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有声杂志
当前位置:首页 > 有声杂志 > 正文
【亚热带色彩画派创始人凃克】
2019-06-15 | 来源:《文史春秋》

亚热带色彩画派创始人凃克

陆 璎


凃克(1916—2012),是20世纪影响中国美术史进程的一位重要画家,“亚热带色彩画派”创始人,他对油画、油墨画、水彩画、水墨画、版画等都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曾任广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主席。

凃克不但拥有传奇的红色革命经历,还是一位特立独行醉心于艺术的画家。人生的坎坷,繁忙的政务,没有使他停下画笔,他孜孜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美术事业,共有250多幅画作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江苏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广西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广西厅收藏。

凃克的油画别具一格,你会被他的作品所透露的独特质朴的气息所吸引——能用如此简练的手法表达眼前的美景,可见画家对油画这一艺术形式的掌握是多么娴熟,对于色彩更是运用自如,相信这是画家对生活、对故乡的热爱,对艺术、对人生不懈追求的结果。


军旅生涯


凃克1916年2月2日出生于广西融县杨眉村(今属融安县)一个地主家庭,原名凃世骧。父亲凃立三能诗善画,曾参加北伐,至今杨眉村的粉墙上还留有凃立三的画作,上题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凃克自幼受父亲影响,酷爱绘画。1932年凃克考入县立初中,美术老师是来自上海的徐杰民;1933年他赴桂林,入省立桂山中学,美术老师是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的苏厾湖。1935年凃克中学毕业,考入杭州国立艺专西洋画系,师从留法归来的吴大羽、方干民先生,其画风深受印象派影响,同届同学中有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闵希文等。

正是在杭州国立艺专林风眠等大师的带领下,凃克开始了对艺术世界的探索。著名画家闵希文曾回忆他们这段学习生涯,说:凃克1935年秋从家乡广西跋山涉水,来到浙江西子湖畔,投考国立杭州艺专,成绩优秀,录取于西洋画专业。他分配在一年级B班,同年我也考入艺专同一专业的A班。B班是油画系主任吴大羽任教,A班老师是方干民先生。他们两位都是留法归来,都是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流派的第一代油画家中的杰出代表。吴大羽先生是受浪漫派画家特拉克罗亚的影响,晚年倾向东方式的抽象,是现代抽象绘画的领头人。而方干民先生则是国内当时唯一接受立体派影响的画家。学院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使我们接受的艺术思想和当时的世界潮流基本同步发展,亦为今天艺专同学流派纷呈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理论课两班并在一起,这样同学之间得以相互认识,常常利用课余到湖边和周边的水乡去写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凃克书生意气,欲投军报国,未随校南迁诸暨,与同学在安徽休宁县创作抗日救亡宣传画、漫画100多幅,并巡回展览;1938年5月携画作到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随即加入战地服务团,创作了宣传画《军民合作打日本》《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人民支援前线》《抓汉奸》等,同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凃克作为一个文艺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投笔从戎,除了父亲的影响,更有西子湖畔岳武穆精忠报国思想的感召。

1940年,文艺战士凃克参加了著名的“黄桥决战”,创作木刻《队伍行进在黄昏中》《春耕》《收割》《参军》和大幅布面油画《生产抗战》等作品。凃克开展文艺宣传工作不单用画笔,还创作了100多首歌曲,为丰富和活跃部队生活,鼓舞士气,争取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1941年他担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政治部宣传部文艺科长,从此与陈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陈毅常把凃克拉到前线指挥部,让他了解战场全过程。

1944年4月,由中共组织安排,凃克到苏中军区党委党校学习,1946年担任华中军区政治部江淮画报社副社长,1947年参加土改运动,创作了许多以解放区生活为题材的画作,油画《贫雇农小组会》《踊跃支前》《抢收》《黎明时的短休息》《马归原主》《分浮财》《深耕细作》《缝新衣》等,其中包括用石印油墨创作的《蒋军第一快速纵队的毁灭》解放后由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1949年,凃克有16幅作品参加北京全国第一次巡回美展,其中《贫雇农小组会》《缝新衣》《春耕》3件作品参加莫斯科国际造型艺术展览。同年,凃克随陈毅的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


海上风云


1952年,凃克结束10多年的军旅生活,调至上海文化局工作。1953年,任艺术事务管理处美术科科长。1955年担任上海文化局美术处处长。在这里,他又见到当年的恩师林风眠、吴大羽及一大批老艺术家。

