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政协报新闻中心(广西政协报创办的权威新闻综合网站)
投稿热线:0771-8802228
投稿邮箱
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齐心绘就八桂绿色发展壮美画卷——出席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聚焦绿色发展建言资政
2023-01-15 | 来源:广西政协报

齐心绘就八桂绿色发展壮美画卷

——出席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聚焦绿色发展建言资政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予广西的盛赞,也是对广西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的殷切嘱托。


自治区党委牢记领袖嘱托,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强区和文化旅游强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八桂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发展的质量更高更好、底色更绿更靓。自治区政协紧扣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持续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协商议政的重点方向,并调整设立环境资源界别,引导委员发挥优势,更好地为助推绿色发展出谋划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我们要紧跟伟大复兴领航人踔厉笃行,用心用情用功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奋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连日来,出席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委员们结合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围绕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聚焦广西如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广西,踊跃建言、竞献良策。


紧盯生态环境保护

厚植绿色发展底色


打造“绿色生活圈”,实现“开窗望绿、出门见绿”的幸福感、认同感、获得感,必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今年的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成果,提高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擦亮‘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金字招牌,首要是保持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潘永钟、杜玉山等委员认为,加快工业扩量提质,势必面临污染物排放持续或增多的挑战,如何在工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寻求“最优解”,需要认真谋划、深入研究。他们建议,坚持“严”字当头,制定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坚持在确保环境不被破坏、江河湖海不被污染的前提下发展一产二产。


“当下,污染防治的薄弱点集中在农村,特别是水体治理。”邹志刚、莫卉冰等委员直言,由于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低,设计规模不合理,管网建设推进难,加上运维经费短缺、缺乏专业运维、管理机制不完善、村民环保意识弱、群众参与程度低等短板问题突出,导致黑水白水混在一起,容易造成土壤污染,甚至不可逆的修复,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对此,他们建议,应因地制宜,分类治理,按照经济条件、基础状况,把全区按县科学地分类,明确不同的治理率指标;明确责任主体、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做好项目统筹、资金使用、治理工程实施等工作,将农户纳入日常管理和维护责任主体之一;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农村污水治理纳入乡村振兴工作重要内容,强化资金政策保障,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及配套管网的建设。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全面提速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利用、生态安全、协同发展等方面的挑战,诸如海洋垃圾影响沿海景观质量和生态环境品质、海水水质质量持续偏低且改善压力较大、滨海景观资源未形成规模等问题。在李艾艾委员看来,打造碧海蓝天的北部湾,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更好彰显和发挥北部湾的区位优势。她提出,在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及典型资源分布区,优先划定以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灾害防御为主体功能的海岸带空间。同时,加强部门、行业和区域统筹,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加大打击非法捕捞的力度,重点查处在保护区内搭建养殖设施、破坏红树林等行为,共同促进海陆一体化发展和保护。


杨宏斌委员调研发现,我区部分县域生态系统质量相对脆弱,生态环境治理设施短板明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基础薄弱,自然生态底线思维不够牢固。他呼吁,应健全县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机制,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乡镇、农村污水垃圾处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认真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深入推进“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工程,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加强生态治理修复,严守自然生态底线,防止出现生态质量下降。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全区湿地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喜人成效。但当前,我区湿地保护仍存在“退塘还湿”工作进展缓慢、资金投入持续性不足、动植物资源保护压力较大等困境。对此,肖茈亓委员建议,严格依照《广西湿地保护条例》加强对湿地利用的监督,积极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多措并举增加湿地面积,加大湿地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保护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加大入海河流污染整治力度,改善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使受退化的湿地功能逐步得到恢复;着力构建完善自治区级湿地保护综合协调管理体系,建立广西湿地建设、保护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为湿地保护管理建立完善沟通和信息共享平台。


聚焦“双碳”目标施策

共谋绿色发展新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聚焦落实和推进“双碳”战略,委员们紧密结合广西的生态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


