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一套书与一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调研价值
2021-08-31 | 来源:《文史春秋》杂志 2021年第六期


□  王西冀


1949年后,毛泽东做过两次大规模的调研。

一次是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用两个多月时间,先后听取中央34个部委汇报,专题调研社会主义建设如何走出中国特色,如何解决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少走一点弯路。在1956年4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经过后来不断的完善修改,《论十大关系》成为毛泽东思想治国理政篇的代表作品,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

另一次是从1955年9月开始,毛泽东亲自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形成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调查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如何让5亿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走上共同富裕的路子,是毛泽东的人生情怀和理想追求。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是紧接着胜利完成土地制度改革以后开展的。1953年,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两个决议,开展全国性的农业合作社运动。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提出改造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步骤、方法等意见。对农业合作化事业,毛泽东格外地重视、关心,投入极大的精力和时间,从始至终具体指导这场伟大的改造。

其中一件事,就是他用情、用心、用力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为什么他想到编这么一本书?

当年,对于如何搞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高层是有不同认识的。有些同志认为农业生产互助组(简称“互助组”)不能发展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集体化路径应该是依靠城市,依赖强大的工业。毛泽东认为中国农民的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必须也有必要加快农业合作化发展的步伐。他批评有些同志在办农业合作社上采取消极态度,像小脚女人,落在群众运动的后头。1955年9月,他将收集到的121篇材料全部认真审看。12月,他决定编辑这样一本书,以促进、指导、总结工作,经过重新调整增删,汇编176篇约95万字成书,分上、中、下三册,标明中共中央办公厅编,由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公开出版。

这套书所起到的巨大的指导推动作用,历史已给出结论,我们在这里不作评说。从调研角度看,有三点是值得高度认同和学习借鉴的。

毛泽东亲自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一是调研工作要服务时代、服务决策、服务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百孔千疮的现实困境和百废待兴的历史难题,“怎样建设新中国”便摆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面前。

共产党执政后,开天辟地,一系列新探索逐一展开。

土地革命结束之后,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农村中依然存在着以富农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像汪洋大海一样的个体农民所有制的“二元现象”。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贫农则因为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地位。农村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为了消灭这种现象,必须引导农民办互助组,走合作化的路子。

到1955年,各地合作社发展进度不平衡,中央决定进行整顿。按照毛泽东提出的“停、缩、发”三字经,各地广泛开展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随着形势发展,“发”成了主导。毛泽东在4月下旬视察南方后,感受到“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目前农村中合作化的社会改革的高潮,有些地方已经到来,全国也即将到来。这是五亿多农村人口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的革命运动,带有极其伟大的世界意义。我们应当积极地热情地有计划地去领导这个运动,而不是用各种办法去拉它向后退”(《毛泽东文集》第六卷)。毛泽东由此考虑,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此书名最初定为《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共121篇材料,印出400本样书发给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的与会人员征求意见。

由于从上到下的统一思想和全力推动,此时,党内在发展合作社的认识上已高度一致,各地快马加鞭大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化运动的高潮已经掀起。与会人员看到的样本材料,写的都是1954年和1955年上半年以前的事,不少已落后于实践发展要求,且新的典型、好的做法不断涌现,地方上要求撤换原来的稿子,增补新的典型。

毛泽东尊重地方意见,决定第二次编辑,要求各地补报材料。在这段时间里,他认真挑选,将原来的121篇材料删去30篇,从新收到的材料中增选85篇,共收录176篇。

毛泽东逐篇审改,并写了104条按语。按语即他本人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从时代出发,肯定实践创新,鼓励奋发向上,指出发展方向,推动决策执行,体现出一位世纪伟人对历史发展的紧迫感和自信心。该书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迅猛发展,掀起了农业合作发展高潮。当然,由于思想指导的单一倾向,各地工作方式的单向发力,办社形式的单调统一,创造了阶段性奇迹,也留下了历史性遗憾

二是调研材料应该生动、可以生动、追求生动。

调研文章生动不起来,这是一个共性难题和普遍问题。特别是同一主题调研,成果汇集起来,千篇一律,令人难以卒读。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是关于农业合作化全国各地做法经验的大集中,材料典型各有特点,一篇一篇地读下来,没有让人觉得重复啰唆,反而使人感受新意频显,这既是来源于各地精选的代表性,更是凝聚了编辑者的心血和智慧。

毛泽东在编辑时,认真比选材料,逐篇推敲修改。有的材料文字太差,他像老师改作文一样,改得密密麻麻。他写下4万多字的按语,重拟一批标题,修改后,全书的文字鲜明、生动、有力。

104篇按语或肯定,或评议,或警醒,或指导,充分体现出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全面渗透着毛泽东“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

在按语中,他结合介绍王国藩合作社事迹的《勤俭办社》一文,提出勤俭办社的思想,把节约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提出来;在《严重的教训》一文的按语,他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一文,他在按语里写道:“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

按语集中表现农业合作化如何办、怎么办得更好,兼及青年、妇女、扫除文盲、推广农业新技术、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等各方面内容,点评和调研材料浑然一体,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可读性、指导性。

从毛泽东对标题的修改,就能深刻感受到调研文章完全可以生动、简明。略举数例:

1. 原题: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

改题:看!大泉山变了样子!

