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写丹青——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作品鉴赏座谈会交流发言摘登
编者按:
“同心协力写丹青——中国美术馆藏书画界全国政协委员美术作品广西展”的作品,体现了政协委员书画家创作出的既有时代特点,又有政协特色的艺术精品。该作品展于7月29日圆满闭幕,展览累计接待观众8.2万人次、团队180余个,在历年广西举办的同类展览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7月29日,在广西美术馆举办的作品鉴赏座谈会上,石向东、陈毅刚、龙建辉、韦文翔、王锐、李永强、孟远烘、雷务武等作了交流发言。现将他们的发言摘登,敬请关注。
石向东(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为一名美术工作者和美术教师,我对这次展览非常有感触,在广西展出这么高规格的展览,这是第一次。我代表广西美术家协会和广西美术界对全国政协书画室、广西政协书画院和广西美术馆促成这次展览表示感谢。从这次展出作品的作家,能感觉这次展览的规格,大家名家汇集在这里,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美术创作、美术事业、美术教育事业的名师名家大家的作品,让广西美术界人士大开眼界。小时候,我们通过课本和资料看到这些画作,那只是印刷品。没想到在广西美术馆能展出那么多著名作品,这对广西美术界的创作是很大的促进。我很荣幸看到了真迹,通过真迹能够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创作者的创作理念,通过作品传达出对党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歌颂。我希望这样的展览以后有更多机会来到广西。
陈毅刚(广西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此次展览展出了许多极具个人代表性的现当代我国著名的美术家和艺术大师创作的作品,规格、水平都很高。这些作品平时只能在画册、媒体上看到,这次能近距离看到这么多的精品大作,无论是对广西的艺术家,还是广大美术爱好者以及群众而言,都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从美术家角度而言,可以通过作品感受到创作者对于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自觉地为中国美术发展不断探索,为开创中国气派的美术品格作出种种努力、取得重要成就;还可以体会到,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代同步伐的态度,从而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这对于美术家来说是难得的学习机会和近距离感受的机会。对于美术爱好者和广大群众而言更为难得,不出远门就可以一次性鉴赏到这么多高质量的作品,感受创作者对祖国、时代和美好生活的歌颂和描绘,对于提高观众欣赏水平和审美感受起到积极作用。这个展览我看了许多次,每一次观看的感受都不同。展出的许多作家、作品都耳熟能详,原来在画册、课本上学习了解过,但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这么多作品真迹。此次展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规格高、水平高。展出作品聚集了中国现当代的主要名家大师,他们都身兼政协委员的职务。每位作者都足以代表一个画种、流派甚至一个时代,如此齐全的画种、这么多的名家作品齐聚广西,规模、阵容十分难得。第二个印象,这些作品让我感受到创作者的创作水平高超、技艺精湛,代表着他们所在的门类在我国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个高峰。通过对展出作品的赏鉴,可以感受到中国绘画中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构成的气象和品格。例如,徐悲鸿的《马》、李苦禅的《万里一击中》、丰子恺的《饮水思源》、蒋兆和的《杜甫》等作品,体现了创作者在特定时期心系祖国的情怀和对英雄的赞扬和讴歌。
在表现祖国美丽山水方面,有诸如白雪石的《烟雨漓江》、吴冠中的《桂林山中》等许多代表作,还有很多反映人民生活的作品,如《八月的吐鲁番》《新队长》等。此次展览还给人一个强烈印象是展出了许多历届全国美术展的金奖作品,比如詹建俊的油画《潮》,表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气象,还有反映女排精神的《决战之前》等,这些作品体现了创作者反映时代、表现时代的品格和追求,以及在对待艺术和作品,讴歌党和祖国、英雄和人民的情感表达,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对广西美术界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对广大文艺爱好者而言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有助于群众审美的提升。
龙建辉(广西美术馆馆长、广西政协书画院院长):
