,英雄模范、学者专家、革新能手、文教精英、艺坛名流发挥着聪明才智,各领风骚,饮誉海内。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目前,三江文化遗产是广西最集中、获得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保护名录最多、保存最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侗族大歌被列入国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胖鼓楼、程阳永济桥、岜团桥、和里“三王宫”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侗族刺绣、侗族花炮节、侗族器乐等37个项目被列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河歌、侗族牛腿琴歌、三江竹编技艺等120多个项目被列入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有10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除此之外,三江还有侗族的“萨”文化令人好奇神往,侗寨的厨娘、茶娘、歌娘、画娘、绣娘“五娘”文化引人关注……
有文化的项目才有生命力,有文化的旅游才能长久吸引游客。美丽又神奇的三江山水形成龙潭、瀑布、山岩、石门、天湖、山泉、洲滩、石洞等天然的山水文化。浔溶两江江畔风光旖旎、山水如画,融峰、岩、洞、隘、洲、滩为一体,集竹木、村寨、楼桥、亭阁、奇峰、秀水于一身,水天一色,和谐共生,享有“绿色万里长城”和“青山里流出三条江”之美誉,奇绝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多彩迷人的风光构成三江独具特色的山水文化。三江这个美丽独特的宝地,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遗存许多文人雅士的墨宝诗篇,这些名胜古迹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景点。
三江现存明清时期遗址的景点有著名的“怀远八景”:文星西指、天马东来、石门夜月、军听澄潭、太白遗岩、诸葛旧垒、一围玉带、九曲仙棋。太白遗岩位于马家洲上石门上水右边石顶上(离旧县治10多千米),相传李白谪夜郎登此游览,遗址至今尚在,岩下江水澄清,每当船只经过,橹喧咿哑,如闻吟咏之声。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县廖蔚文有诗曰:“青莲见谪夜郎汾,此日登临访旧闻。岩洞有灵应识我,江山无恙又逢君。莺歌尤唱清平调,星斗常惊丈块文。采石矶头还朗月,莫教村酒醉蛮云。”九曲仙棋(在下石门西山头离旧县治几千米)层峦九叠,相连如串玉贯珠,其高万仞,顶上平敞,中有一泓池水,名“仙女池”。相传仙人下棋于此石上。仙女池亦称“仙人塘”,池水清澈如明镜,像墨绿的翡翠,凝碧晶莹;更像神奇的聚宝盆,隆冬不竭,储满春意,孕育丰收。如此迷人的山水,怎能不把游人迷醉……
近年来,三江紧抓“大开放、大交通、大旅游、大扶贫”发展机遇,大力开发全域旅游,突显三江旅游名片。三江大侗寨、程阳八寨、布央仙人山茶园、丹洲古城、冠洞百家宴、产口古榕、三江口、三江侗族博物馆、石门冲、月也侗寨、盛龙民俗等一大批景区得到提升。如布央仙人山4A级景区万亩茶园,分布在海拔600~1000米梯田高山之上,茶园周边坐落着富有特色文化底蕴的侗族村寨,空气洁净,袅袅炊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步行于曲径小路,观赏群山雾绕中的日落,悠闲自得。月也侗寨同样也是4A级景区,通过做客三江百家盛宴、决战三江牛王争霸赛、三江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坐妹》等文化精品,全方位诠释侗族“月也”的文化内涵,让每一位到侗乡的客人都能享受侗族的月也文化盛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侗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树立文化自信,守住“根”和“魂”,推进民族文化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协充分发挥政协文化、文史界别委员,侗学研究会专家、学者的积极作用,始终围绕“千年侗寨·梦萦三江”这一主题,在做好挖掘民族文化收集整理、编好《三江文史资料集》、参与民族文化调研的同时,利用节庆文化和旅游推介活动搭建文旅平台,助推三江民族经济发展。
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于2014年获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项——铜鼓奖
围绕“侗族风情”主旋律,激发旅游经济活力。依托“六张名片”:中国侗族在三江、中国侗族“百节之乡”、中国侗族百家宴、中国侗族文化深度体验区——程阳八寨、中国唯一的水上古城——丹洲、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坐妹》,推进参与式旅游产业开发,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利用“互联网+营销”方式,引进客源,拉动人气,激活旅游经济发展,打造亮丽的文化旅游名片。其中大型实景演出《坐妹》于2011年10月1日开演,于2014年荣获广西文艺创作最高奖项——铜鼓奖。该演出将侗族地区的建筑文化、农耕文化、服饰文化、耶歌文化、笙舞文化、婚俗文化等,通过精心制作融合在一起,完美呈现侗族地区最美好、最淳朴、最浪漫的爱情故事——行歌坐妹。演出中有雄伟壮丽的侗族银项圈形舞台,威严庄重的侗乡鼓楼,神秘多彩的吊脚楼,云雾迷蒙的瀑布,波光粼粼的弯月河,原始古朴的水车和如诗如画的接亲舟等,能歌善舞、英俊帅气的小伙子和金嗓玉喉、身着艳装的姑娘,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和巨型LED梯式视频的映衬下,伴随着婉转动听的民族音乐载歌载舞,演绎恋爱的故事,令观众耳目一新,从中领略侗族人民别样的风俗风情。
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立足侗族特色文化资源,依托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区位优势,结合桂林建设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主动融入大桂林旅游圈,联合桂湘边区四市四县签订“中国大桂林·桂湘原生态风情节”合作协议,加快桂湘边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合作开发、市场拓展和人才流动,推动桂湘边区旅游产业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圈,加快形成区域性旅游联合体,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打响三江县“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品牌知名度,促进县域旅游产业发展。
坚持模式创新,发挥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以提高侗族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为目的,帮助侗族群众通过提供旅游服务、销售土特产品、土地流转收租、小额贷款参股、参与旅游项目等方式获得经济增收。探索“景区+农户、能人+农户、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等旅游合作新模式,加强特色文化体验、生态农业观光与康养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挖掘当地乡土文化,激活乡村生产要素,提升乡村旅游品位,扩大旅游合作渠道,为当地群众创造就业创业平台,加快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
三江秉承“生态立县,旅游富民”理念,特色生态产业得到提质增效,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将乡村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示范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旅游富民的目标。2019年,旅游总人数达1000.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02%;社会总收入达80.914亿元,同比增长11.16%。依托民族文化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效益,已经成为三江县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同时,民族文化振兴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推进三江经济快速发展。文
(作者为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