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女莫嫁棉花郎,一年四季闹饥荒,天天累得脚抽筋,没吃没喝没有房……”
“如今,党的政策放光芒,山里天坑山外香,罗城棉花大变样,有车有房有新娘……”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
3月10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前夕,第三场“委员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开启。住桂全国政协委员、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副县长欧彦伶走上“委员通道”,以一曲记录岁月变迁的山歌,讲述家乡的历史巨变,道出仫佬族乡亲的喜悦心声。
罗城棉花村过去是一个仫佬族聚居的深度贫困村,群众曾经的困苦就如欧彦伶委员开头所唱的山歌。村民吴才书父子过去仅靠1亩多的石花地刨土吃饭,住在破旧的瓦房里,儿子30多岁还讨不到媳妇。
“我们通过深入调研、招商引资,对棉花村内的一个罕见漏斗型超级大天坑进行资源保护性和民族特色性开发。短短几年,棉花村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带动村民致富。”欧彦伶深情讲述道,景区开发后,吴才书应聘担任景区保安,月收入2500元,还申请危房改造住上了新房,儿子也如愿娶到了媳妇,还添了个孙女。他逢人就说:“如果不是棉花天坑开发,不懂我哪时才能当上阿公嘞。”告别绝对贫困,迈向美好生活,村民把原来的山歌改成开头的第二句,以此感恩党的好政策。
“还是共产党YI。”面对中外媒体,欧彦伶娓娓道来,并借用当地脱贫户发自肺腑的一句话,解释“YI”在仫佬语里就是“好”的意思。
仫佬族是全国较少人口民族,总人口为18万多,其中80%聚居在广西罗城。罗城也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罗城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我们在发展中注重在生态底色、民族特色上下工夫。”欧彦伶还向大家推介了罗城山泉水、罗城特有的野生毛葡萄等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品牌。“一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香饽饽,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欧彦伶坦言,对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必须用足优势,多方发力,努力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密码,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千年仫佬 ,三尖罗城’诚挚邀请大家到广西罗城做客,喝罗城好水,赏罗城美景,品仫佬风情!”面对中外媒体的镜头,欧彦伶没忘乡亲们的嘱托,发出了热情邀请。
- 第 1 版:要闻 勤履职 向未来——住桂全国政协委员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闭幕会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