此次展览有两个方面让我非常感动。一是影响的广度。展览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场馆的热烈气氛、人流量是前所未有的。后来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参观人数控制在5000人以内,后来控制在3000人以内,但是艺术爱好者和群众的参与热情很高。各行各业、各年龄段观众不断涌来,许多观众在美术馆没有开门之前就已经在门口排队了,上到90岁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有的人来了五六次。群众对艺术的热爱和需求,由此体现出来。这一次,我看到一些群众和艺术爱好者通过此次展览成为了朋友。这次展览也是文化艺术的一次交流会,现场还有来自广东、湖南、云南、贵州、山东等地的外地观众,他们专门开车过来参观展览。各地美术馆馆长不断打电话问能不能到他们那里展出。此次展览接待观众8.2万人次、团队180多个。
二是影响的深度。群众对美的向往热情高涨也通过本次展览体现出来。这95件精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是广西历届展览之“最”,也是美术馆开馆以来之“最”。这些作品这次到广西,是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到基层,对少数民族美术从业者和观众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大展,对于广西艺术界,是一次很好的观摩、提升的机遇。展览对于激励广西艺术爱好者充分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起到很大作用。
最后,我在此向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以及社会各界给予本次展览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我们一定将这次艺术交流活动和藏品的展示宣传好、传播好,发挥艺术精品的魅力。
韦文翔(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院长):
对此次展览,我从两方面谈一下个人感受。这次展览我是第三次来,感受很多,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是广西艺术学院老师,学生、老师的画展,广西的美术展览,我们参加了很多。业界有一个说法,广西的展览都是开幕式热闹一下,平常来看的人相对比较少,但是这次画展不是那样的状况。我原来的印象是广西缺乏喜欢艺术的观众,但是这次的展览打破了这个印象。我感觉到,好的展览不会缺乏观众。今天是最后一天,还来了这么多人,我来过两次了,这是第三次,每次都是这么多人,其实广西喜欢艺术的观众还是比较多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作品好、展览好、原作的魅力大。这些原作以前只能在书上看到,看原作跟看书本完全是两回事,没法比。
这些作品让我感觉到,艺术家大部分作品创作来源于生活,只有扎根人民生活、扎根基层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从群众中来、从生活中来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的。广西有秀美的山水,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这也是艺术家创作的素材。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引发带动广西的美术家以及全国的美术家为表现壮美广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慢慢涌现出一些表现广西的优秀作品,也是举办画展的目的之一。
王锐(广西书画院院长):
这个展览的组织、策划、服务非常精心,能感受到作品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选取了广西元素、广西人物、广西题材等。另外,作品包含非常广泛,有国画,作者里有老中青三代人;有书法,作者也有老中青三代人;雕塑、漫画、版画、篆刻等美术几大门类基本上都包括了,除了摄影。画家的代表性特别强,大家云集,精品荟萃,是中国近当代美术史简史的缩影,它代表性强、特点突出,在广西是重量级的展览。这些作品来到几千里外,尤其是到民族地区,对广西的漓江画派、八桂书风建设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现在有作用,而且会持续发酵,影响力是广泛而深远的。
从政治意义上来讲,此次展览也是精心策划。6月29日正式开展,即将迎来党的生日,有献礼的设计和意图,而且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所以意义重大。
我看了几次,学到很多东西,也有很多感受。第一,我觉得这次展览从策划、组织到服务都非常精心,包括时间节点,是在“七一”之前,迎接党的生日,今年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这个时间节点举办这样的重量级展览,意义重大。第二,作品精彩,重头戏多,大师云集,精品荟萃。件数不多,但是代表性强,是中国现当代美术简史的缩影。对观众的影响力大,影响广泛且深远,深远的意义可能在日后持续发酵。不仅国画的重量级作品多,书法也是亮点。很多观众不仅欣赏国画、油画作品,还在看书法。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叶恭绰先生,他是交通大学第一届校长,也是大收藏家,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他的作品。我对他的关注源于他捐赠作品给上海博物馆,这次见到了他的作品,感觉收获很大。
