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深入崇左调研并主持召开协调会
- 钱学明在自治区政协对口协商会上提出 厚植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产业 推动边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中国书画名家壮美广西采风行”活动举行
- 费志荣在自治区政协相机协商会上提出 以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 全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会暨自治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体会议在桂林召开
- 自治区政协召开“桂在协商”全媒体协商工作专题研讨暨播出100期座谈会
侗族婚俗:偷亲和送亲
● 杨尚荣
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人类早期实行的是族内群婚制,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间也可以成为夫妻,生下来的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侗族社会经过漫长的原始公社时期,直到唐末宋初,侗族社会跨越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近代,侗族社会还留存原始母系公社的文化信息,比如群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侗族的族内群婚制逐步被族外群婚制所代替,也就是说,同一氏族的男女青年不能成为夫妻。甲寨或甲族的男青年必须去找乙寨或乙族或丙族的女青年结为夫妻,反之也是如此。
在侗族社会,至今仍保持着族外群婚制的遗影——“行歌坐夜”(也有叫行歌坐妹),吃过晚饭,甲寨或甲族的男青年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到乙寨或乙族的女青年家里谈情说爱,坐夜唱歌。每到过节,甲族的男青年请乙族的女青年到自己的氏族鼓楼里来唱歌、对歌,由此又衍生出两个氏族全体成员的集体交往。
侗族社会男女青年交往恋爱虽然是自由的,但要真正结婚,却有着“女还舅门”的约束,舅权有着决定的权力。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的舅权曾经是社会权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氏族中,舅舅对外甥享有绝对的权力,包括社会规则、生产技能、生活知识等各个方面,舅权对氏族中男性公民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过程中,舅权起到桥梁的作用。当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最终建立起来的时候,舅权日益弱化,但并没有马上消亡,而是与父权一道在维持社会的平衡当中发挥着作用。“女还舅门”就是这样的留存。
在侗家,姑娘玩山自由,坐夜自由,谈情说爱自由,但婚姻不自由。侗族婚姻推崇的是娘亲舅大,女还舅家。长期以来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制度,任何人都不能悖逆。女还舅门的姑舅表婚是侗族长久以来沿袭的传统婚姻形式,舅家有优先娶外甥女为儿媳的权利,若舅家无子或儿子年龄不相当的话,女性可以另外择配,否则不能结婚。
千百年来女还舅家造成无数婚姻的悲剧。为了婚姻自由,不少侗族青年进行坚决的抗争。在三江侗家,历史上发生过一场爱情悲剧,人称“三十六煞”。当时,有18对正在热恋的青年男女,因为受着“同姓不通婚”“养女还舅门”等旧习俗的拘束,不能结为终身伴侣。就在谷雨前两天,他们相互邀约,几乎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殉情而死。这个悲剧震动了附近侗族村寨,当地寨老经过讨论协商,对婚姻制度做了一次“破姓开亲”的改革,规定同姓而不同支系的可以结婚,女孩子不必还舅门。