“广西林业资源丰富,开展林业碳汇项目具备先天优势。”杨正川委员认为,应加快推进实施我区林业碳汇项目,要研究制定广西林业碳汇发展中长期规划,通过基层林业站向广大林农做好政策引导科普,加强森林可持续经营,增强森林植被和森林土壤碳汇能力;组织开展全区林业碳汇资源本底调查,摸清全区森林碳储量现状、变化、分布、结构、潜力及适合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林业资源本底,建立林业碳汇档案;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林业企业、林场等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加快对广西桉树等优势树种的方法学研究,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培养引进专业人才,组建林业碳汇工作组织机构,探索形成高效的工作流程和可复制的项目开发模式,提高碳汇开发管理水平。


曹垂龙委员建议,扎实做好广西自然资源碳汇调查监测试点和生态产品调查监测试点工作,加大对地方产业规划、林业用地指标的统筹及指导力度;着力搭建林业科技发展平台,在林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产业数字化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着力推进林业产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大对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木竹复合材料的研发力度,支持和鼓励林产企业利用技术革新研发生产低碳环保的林业产品,推动和强化林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提前布局负碳产业,构建起具有广西特色的新型林业生态经济产业体系。


“在碳配额冗余的情况下,主动谋划产业园内其他项目的碳配额协同,推动实现临港型产业集群的碳资产高效整合、动态平衡和有序脱碳,奋力打造绿色碳汇型临港产业集群。”毛艳琼委员呼吁,联动实施林业、新能源等碳汇项目,构建科学、有序的碳排放权交易行动方案;大力引进精深加工环节企业,推进延伸产业链、拓宽产品线,从原铝生产、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迈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推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设备和工艺应用,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


李学麒、张翔等委员提出,应尽快开展碳汇研究,组织国内顶级碳汇专家进行评估,做到碳汇有据,促进资源转化;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群众的“双碳”意识;紧扣我区“双碳”目标任务,抢抓国家尚未出台短周期经济农林作物碳汇交易政策的“窗口期”,积极争取国家在广西设立碳汇综合实验区。


瞄准产业转型升级

夯实绿色发展基础


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强传统行业节能技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广西沿海发展绿色能源条件得天独厚,北钦防三市南临北部湾,清洁能源产业拥有良好发展基础,具有大力发展新能源,打造配套完善的海上风力发电新兴产业特色集群的优越条件。”庞卡委员建议,积极推动建设分布式能源,开发和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打造能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推动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应用,形成多产业互联互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加大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专项资金向沿海三市尤其是绿色能源方面的倾斜力度,推动探索能源优势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打造广西绿色能源新名片。


不久前,在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公布的“绿色化工园区名录(2022年)”,钦州石化产业园成功入选,成为全国22家绿色化工园区之一,也是西部地区首个获批的国家绿色化工园区。对此,张经旭委员提出,应充分利用好“国家绿色化工园区”这张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钦州打造中国—东盟高端化工化纤纺织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将钦州打造成为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基地。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自觉行动,更是加快广西绿色发展的关键之举。”黄小川委员提出,应着力搭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平台,全面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提高绿色低碳产业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广西绿色低碳产业市场竞争力;加强绿色低碳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建立相关绿色低碳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台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激励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资流向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支持企业开展清洁能源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是推进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苏云河委员调研发现,目前,广西氢能产业面临产业创新能力不强、应用场景单一、技术装备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差距、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和政策滞后等诸多挑战。他建议,加强氢能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氢能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和创新发展;紧盯国内外氢能领域龙头企业,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加快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落户广西;加快推动建设南宁新能源汽车城,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氢能港口,在柳州、梧州、桂林等地充分挖掘氯碱工业副产制氢及风光富余电力制氢资源,拓宽氢能商业应用场景。


记者 黄富强 蒋艳丽 潘丽丽 李依依

网站链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办公厅主管 · 广西政协报社主办
广西政协报社新闻网络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 0771-8802249
欢迎关注报社公众号
欢迎关注报社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