另外,红色经典作品,比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以前以为是一幅巨作,实际上它的画作不大,但是气场大,把红色山水的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广西观众非常热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很多画家跟广西有关系,有些是广西本土画家,是广西籍的代表性人物,画的题材也是广西。这些大师在广西得到了灵感,他们在广西喀斯特地貌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找到艺术语言和灵感。齐白石老人跟广西有不解之缘,几进钦州,也到过桂林,他的诗“老夫看惯桂林山”,天下山看遍,画遍奇峰异峰,要画奇山异水还是得看桂林的山水。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画展推向了一个新的热度和高度。展览意义重大,我在这里学习到了很多东西。
李永强(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此次展览成功举办带来的现实意义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这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精品,但鲜少能见到真迹,通过这次展览的零距离接触,可以发现真迹与印刷品存在巨大差别。真迹能看到用笔的肌理、笔触的厚薄以及作品呈现出的温度感,这些特质是印刷品无法体现的,对作品真迹进行鉴赏有助于观众感知能力的提高。其次,此次展览是20世纪美术创作横向与纵向的缩影,展览几乎囊括了20世纪主要名家作品,通过此次展览可以增强观众对20世纪美术创作的了解程度。最后,通过此次展览可以激发群众创作动力,深挖带有广西元素的题材,推动本土地域特色挖掘。观看此次展览后,我有3点感受。首先,展览的切入点十分巧妙,看了展览后才发现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的队伍中有这么多政协委员,创作出了这么多精彩的作品。其次,创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讴歌人民、讴歌时代、讴歌英雄,他们抓住特定的时代音符,彰显美术作品的时代性。比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在特定时代的创作热潮中产生的作品;黎雄才的《井冈山朱砂冲哨口》,是20世纪60年代初革命红色遗址创作热潮中产生的经典作品;徐启雄的《决战之前》,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连续夺得世界冠军的掠影;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是西藏人民解放之后农民翻身做主人的特定题材。此类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作者根据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题材创作,通过画笔彰显时代性,这是他们用艺术家和政协委员双重身份所作出的贡献,令人感动。最后,此次展览意义重大,这场视觉盛宴推动了广西美术的发展,开阔了观众的眼界。
孟远烘(广西《美术界》主编):
观展过程中,我看到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到馆参观,我认为家长可以通过观展来提升孩子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可以让孩子从展出作品中挑选出较为喜欢的几幅作品,并从色彩、构图等方面分别阐明喜爱的理由,在阐述的过程中激发孩子对审美的喜好。还可以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让孩子深入了解其创作背景、创作主题以及画面运用技法等,用书面文字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让孩子了解作品的内涵,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表述能力。此次展览十分成功,我看了很多次,此次展览是广西政协为广西文化史做的一件大好事,既是大事,也是好事。然而,展览的成功举办是否等于审美教育的成功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审美教育分为普通观众、专业人士以及从业人员的审美教育这3个层面。借着此次展览的热度,我认为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一是研究如何更进一步增进展览成效,例如,教育部门或媒体增强对下一代青少年审美教育的引导。二是如何借助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继续策划开展下一个展览。
雷务武(广西艺术学院教授):
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我对中国美术史和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此前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此次展览展现了中国美术的第一代到第三代的风采,侧面展现了中国美术史上代与代之间的衔接,中国美术馆将历代的精彩作品收藏起来并进行展出,这个展览是非常精彩和值得一看的,广西政协和广西美术馆共同举办了一个非常好的展览。此次参展艺术家中最为年长的是生于1865年的黄宾虹,中国第二代画家群大多生于1930年至1940年,中国第三代画家群大多生于1950年至1960年。此次展出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历代文化传承、代与代之间的优秀文化创作赓续。广西拥有非常多的优秀艺术家,广西艺术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