养女不必还舅门,但舅家还是要敬重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侗家青年男女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应对办法,即偷亲——男方偷偷的娶,女方偷偷的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女方就嫁到男方家,待第二天才让人给舅家报信。舅家看到事已至此,生米已成熟饭,也就只好同意外甥女另嫁。这样既保住舅家的脸面,有情人又能喜结连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女还舅门”的旧习已被抛弃,夜半迎亲的偷亲成为大家共同接受的习俗。
冬天是侗族人爱选的偷亲季节。去偷亲的人里,只有新郎家装饰一新,喜气洋洋。新郎官与伴郎打点好行装,便悄悄向新娘的寨子进发。他们装作“行歌坐夜”的样子,不抬花轿,不打鼓,一路唱歌来到女方的木楼下,就像往日走寨一样轻松自如,旁人丝毫觉察不出迎娶的迹象。
而心中有数的姑娘,早与女伴在楼中等候。等到新娘家没有其他“行歌坐夜”的后生时,新郎这才敲门进屋。见到新娘家中的长辈,他们既不叩头,也不忙着递封包,而是礼貌地向老人问好,和他们亲切交谈。这时的新娘子不会说一句话,唯有那群女伴,像黎明时的山雀,叽叽喳喳、七嘴八舌,一边阻新娘纺纱绣花,一边拿她逗乐打趣,“吱吱”的纺车声和着欢乐的笑语飘荡在木楼的上空,更增添婚庆的和美气氛。吃过便饭,在长辈招待新郎和伴郎的时候,新娘早已换上新装,准备出发。
美丽的侗族新娘
临出门时,女伴趁新郎不注意,把锅灰朝他脸上抹,虽有伴郎尽力护驾,新郎还是“在劫难逃”。在女伴嬉笑打闹之后,迎亲者个个一脸漆黑,众人相视而笑。回家的路上,新郎和新娘走在后面,伴郎却要小心地在前面带路,因为如果偷亲消息泄露的话,调皮的后生会在途中把便桥拆了,要新郎背着新娘过河;有的捣蛋鬼还在路上隐蔽处涂上一层烂泥,要把新娘的绣花鞋弄脏,作为次日喝新娘油茶时的笑料。在伴郎的仔细“侦察”和“护送”下,新人终于安全到达新郎家中。
新娘进屋要选吉时,所以在启程时,他们便会算好时间。若是到了男家寨子还不到时辰,就先在寨外歇息一下。新娘进入夫家火塘屋,各地、各村、各寨的习俗略有不同。一般都要经过两道“关”:第一关是跨扁担,即夫家把一根系着红绸的挑水扁担横放在火塘屋进门的门槛上,让新娘跨过。新娘跨过后,就预示新娘已属于夫家的一员,扁担永远不离肩,一年忙里又忙外。第二道关为穿草鞋,事前夫家备好一双新草鞋,置于火塘门外。新娘进屋时,要自觉穿上,预示新娘进入夫家,劳动是本行,脚下穿草鞋,肩上担扁担,艰苦创业绩,节俭把家当。
新娘在约定的吉时进门后,新郎家立刻鞭炮齐鸣,一位命好福高的妇女迎上前去,让新娘面向东方坐在方凳上。接着,新娘接过婆婆递来的锅铲和油茶滤,为夫家的亲人打一锅新娘油茶,在众亲友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贤惠与能巧。喝着新媳妇的油茶,香在嘴上,甜在心里,古老的侗族山寨也在欢声笑语中迎来晨曦。
一对新人从此踏上新的生活旅途。或许有的人会问:这样半夜偷亲,夫妻之间能和睦长久吗?其实他们在平时“行歌坐夜”的过程中,早已建立感情。若是姑娘不愿意,别说去“偷”,就是用花轿去抬她也不会来的。
晚上,新郎寨上的后生聚到新郎家闹吃新娘油茶,新郎家非但不阻止,反而认为是吉祥如意。后生使出浑身解数,“闹”得新娘非出来打油茶不可,否则就不罢休。新娘在打油茶和敬油茶时,如果把一碗盛有用细线串起糍粑、猪肠的滚烫油茶敬给哪位后生,他就是最“幸运”者,新娘还会在他的面前一个劲儿地催他快喝。此时,一屋子人的视线全集中到这个后生身上,羞得他像大姑娘似的。新娘油茶浪漫而风趣,给婚礼增添了喜庆欢乐。
侗族婚礼习俗中,男童与伴娘引领新娘去挑井水回来打油茶
第二天天亮后,一名男童和两位伴娘陪伴新娘。此时,新娘穿着民族盛装,戴着银饰。当铁炮三响,新娘挑着水桶出门。男童吹起欢乐的芦笙曲在前头引路,两位伴娘各在新娘的前后,4人一起朝着寨边水井走去。寨上人听见铁炮一响,正吃饭的赶忙丢下碗筷,干农活的丢下工具,拥到各个巷道路口,饱览新娘美丽的容颜及风姿。这时的新娘,是她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寨上的人们借机观赏新娘的服饰、面容、风度等等。此时此刻,寨上女人欣赏新娘新衣上的刺绣,评析其技艺是否精湛,布局是否得体和大方,从中可了解其技艺的精美与粗劣,勤快或懒惰;男人则观赏新娘走路的步履及其风度,洞察新娘的涵养及其对待劳动的态度。