为了提高自身的绘画技巧,凃克广泛拜师,经常登门求教曾留学法国的技巧大师颜文樑。勤奋的写生加上与生俱来的对色彩的敏感,使他的油画艺术水准不断得到提高。这当然也得益于他的家庭,妻子陈惠在旧上海教会学校长大,是新四军中的女摄影记者。1955年,他的第五个孩子在上海出生,取名凃申生。可能因为是最小的缘故,凃申生更多地得到父母的宠爱,经常随父亲外出写生,接受艺术的启蒙教育。多年后凃申生回忆:“父亲的本意可能是希望我能对绘画感兴趣,能够继续他的艺术事业,但他不是个严厉的人,所以并不强求我如何如何,在我的眼睛里,父亲是一位宽以待人的艺术家,是慈父。”

在“反右”“大跃进”期间,凃克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利用当时可以使用的权限,保护了大批老艺术家免受冲击。当时林风眠、吴大羽被美院开除,凃克把他们精心安排在自己领导下的上海画院,这在当时可是冒着极大政治风险的,被保护的艺术家还有吴湖凡、李慕白、朱屺瞻、应野平、程十发等。从他对前辈艺术家们的尊重,可见他骨子里透着的善良和真诚。

1958年,广西由省改成壮族自治区,凃克受邀回广西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庆典,随后到桂林写生。离开故土多年的他,真诚地释放着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创作了许多以桂林山水为题材的画作,其中大部分编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个人画集《桂林山水》。

1959年,凃克奉命组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并担任教务长兼油画雕塑系主任。他继承了国立艺专校长林风眠的办学思想,贯彻开明的教学方法,爱惜人才,鼓励学生自由作画,从不把印象派的色彩原理纳入资产阶级的美学范畴。这种非僵化、启发性的教育为同行诟病,却深受美专师生欢迎。他把更多的关爱给予贫苦的学生,为他们创作学习的机会,对有天分的好苗子,他往往亲自执教。他还运用上海文化局美术处处长的身份,从各地调动颜文樑、张充仁、唐云、江寒汀等艺术家到美专执教,孵育共和国的美术学子,画家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等也正是此时出自他的门下。

这一时期,凃克在艺术上也更臻佳境,他注力于油画风景画的探索,代表作有《江南的春天》《我的家乡》《翠绿抱沁泉》《静静的漓江》《漓江恋》等。凃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抒写大自然美如诗的气质,情景交融,在创作中,自然地流露出对人生的美好意愿,他的油画艺术,也正是循着这个脉络去探求的。1960年,《江南的春天》参加全国美展,《九月江南》《我的家乡》《浙江山水》《郊区的春天》等参加上海历次美展并收入《上海美术作品选》。1961年,凃克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油画风景画个人展。

“通常,先生在画完一副得意的《晚霞》之后,并不弄脏他的手而身披浅色大衣,安坐在淮海路某西餐厅的露天座位里,给刚完成的油画润色几笔。那时,天是金黄的,云是五彩的,凃克老师的心情在与我们共处的这几年想必也是他生命的黄金时期。”著名画家夏葆元曾深情回忆上海美专时期的涂克先生。

1963年暑假前夕,美专的学生不时可以见到凃克老师徘徊在校门内外,此时的他行将告别上海,告别这座14年前他南下参与接管的城市,落下他的学生,继续南下……


岁月燃情


1963年,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韦国清的诚意相邀,凃克回到了广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广西首府南宁,远远不能与繁华大都市上海相比,但令他开怀的是,能亲身感受地处亚热带的广西大自然的色彩。他很早就提出“油画民族化”理念,如今可以踏遍故乡山山水水,对亚热带地域色彩做学术研究和实践。在这个常年绿葱葱的世界里,处理好绿色的色彩关系成了新课题。他通过大量的写生,观察季节、时令和气候的变化,晴、雨、雾和晨、昏、夜景致的变化,提出创立“亚热带色彩画派”,并成为领军人物。正当他以满腔热情投身家乡美术事业之际,政治风雨到来了。

“文革”期间,凃克受到隔离、审查和批斗,被关进牛棚改造,一晃就是8年。相濡以沫的妻子陈惠(广西摄影家协会首任主席)亦含冤去世。据他们的小儿子凃申生回忆道:我的童年生活相对是优越而富足的,自己也充满着对未来的幻想。然而幸福的生活只维持了几年,“文革”开始了,母亲不堪受辱自己结束了生命,父亲进了劳改队,终日轮番的批斗,写交代材料,加上哥哥姐姐迫于形势压力被迫与他划清界线,使他精神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母亲去世后,我对父亲的感情和依赖日益加深,我想,那时侯我应该是他在绝境中生存下来的唯一希望,而我对他的感情也一样。我24小时守在他的旁边寸步不离,直到又一次被集中到武鸣县城接受审查。即使在那样的情况下,父亲依旧念念不忘他的艺术,总是和我谈起他的艺术创作和艺术经历。