2. 原题:通县土桥乡爱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行“财务包干”的经验

改题:推行“财务包干”的经验

3. 原题:解虞县西张耿乡的农业技术夜校

改题: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术夜校

4. 原题:巩固社的关键——记张郭庄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政治工作

改题:张郭庄乡合作社的政治工作

5. 原题:天津市东郊区詹庄子乡民生、民强农业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生产

改题: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

6. 原题:永吉县达屯村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制订秋收分配方案的经验

改题:秋收分配方案

7. 原题:桐城县石河乡小汪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年翻身记

改题:翻身合作社一年翻身记

8. 原题:肥东芦陈乡青春、陈祠农业生产合作社对多余劳动力的解决办法

改题:多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

9. 原题:安阳县南崔庄的党支部依靠贫农带头办社,实现了全村合作化

改题:谁说鸡毛不能上天

10.原题:晨光等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进行政治工作的

改题:合作社的政治工作

标题修改充分体现出毛泽东在写作文章上的见识和匠心。比如上述第5例的标题改写,由30多个字改为9个字,题目鲜明生动,引人入胜。

在《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的按语中,毛泽东写道:“我们的许多同志在写文章的时候,十分爱好党八股,不生动,不形象,使人看了头痛。也不讲究方法和修辞,爱好一种半文言半白话的体裁,有时废话连篇,有时又尽量简古,好像他们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

我们要永远牢记这个教导,努力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写出受人欢迎的调研材料。

三是调研重大问题应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

调研同一个地方和一样的内容,要注重区别层次,选好角度,抓住重点,多点布题,多路出击,多式开展。

农业合作化是一个新课题,对哪一级领导都是挑战和考验。开始时,中央高层有不同的看法,是正常的,发展速度是慢一点好还是快一点好,尚难准确把握。在指导和推动工作时,会随所在地方(或调研地点)情况不同,得出不同的看法。为更多了解基层实际,中央领导和分管同志走到一线察看实情,看了之后,自然有不同感受。遗憾的是,此书所收录的材料没有充分反映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认识看法的内容,全书材料不少,口径、倾向都基本一致。

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所报材料是层层筛选上来的,各级领导把关之下,收集的都是好的做法、经验。材料是乡镇合作社这样一个层面的,更上一级是如何指导工作、有什么好的做法、存在什么问题的材料等基本没有,编辑时将这些材料分成47类,类型不可谓不多,但大主题是一致的,都是谈如何办、如何办好的,因而,构成的是一幅激情燃烧、大干快上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的是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的积极性要珍惜保护以及合作社必须办、加快办、办得越多越好的意蕴。

由于该书的导向性十分强烈,更由于全国形势发展超出预料,一场合作化运动高潮迅速席卷全国,中国的农业发展路子逐渐“飞上天”,脱离发展阶段实际和中国特有国情,最后,反而挫伤农民劳动致富的积极性。

从调研角度看,这本书还有什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呢?

我认为回看起来,有两个需要强化的方面。

一要强化直接调研、亲自调研。对于重大事件、重要决策和重点工作,主要领导要亲自深入一线调研,既要去先进的、典型的地方单位总结经验,也要到落后的、条件差的地方单位去找出问题。各方面和各层级领导更要掌握情况,大胆提出建议,敢于坚持己见。在决策时,要听取多种不同的声音,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要格外尊重、特别留意;没有把握的事,宁可放一段时间再议。毛泽东这一阶段的思考集中于此事,但因为党务、政务繁多,未能花更多时间直接去调研,听汇报、看材料,搞间接调研多。他虽然请了身边的几位警卫战士回乡调查,有河南的、广东的、广西的、湖南的,看了他们的报告,但毕竟警卫战士的认识能力、政策水平和调查研究方法不一定达到要求,调研成果反映了问题,但问题都不大。调研情况,多一层次就会多一层“过滤”,失真度就会大一点。毛泽东曾说:“我用十一天的功夫,关了门,看了一百二十几篇报告、文章。先是请廖鲁言同志同农村工作部的同志看了一千几百篇,选了一百二十几篇,然后我对这一百二十几篇搞了十一天,包括改文章写按语在内。我就是周游列国,比孔夫子走得快,所有云南、新疆一概到了。”(《毛泽东传1949—1976(上)》)这种情况,固然还是离实际情况隔着一层皮。

二要强化问题导向,做到没有找到问题、没有异见不决策。“把来自实际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加以汇集,在党内进行宣传学习,以利贯彻党的路线,推广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加紧对工作的具体指导,并且用来说服党内有不同意见的人们,这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中常常采取的一种工作方法。”(《毛泽东传1949—1976(上)》)

这本书是介绍如何办农业合作社的专题书,反映的是办社的体会经验,即使办的过程中碰到困难和问题,写的也是克服困难问题的。试想,此书如果一半是做得好的经验材料,一半是存在困难和问题的反映建议,则阅读这本书能既增信心,又警人心,在指导办社上能起到更好的作用,合作社运动可能会开展得更加理性,更合国情。

而事实上,在推动合作化运动中,暴露出的问题是不少的。仅举毛泽东批驳邓子恢等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13条错误的几条来看,当时存在的争议就相当尖锐,如大发展好还是小发展好、少数民族地区能不能办社、没有农业机器能不能办社,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性问题,实质上是在办合作社上指导思想的分歧问题。杜润生认为:“分歧所在,实质上是生产力决定论和生产关系决定论的认识分歧。”(陈大斌:《从合作化到公社化》)

这些问题,通过深入广泛的调研,完全可以作出更为科学的决策。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今天我们感受历史,缅怀伟人,学习经典,就是要传承优良传统,推进调研工作在新世纪有新作为。



作者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