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大伟在设区市政协主席座谈会上强调 全面提升政协履职效能 更好服务我区高质量发展
- 自治区政协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024年第9次专题学习进行集中研讨
- 徐绍川在助力广西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
- 费志荣率队赴梧州市开展政协委员联动协商时提出 持续为推进工业园区科创平台建设献计出力
- 钱学明在全区政协“产业振兴 委员行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提出 深化拓展委员行动 联动助推产业振兴
- 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举办“委员经济沙龙·微协商”活动
“如何将糖业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守好人民‘糖罐子’?”“如何发挥好资源优势,打响更多‘桂字号’农业品牌?”“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来宾市应当怎么作为?”“怎样有效化解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近日,在来宾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的首次“委员通道”上,4位委员紧扣发展热点、聚焦民生难点,分别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支招、踊跃建言,奋力发出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好声音。
2023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来宾视察时强调要“守好全国人民的‘糖罐子’”。这让当时在现场向习近平总书记讲解的广西来宾东糖集团党委书记林伟民委员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决扛起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的重担,增强糖业稳产保供能力,着力在强基、扩面、提质三个方面下功夫。”
林伟民提出,“强基”方面,将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支持,采取更有力措施实现食糖的总量平衡,推动行业补贴政策落地,并继续完善蔗区基础建设。“扩面”方面,多措并举,扩大甘蔗种植面积,力争1200万亩以上。同时,加大良种良法和全程机械化的推广力度,为保证广西的食糖产量在全国60%的贡献份额打牢坚实基础。“提质”方面,推动糖企提质、降本、增效,推动糖业在技术、工艺、装备等方面迭代更新和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
“把‘土特产’做得‘有声有色’,将‘一村一品’做得‘有模有样’,让农业品牌做得‘有品有味’。”在来宾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韦壮委员看来,这是充分挖掘利用来宾市的资源优势,打响“来者皆上品”的“桂字号”农业品牌的发展钥匙。
韦壮建议,以土司文化、大瑶山文化等底蕴作为品牌的灵魂,讲好农产品故事,建立产地、文化、产品、品质价值差异,大力发展忻城糯玉米、金秀瑶药、武宣红糟酸等“土”产品,不断拓展品牌价值功能;依托各县(市、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精心打造象州沙糖桔、金秀红茶、武宣胭脂李等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培育更多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强镇,突出标准化、多元化、特色化、集约化,做强做大甘蔗、果蔬、红茶等特色产业,不断释放优势特色产业的聚变效应;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主导产业,让最适合的土壤、气候、环境,发展最适宜的产业,加快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北回归线横穿来宾市境内的优势,积极谋划包装北回归线系列产品,积极打造北回归稻、北回归菜、北回归鱼、“23°”果、“23°”蔗等系列品牌,不断打响桂中“来者皆上品”的特色农业品牌。
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是来宾市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必须下好的“关键棋”。来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营商科科长韦覃泉委员认为,应依托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将来宾市工业园区、三江口新区和县域重点产业园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发挥柳江、红水河、黔江的港口岸线等资源优势,建设好一批沿江港口作业区和临港产业园区,搭建好开放发展的平台。与此同时,加快构建来宾市现代产业体系,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供应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化拓展与东盟国家各领域合作,利用好中央支持广西的6个方面18条政策措施,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此外,着力建设以桂中水陆联运区域物流枢纽基地为支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重要节点城市,推动来宾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
民有所盼,我有所为。针对来市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广西蜂巢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宏福委员呼吁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着手解决。
李宏福建议,硬件方面,应加快学校项目建设,满足群众就近入学的需求,县级义务教育学校尽量建在乡(镇)或人口较多、交通便利的中心村,以利统筹优质教育资源;积极通过名校强校带动或托管新建学校、薄弱学校、乡村学校等方式,缩小学校和学校之间办学质量的差距;千方百计提升学校的教学装备水平,尤其是部分乡镇学校,及时更换更新陈旧、落后的教学装备和体育场地及设施,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软件方面,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校长队伍素质,选派有事业心的班子成员到薄弱学校担任主要领导,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通过支教走教、到名校跟班学习等方式,强化教师的专业培训及实践锻炼,着力解决薄弱学校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不足问题;完善关爱和激励机制,改进和优化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对于优秀骨干教师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想方设法稳定、留住教师人才。□ 本报通讯员 吴 宁 记者 黄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