也许正是这种不幸造就了他,凃克有序地完成着自己的绘画进程和一次次演变。重回工作岗位后,他没日没夜地画画,似乎想把“文革”中失去的时间补回来,从而迎来了他一生创作写生的高峰时期。怀着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他又一次背起画箱,在已逾花甲之年,走遍广西境内,跋山涉水,深入生活,一往情深地把自然美化为艺术美,再一次将他的油画思想与广西山川风貌做了一次重新的结合。

从百色地区的大土山到湘桂黔交界的侗寨,造化的神奇激动了画家的匠心,产生了《高山牧场》《漓江恋》《漓江两岸尽画廊》《江岸大榕——传说刘三姐对歌的地方》《谢鲁山庄》《元宝山梯田》《花山风光》等大批作品。同时凃克潜心研究中国绘画传统及美学,吸收水墨画的笔墨意韵,他把线条、意象、笔墨、夸张的节奏有机地化为一体,再把水彩画、中国画、装饰画的手法巧妙地融为一炉,形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具中国气派的个人风采,在油画民族化的道路上又跨进了一步。吴冠中先生称此时期是涂克的“绿色时期”,直至现在,文化界还习惯用非常口语化的“凃克绿”来概括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风景油画的学术意境。这一时期凃克的作品以其全新的现代意识、简洁的装饰构图令人耳目一新,有着优美的意境和高雅的色彩情趣,达到如诗如梦的绘画境界。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吴冠中先生给凃克的一封来信:信悉,人民的感情、泥土的气息、传统的手法、世界上现代的形式法则,这些基本因素是创造民族风格的绘画所不可缺少的……今天文艺虽不及科技抓得快,但也必然会跟上去,百花齐放有待来春,前景是灿烂的!两位近50年深厚情谊的同窗有着同样的情怀,人生历经磨难,仍然对艺术执着追求。1980年,凃克当选为广西文联副主席、美协主席,并被任命为文联党组成员,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他一如既往地重视培养新人、大力扶植本土少数民族美术人才的心。


梦萦故乡


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对故乡山水的眷恋,凃克把大半辈子对油画艺术的眷恋和风景之爱给予了故乡广西。尤其是晚年,他独恋漓江,梦牵魂绕,发自内心地去歌咏自己家乡的土地和山光水色。在刘新先生主编的《广西美术50年》著作中,对他这一时期的艺术活动这样记述:这几年老画家凃克逐渐收拢视野,从侗乡苗岭和革命老区移到了漓江风景。他过去虽然也不停地画过桂林的山和水,但进入80年代末,他对漓江的表现之情,已浓得化不开,专注得无暇旁顾其他。当然,此时的凃克笔下的漓江风景已像诗像梦一般。主观、色彩、用笔和造型均已回复天真、平淡和单纯省净的意境。老画家的精神进入了纯美的卧游状态。他认为,晚年凃克笔下的漓江风景,有意将中国的笔墨和方法结合到油画表现中去,进入一个用心感受的趣味的诗化意境。这一时期的凃克绘画艺术已经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艺术风格已经是完全完美的艺术境界,他的画作总能为人带来一份心灵的宁静和慰藉,永远是一片阳光灿烂、如情似梦的世界,这其中包含着一颗何其豁达的心。

1990年代初,相继在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举办“凃克油画展”后,凃克先生因身体原因,渐渐淡出了主流的群体,住进了广西江滨医院,但在病房依然以作画舒畅心情。他曾对来探望他的学生说:“艺无止境啊,在艺术面前谁都只是个小学生,哪有什么功啊名啊,能让我好好多画几年画,为亚热带画派多做一些探索,我就感谢上苍了。”

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他的作品不断地为大家所熟知。2006年5月,上海春季艺术沙龙举办“凃克油画专题展”;文化部《艺术市场》杂志专栏介绍《大家·凃克》;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大型画集《凃克油画集》,并在2006年底举办首发式,向凃克九十寿辰献礼;2007年春,湖北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当代油画名家——凃克》;2008年1月14日,“凃克油画精品回顾展”在凃克先生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即为杭州国立艺专)美术馆开幕。

2011年5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批准,凃克享受自治区政府副主席级医疗待遇。2012年9月19日,凃克驾鹤西去,享年97岁。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