新郎把新娘“偷”进家门后,先派人专程报告新娘舅家,之后请房族、亲戚和朋友来喝喜酒。成亲后第三天或者第五天是送新娘回门的日子,送新娘回门是侗族婚礼中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新娘回门前,娘家派来二三个姑娘接嫁衣,先选一二件衣服压在新郎的衣箱底,留作纪念,其余送来的衣服、鞋袜、头帕、银饰全都接回娘家。
一般来说,新郎家会准备“红猪”一头,还备有酸鸭肉、酸鱼、糍粑及米酒等所需礼物。这些东西都会放在担子里,挑到新娘家,担子要成双,所送的担子越多,表明婆家的经济实力越雄厚,家族人脉兴旺,新娘家也会感到有面子。新娘只要准备服饰即可,几箱到几十箱不等。新娘头戴银饰,身穿精致的嫁衣、百褶裙。待良辰一到,鞭炮齐鸣,新郎房族几十人的送亲队伍出发了。接嫁衣的姑娘走在送亲队伍的前面,新娘在队伍的中间,前后有伴娘陪着。新娘与伴娘的服饰一样,区别是新娘手拿一件东西,或精致的侗帕、或布袋,里面包一件心爱的物品。路旁、亭边、桥面、树上挤满观看送亲的人们。送亲队伍到新娘家,喝了拦路酒,互致贺词,礼物交给新娘的房族。之后,送亲的队伍与新娘的亲戚同餐共饮,对唱酒歌,热闹非凡。
回门,又叫“送担子”。这一天,新娘身穿漂亮的民族盛装,在男方家人及亲戚的陪同下,浩浩荡荡的队伍挑着鸡、鸭、鱼、肉、大米、粑粑、糖果等各式各样的礼品回娘家,这些礼品大到鱼肉、小到葱蒜,一般为40多担。进寨时,女方家邀请村里的亲戚在路上迎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拢到村道两旁来观看,然后一起和新娘回到娘家。送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里后,与女方家人围炉而坐,话家常、叙感情,女方家亲戚则端上茶水、糖果等热情款待送担子的客人。“送担子”仪式结束后,男女老少,不分主宾,坐在一起唱琵琶歌、唱敬酒歌,整个场景热闹非凡。
侗族婚礼中,新朗家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组成的送亲队伍浩浩荡荡
侗族婚礼中送新娘回门时,新郎家会准备一头“红猪”,寓意鸿运当头
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沿途每经过一个寨子,都要燃放爆竹。关键的环节是快进新娘家寨门时,由娘家人用草结绳设拦路门,先由娘家人开始唱迎客歌,再要求新郎方对几个回合的进寨歌,对歌获胜方允许进寨,才可以顺利把新娘送回家。
在三江溶江河一带的一些侗族村寨,送新娘回门由当地的寨老组织。寨老在新娘从夫家启程时,举行一个跨水盆仪式。仪式完成后,才可以走,走的时候,会让新娘拿一根筷子大小的茅草秆,取吉祥之意,然后一些伴娘走在前面,新娘跟在后面,之后是伴娘、长者、挑担的亲友,最后面是负责放炮的年轻男人。一切顺顺利利进行完毕,新娘便会在炮声中回门,叫“踩炮回门”。这一天,村里必定是硝烟弥漫的,因为送担子的队伍出发时要放炮,结束时要放炮,而这一日的饭菜全由男人准备,女人去哪里了呢?——去踩歌堂、唱歌跳舞了。踩歌堂先由寨老起头,唱的是以往关于祖宗的一些歌谣,接着是一些中青年女人,她们歌唱的是生活,再接下来便是小姑娘,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幼小的女娃娃也都穿着侗衣,围成一个圈,学着大人的模样,欢乐地蹦蹦跳跳。踩歌堂不止有本寨的年轻人,还有外寨的人,相当于大型社交聚会,这是年轻人们互相认识的机会。
侗族男女婚恋是自由恋爱,没有金钱、地位等因素的干扰,他们的爱情是和谐美满的。男女青年一旦结合就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争吵、打架以致离婚的事极少发生。
侗乡三江的这种婚礼习俗,被侗族人民千百年来传承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旅游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游客的络绎到来,作为一个游客可参与的项目,侗族的送亲婚礼习俗在程阳八寨风雨桥景区大受欢迎。在三江程阳八寨一带,当地村民约定俗成,统一大年夜为新郎“偷亲”日,大年初二为新娘挑水日,大年初三为送新娘回门“送亲”日,因此,每年春节这几天,就是程阳八寨“集体婚礼”的时间。大年初一,村里不断地传来谁家结亲的婚讯;初二日,大伙纷纷去看“新娘挑水”;初三日则是这家、那家送新娘回门,你方唱罢我登场,村村寨寨热闹非常。有的游客玩心大起,混进新郎家送亲队伍里,帮挑着礼担“送亲”……一时间,主人、游客合在一起,整个侗寨喜气洋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